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百年老街前世今生:解放东路最早叫“永乐街”

  海口市新民西路。(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3月1日,由海南省民政厅和海南省文联联合主办的、历时7个月的“家在海南·铭记乡愁”首届海南地名文化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对此,海口市龙华区中山街道居仁坊社区以及得胜沙社区的相关负责人认为,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也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和记载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凝心聚力齐创建,百年街区展新颜”,岁月流淌冲刷不走老街的荣华。解放路、中山路、得胜沙路、新民西路等这些百年老街如今更是焕发出浓厚的文明色彩。请跟随南海网记者一起,探访这些老街的名称因何而来。

  海口市中山路。(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中山街道解放路:“永乐街”加长版

  海口市龙华区中山街道居仁坊社区主任谢荣花介绍,民国时期老海口的解放东路一段,海南人叫“永乐街”,它和博爱路不连通。原先街道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一到下雨天,雨水打在街道上,地上就泥泞不堪,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市民出行的道路格局,1953年,海口市政府下令打通博爱路,将原永乐街改建为解放路。之后,解放路向西伸展,填塘建街,分为解放东、西两路。全线修通后长998米,宽18至20米。

  解放东路和西路,建筑风格截然不同。解放东路最早叫“永乐街”,解放前就存在,是海口的娱乐中心,路两边的建筑都是南洋风格的骑楼。1950年代,解放东路建起了工人文化宫(今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及和平戏院。而解放西路是在解放后建成的,1960年代以来,解放西路先后建起了百货大楼、邮电大楼、新华书店、工人文化宫、工人影剧院等,成为海口文化及商业中心,是海口的繁华街区之一。“解放西路留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有的文化和时代印记。

  如今,海口的解放路上一条条笔直、宽广、车辆分流而行的道街,代替了窄小、路面不平、肮脏的旧马路,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中山街道中山路:纪念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命名

  龙华区中山街道办得胜沙社区书记、主任吴勇介绍,中山路是为了纪念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而命名。最初的中山路集中在广东和海南岛两地,直至北伐战争胜利结束,才迎来了“中山路”的建设高峰期。全国各地的中山路,大多是在1927年到1929年间出现的。龙华区中山街道的中山路位于海口市龙华区,作为全国中山路的“老前辈”,经过时间长河的洗涤,于2013年修缮和业态重整完毕,走出了历史尘烟,正式“回归”。

  中山路位于海口市老城区中部,呈东西走向,东起博爱北路,西止新华北路。全长207米,街道宽12米,道路两旁多为骑楼式建筑,是海口市老城区最早的道路之一。该路系1662年,即清朝康熙年代建,原名称“还海坊”,后改为北门外路,后又改为大街。到1924年,即民国十三年改为中山路。据传说,当时该路中段建有一凉亭,孙中山先生来海南时,曾在此亭暂歇,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该路命名为中山路。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中山路上的老字号逐渐没落,最后一度消失了踪迹。中山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海口市五金电器商铺的聚集地,曾经富丽雅致的骑楼在年岁的无情冲刷下暗淡了色彩。海口市老城区年代最久、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庙宇和明清古宅隐藏在闹市商业街中,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为了重现骑楼老街原貌,2009年,海口市文物局、规划局、设计院等部门开始计划对海口骑楼进行修缮改造,2010年开始进行全面施工,修缮区集中在博爱北路、新华南路、中山路、解放东路、长堤路这五条街。骑楼改造项目工作的总工程师刘涛,曾在参观省博物馆的一场展览时,无意间发现了一组75年前两名美国人在中山路和长堤路拍摄的这座建筑物的照片——它是民国初期海口最高级别的大亚酒店。技术人员分析这家百年酒店的位置应该在现在的中山路70号,经过锤子和凿子的细心挖掘,一个令人激动的猜想得到了证实:这座骑楼原来的面貌居然被藏在现在的墙体中。

  除了历史建筑物的修复,商业业态的调整也是人们期待的重点。改造项目团队对中山路重新进行定位,除了要恢复旧时中山路作为商业旗舰地的地位以外,还赋予了它新的使命——海口旅游新地标。于是,书画院、画廊、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咖啡馆、陶艺馆、养生馆、品牌小吃店、工艺品店等商铺将原本的五金电器批发店取而代之。告别了往日的杂乱,重生的中山路充满历史文化氛围和休闲小资气息。

  海口市解放路等这些百年老街如今更是焕发出浓厚的文明色彩。(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海南百年老街焕发出浓厚的文明色彩。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中山街道得胜沙路:战胜贼寇的“外沙”

  海口市得胜沙路。(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在海南,不少居民或游客都非常熟悉得胜沙路。这条具有一百多年历史、以南洋建筑风格为特色的海口老街,一直都让海南人引以为豪,更为外地游客为之好奇。

  吴勇介绍,得胜沙古称“外沙”,因“海口外缠一片平沙”而得名。早在唐朝,海口是琼州的外滩,设“白沙津”为古渡驿站。得胜沙路在海口的地位有些类似于上海的外滩,北京的东交民巷,因为它见证了海南由任人欺侮到逐渐强盛的过程。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辟海口为对外通商口岸,在得胜沙路段设“常关总局”。商贾云集开展经济交流,繁盛的商业贸易已具相当规模,成为当时海南的商业中心。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海寇张十五侵犯海口,清兵把总黄开广带领海口、府城一带军民的顽强抵抗,贼寇最终被军民驱赶出外沙,“得胜沙”即因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咸丰八年),清廷与英法帝国主义者分别缔结《天津条约》,海口(称琼州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允许设立使馆。得胜沙街是海口洋行最多、争夺最激列为的地方。公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法国天主教会在得胜沙设中法医院(今海口市人民医院)。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邮政局。1914年国民政府在此设中国银行海口办事处,成为海南设立新式银行之始。

  得胜沙路东起新华北路,西抵龙华路北端,长520米。得胜沙路,与附近永乐街(解放路)、大街(中山路)、新街(新华路)、长堤路等路商业街的南洋建筑形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是出海外闯南洋谋生创业的归国华侨,按照南洋当地的建筑风格特色效仿兴建的,据说当是建筑所需要用的钢筋、楠木、水泥等物资是从南洋那边运输过来的。其骑楼建筑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得胜沙的建筑基本属于“巴洛克”的风格,既带有欧洲殖民色彩,又包含了南洋华侨的爱国热情。结合了海南本地文化,形成了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特征的商业街。得胜沙的老街建筑一般是两层骑楼,也有少数的三、四层。建筑一楼为骑楼,有三米多宽的骑廊,一般用来做店铺;二楼与骑廊外侧齐平,穹顶窗,用来做卧室或客厅;楼顶沿街有檐口或山墙,沿街立面有花卉、太阳、鱼、松鹤等吉祥的浅浮雕图案。

  1998年,海口市政府投资600万,把得胜沙路装饰改造成服装批发商业步行街。得胜沙,街道两旁店铺一家紧挨着一家,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尤以服装为盛。

  中山街道新民西路(西门街):因老城门而得名

  据历史记载,在明代,为了防备海盗袭扰,修建了海口所城,这就是今天海口这座城市的雏形。最初的所城方圆仅0.48公里,大体呈正方形状,共有四门,分别为东、西、南、北门,各成街市,正是这纵横的十字形街区开启了海口有城有市的历史。1926年,海口进行城市改造,原来的所城城墙被拆,但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街这些地名依旧被保留至今。

  谢荣花说,这些老街的格局和建筑依然目前保持着一百年前的基本原貌,尽管已显狭窄而破旧,但却古韵犹存,不随世道而变迁,显得别具一格。老街里住着的是最早最纯粹的海口老街坊,所操的是最纯正的海口话,在这里,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行当,一些在别处早已消失的商品物件在这里依然能够见得到。老街就像是老海口的活化石,通过它,你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海口的旧时模样;它就像一块磁石,不断吸引着人们来这里访古探奇,思幽怀旧。

  据称,在海口为数不多的几条老街中,西门街的历史最为显赫,明代的千户府、清代的同知署、参将署都设在西门街,因此西门街堪称古代海口的首脑机关驻地。

  可以说,西门街就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了海口当年繁荣的景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如今的西门街已经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古玩一条街和美食一条街,古玩摊位和小吃摊位交错分布,各约有二十几家。先说说古玩吧,大约在二十年前,这里逐渐演变为海口有名的古玩市场,很多古玩爱好者都慕名来这里"淘宝"。各式各样的古玩摆满了摊位,吸引着每一个路人的目光,这些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艺术品与五行八作的市井相依相伴,雅俗并存;与别具特色的老街骑楼交相呼应,共融共生。西门街又不单是一条有名的古玩街,各种充满“古早味”的地道海南美食才是老街人真正的骄傲。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海口3月1日消息 南海网记者孙令正 报道)

责任编辑:邓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