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加美村活用土地创收 “望天田”建瓜菜大棚

  以前政府推着村民扶贫现在村民主动脱贫求富

  文昌加美村把握主动权

  活用土地创收增收

  黄德乐向前来慰问的海口警备区干部介绍加美村情况。

  12月1日下午,文昌市文教镇加美村的农田内有数台钩机正在作响。村民林明冠远望着这片即将转建瓜菜大棚的田地,心里充满喜悦,“这一片‘望天田’已经多年无人耕种了,如今外包给专业的农业科技公司运作,我们既获得了土地租金,同时还能学习先进耕作技术。”

  这种“公司+农户”的模式,是加美村第一书记黄德乐对村里闲置土地的第一处改变。此外,他还通过开拓灌木丛,改种槟榔树,依托山塘自然风光和革命老区传统,发展特色旅游业。“以前是政府推着我们村脱贫,现在我们要用好村里的每一寸资源,主动脱贫求富。”黄德乐说。

  □南国都市报记者王子遥文/图

  发展“公司+农户”模式

  村内“望天田”将建瓜菜大棚

  在文昌市文教镇加美村内,一处绵延数十亩的农田已经完成了平整,清理出了一条条沟壑,在农田的一侧,专用的灌溉渠也完工在即,一副欣欣向荣的场景。“就在这,要建设三十余亩的标准化瓜菜大棚。”文昌市商务局驻文教镇加美村党支部书记黄德乐显得干劲十足。

  黄德乐说,在加美村内,有至少130亩的农田都属于“望天田”,农田普遍地势较高,逢雨时存不住水,基本常年处于缺水干旱的状态,在种植技术相对落后的加美村,这些农田的收成全看老天赏赐。久而久之,田地遭到废弃,原本以种植为本业的年轻人大多出村打工,村里没了生气,也没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加美村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村内共有田地682亩。作为“第一书记”,黄德乐发现村内贫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田地后,便主动求变,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与农业技术公司签订了土地外包协议,由企业租用村内土地进行特色种植。

  “一方面,将土地租给企业后,企业支付的土地租金可以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与企业协商,确定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将优先从村内选取劳动力,为村民创造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种植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我们的村民可以学习模仿,再运用到田地种植中,提高村民的种植水平。”黄德乐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加美村村委会已经和海南省创利农业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共计250亩农田交由该公司进行管理,其中38亩“望天田”将建设标准化瓜菜大棚,用于种植辣椒、西瓜、冬瓜、火龙果等反季节瓜菜和特色果类。

  “250亩农田,租期20年,前十年每亩地租金350元,后十年每亩地400元。按预计的每亩年收入5000元算,250亩可以得到130万元。”黄德乐表示,今后还将逐步向村民推行以资金和劳动力入股,实现经济效益再增加。

  依托房屋自然错落

  见缝插针种槟榔树创收

  加美村面积为4.64平方公里,但由于缺乏规划,村民房屋长久以来自然错落,很多土地被闲置,甚至生长成为灌木丛。在村民看来,这些土地已经难以利用,没有价值。但是通过近一年的时间,黄德乐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自今年10月份以来开始推倒野生灌木丛,将大大小小的碎片式土地利用起来, “见缝插针”般地种起了槟榔树,主动将空闲土地盘活利用了起来。“有些村民已经对生产形成了思维定式,而我们需要主动打破这些思维框架,主动创新发展。”

  记者在村内走访时也发现,村内不少房屋之间的土地都已经得到平整,原本是灌木丛的土地也陆续种上了槟榔树的幼苗。黄德乐告诉记者,截至11月底已经种下了槟榔树苗21300株,将在土地平整逐步结束后继续种植1万株左右。“我们研究考虑过不少品种,最终确定还是种植槟榔。因为槟榔树不仅能绿化美化环境,还能创造经济效益,为村子在未来几年提供一份保障。”

  据介绍,目前,该村已经和相关公司进行沟通,考虑利用山塘风光在周边建设农家乐;同时投入建设红色革命陈列馆,将该村20余名革命烈士的光荣故事和使用过的物件进行展览,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旅游。

  妙“计”锦囊

  在一些村民看来,作为“望天田”的农田已经难以耕种,所以只能舍弃,但事实上,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参与投入,“望天田”也能种出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此外,一些村民对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已经习以为常,也就很难跳出思维的既有框架。反客为主,就是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求变,积极思考寻求突破,用新的思路去引导行动。

  专家解“计”

  海南省创利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亚宽:

  调整思路是关键

  技术能改变生产条件

  如今,海南省创利农业有限公司通过签约,已经着手管理种植加美村的250亩土地。总经理梁亚宽将这250亩土地分为大棚种植和露天种植两类,并通过挖沟灌溉,投入种植技术,将“望天田”改造成了能产反季节瓜菜和特色果类的沃土。

  “土地缺水,确实不适合种稻谷。而且目前稻谷的市场价格也并不高。”梁亚宽在对加美村土地进行调研后表示,该土地更适合种植其他项目,关键在于村民应该破除数十年来种植稻谷的思维定式,根据土地特性和市场需求,灵活改换种植项目。“我们即将种植的西瓜、火龙果等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发往省外销售,收入能够保证。”

责任编辑:陈虹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