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寻找救命药报道引关注,人大代表建议:
建救命药求助平台
解决患者燃眉之急
今年2月12日,南国都市报《她用母爱创造了奇迹 如今却遇到难迈的槛》报道了革命烈士的女儿患上罕见疾病,相依为命的母亲求助,为其寻找救命药。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在此次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符传泉据此提交了关于在海南建设救命药求助平台的建议,希望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南国都市报记者 纪燕玲 王洪旭 实习生 杨敏
建议背景
本报报道引各方关注
1975年12月8日,林树兰的丈夫曹如东因救火导致牺牲,被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他的女儿12岁时被确诊患上的是一种叫做“肝豆状核变性”的疾病,常年需要药物延续生命。30多年来,林树兰悉心照顾患病女儿,带着女儿四处奔波看病,用母爱创造了奇迹,然而女儿常吃的一种救命药却突然买不到了。今年2月12日,《南国都市报》报道了革命烈士家属“救命药”紧缺的新闻,呼吁有关部门、企业为之找药。国药控股海南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知悉后,紧急查找,终于从库存中找到药品并紧急调运。当天中午,药品便送到林树兰手中;当晚9点,海口市卫生局局长曾昭长也亲自将找到的药品送到林树兰母女家中。从消息见报到找到药品,仅仅数小时。原本跑了几十家药店都无果的林树兰感动落泪。
本报2月12日相关报道版面
代表建议
在海南建设救命药求助平台
海南省人大代表符传泉表示,要以此事举一反三,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创造海南良好的医疗环境。他提议在海南建设救命药求助平台,用“互联网+”模式,解决患者的燃眉之急,也让海南的医药产业走出一条发展壮大的路子。
首先,要建设网上买药平台,纳入医药部门统一管理。这个平台纳入微信公众号,和已经建立的药店远程坐诊联网,在第一时间由医生判断,并利用互联网优势,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寻找救命药。这是善举,更是服务,还可以弥补当前医疗条件不尽如人意的短板。
其次,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建设多语种的全世界救命药求助平台。利用海南的政策优势,向全世界寻找救命药,进口救命药,服务对象由海南省扩大到全国。改变现在新药进口时间过长,很多患者不得不自己全世界求助的尴尬局面,力争让目前药品进口渠道不顺的情况有所改变。
符传泉进一步提出,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用大数据重整南药,让海南药业走在全国的全面。南药是海南的骄傲,据海南省医药行业协会全面统计,2015年全省63家正常生产的制药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0.01亿元,同比增长19.15%(含价格因素同比增长22.7%)。从区域看,海口为全省医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域,2015年海口市共有规模以上药品生产企业40家,占全省规模以上43家企业的93%,海口市55家正常生产的制药企业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5.52亿元,占全省总产值的97%,同比增长19.26%。救命药求助平台不仅可以在全国、全世界求助救命药,还可以指导药企生产救命药。不管新药老药,能救命的就是好药。已有的我们调运,没有的我们生产,借助现代物流,让海南的救命药走出去,让缺药的人第一时间就想到找海南求助。
相关回应
海口要求各医院做好紧缺药品储备
列席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海南省卫计委主任韩英伟接受南国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紧缺药品的调控、监测,国家食药监总局已经明确了,紧缺药品将指定一些厂家生产,而对于监测机制,要由食药监、卫生、物价等多个部门参与,以确保及时掌握和反馈紧缺药品的信息。
对于市民关心的“救命药”买不到的情况,该如何保障其正常供应。海口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吴亮说,因为紧缺药品涉及到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可能因为患病人群少、使用少、利润小,厂家生产也就少了。比如,海口市民曹丽珠所患的“肝豆状核变性”,这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遗传疾病,经了解海口患这类疾病的人少,很多医药公司都不进购这种药。
吴亮说,下一步,海口市卫生局将要求市属各医院做好紧缺药品储备,但公立医院药品采购,需要从网上招标采购,那就需要网上有这种药品。对于生产企业和医药公司是否生产和进购这种药品,则属于食药监部门的管理范畴。
此前,海南省卫计委药政处罗处长表示,海南省已启用紧缺药品监测系统,通过对省内的三甲医院、二甲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院等15家进行监测,及时掌握药品短缺的情况,并于每月5日将短缺情况上报给国家相关部门,以进行短缺药品调配。
据罗处长介绍,从全国各省份上报的短缺药品目录来看,共有74种短缺药品,特别是一些廉价的、效果好的短缺药品,属于重点检测范围,下一步将扩大监测范围,将一些药品供应企业也纳入监测范围,以及时掌握和应对药品短缺情况。
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韩慧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