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水巷口吃“叮咚糖”

  李叔卖了一辈子叮咚糖。

  李叔经常顶着叮咚糖沿街叫卖,还不时地玩起功夫,像孩子一样。

  无论刮风下雨,李叔每天都卖叮咚糖。他说:“很多人都想吃。”

  广东佛山游客在吃李叔的叮咚糖。

  李叔在给顾客剪叮咚糖。

  李叔在制作叮咚糖。

  文\海南日报记者孙慧 图\海南日报记者袁琛

  “叮咚糖,狗屎毛,拉长长。”每个海口人,童年记忆里都听过这熟悉的叫卖词,尤其是在老街水巷口长大的孩子们,都见过一个老头头戴草帽,肩扛三角架,头顶白布裹着的糖条,每天走街串巷卖糖,风雨不误。

  随着时代发展,这种传统小吃逐渐在海口难觅身影,唯有在水巷口,年已耄耋的老李叔几十年如一日,每天五点多起床做糖、卖糖。现如今,老李叔已经是海口最后一个会做叮咚糖的手艺人,他很担心,自己百年以后这种传统小吃会消失。

  “我做叮咚糖已经有30多年了,老街上的街坊邻居都认识我。”每天早晨8点多,老李叔都会如期出现在水巷口的街道边,头顶白布裹着的糖条,身板挺直,沿街边走边喊:“叮咚糖!买叮咚糖喽!”

  边走边喊的老李叔引来在街上游客的兴趣,拿起相机咔嚓咔嚓给他拍照片。老李叔对游客的好奇心早已见怪不怪,有时候兴致来了,还会放下糖条,在街上打套武拳给游客看。

  到了10点多,街上行人减少,空闲下来的早餐店老板娘,摆摊卖菜的阿姨,还有骑摩托接客的阿叔,就会让老李叔扯出一块3元或5元的叮咚糖,吃块甜食解解忙碌了一上午的困乏。

  长筒型的白条糖,用手抓住慢慢拉扯,原本碗口大的白条糖拉成了大拇指粗细,再用剪刀轻轻一剪,放入嘴中咬一口,白糖裹着芝麻花生碎,清甜香酥。

  老李叔说,叮咚糖的原料主要是白糖、芝麻、花生,先把白糖加热稀释,搅拌冷却后成糖浆,再随之加入少许的糖浆糅合成稠软,几番拉扯甩翻,再裹上芝麻花生碎,揉成了圆筒形。

  叮咚糖是从上世纪70年代起流行起来的一种甜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块香脆甜口的叮咚糖卖两分钱,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孩子们唯有在生病或考试考出好成绩的时候,缠着父母上街买一块叮咚糖,以作为安慰或奖励。

  “叮咚糖,狗屎毛,拉长长。”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白糖是稀缺物资,那时候的叮咚糖远比现在要薄要脆,拉长以后轻轻一敲就断了。如今,用的白糖越来越多,做出来的糖条又绵又甜,需要用剪刀才能剪断。

  在水巷口一家饭店当厨师的老吴今年已51岁了,他回忆说,自己十几岁就在老街看到老李叔卖叮咚糖,如今已经30多年过去了,街上卖石炒花生、三角糖这类传统小吃的摊位已经消失,唯有老李叔还是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准时出现在水巷口,走街串巷吆喝卖糖。

  对于很多海口人而言,老李叔的叮咚糖已经跟这条老街一样,成为了老海口的一种文化符号。周末时光,闲下来的青年人,回到老街上扯一段叮咚糖,含在嘴中,穿梭老街古巷,童年时光伴随着口腔里的清甜而浮现脑海。

  对于自己做叮咚糖的来历,老李叔不愿多说,只说自己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从老家广东湛江来海南谋生,因体型弱小干不了重活,就开始学习做叮咚糖谋生。每天卖糖虽然挣不了多少钱,可也够他租房吃饭。

  老李叔说,虽然叮咚糖是小本生意,可他也绝不偷工减料。糖条里的馅料,都是他到杂货店里买回来芝麻、花生原料,逐一清洗,拣出砂粒、石头后,放入铁锅翻炒熟,再将白糖热稀制作成的。整个做糖过程下来,至少要花上3个小时。

  让老李叔担忧的是,随着现代社会对健康的重视,叮咚糖这种高热量甜食已经不太受小孩子们的喜欢,喜欢吃的人多是一些中年人,和一些特地来追寻童年味道的青年人,叮咚糖的做法也复杂,家里的孩子也不愿意学,恐怕这门手艺要随着他百年以后消失了。

责任编辑:张红霞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