【记者手记】
乐东福塘村哈密瓜村支书方才和与他的村民
方才和接受采访。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
刚接到采访任务时,对于乐东黎族自治县福塘村的情况知之甚少。通过搜集资料,才对福源村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这是一个依靠种植哈密瓜发展的村庄,这里有个一辈子都在同哈密瓜打交道的村支书——福塘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方才和。
的确是这样,无论是作为福塘村种植哈密瓜的第一人,引领带动村民走上产业致富的道路;还是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依靠“合作社+”模式,帮助扶持贫困户过上幸福生活,方才和与哈密瓜有着不解情缘。
站在那一大片哈密瓜基地前,热浪、蚊虫不断袭来,蓄水池的抽水机卖力地工作着,作为本次的主要采访对象,方才和却显得有些急不可耐。
“我实在没有心情接受采访,台风‘莎莉嘉’快要来了,我们的哈密瓜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方才和忧虑地说道。
福塘村以砂质土壤为主,蓄不住水,留不住肥,种植业向来不发达。1990年,方才和与三个朋友首先尝试在福塘村种西瓜,第一批种植7亩。此举却并不被看好,一些村民甚至让方才和“早点回家”、“不要丢方家的脸”。
尽管文凭不高,遭受各方质疑,但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方才和积极思索,终于想出了一条“把塑料软管扎破,使之能灌溉到每棵瓜苗上”的方法,解决了技术难题,西瓜上市后,每个合作伙伴分得3000元,这是他掘到的第一桶金。“其实,这不就是滴灌技术么?”当天的采访已至中午,正在吃饭的方才和笑着回忆说道。方才和热爱哈密瓜,没日没夜地泡在瓜地上,睡在看瓜棚中。渐渐地,这个愣头青成为了哈密瓜种植专家,产业规模也逐步扩大。到了2004年被选为福塘村委会主任时,他已拥有了百万身家。
“一个人富不算富,村民们一起富才叫富。”方才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福塘村人,他始终没有忘记日夜相伴的邻里乡亲。
当方才和的哈密瓜种植获得成功,很多村民们纷纷希望能够从他那学习技术,发展产业,其中不乏此前“冷言冷语”的村民,但是方才和不计前嫌,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村民的请求,手把手培养出了一批种植专业户。在他当上村干部后,更积极引进大棚种植技术,带领村民发展哈密瓜产业,并在自家房屋内办起了培训班,累计培训近两千人次,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从那以后,福塘村的土地上搭建起了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瓜棚,一栋栋别具风格的洋楼代替了破旧简陋的平房,一辆辆汽车有序行驶在村庄内,福塘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水平提高了。
方才和说:其实这些年,他一直在通过发展哈密瓜产业带动、帮扶了很多村民!话语中,或许是触动他的内心,或许是说到以前的诸多艰辛,这位两鬓已经斑白、连任五届的村干部突然泛红了眼睛。他狠狠地吸了一口烟,又长长地吐了出来,看得出他在努力想要平复情绪,但发自内心的情感丝毫没有隐藏。
哈密瓜村支书与他的村民的故事还未完结。目前,海南省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作为一村之长,方才和有了新的——其实也是他一直在做的工作。通过“合作社+贫困户”以及贴息贷款等方式,积极吸纳贫困户进入合作社,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取收入,改善生活,进而赢得别人的尊重。
脱贫攻坚是一项需要长期为之努力的工作,方才和将视野和思维放开至他与福塘村近30年的关系时,他找到了以上可以述说的故事。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2016年第21号台风“莎莉嘉”已在路上。方才和忧虑着哈密瓜基地,忧虑着贫困户贴息贷款投入的资金能否顺利转化为分红,忧虑着支撑全村人经济发展和幸福生活的哈密瓜产业是否承受得了这次打击…… “我可能记不清节日、明星,但我记得这20多年的每一个台风。”方才和笑着说道,“不过也真是奇怪,台风后第二年的哈密瓜异常地甜。”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乐东10月17日消息南海网记者叶俊一)
责任编辑:陈虹羽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