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关注海南如何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画治理管理同心圆 让城市更宜居
美丽海口湾:海口不断创新城市治理管理模式,给百姓带来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图为蓝天白云下的海口湾。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海南日报特派记者 黄媛艳 罗霞
建设“最好最美海南”,离不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推进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治理、管理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谋发展、促发展,除了硬实力的打造,软实力的建设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治理管理与加快发展同等重要,愈加成为共识。新常态下,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将如何推进?海南又将如何因地制宜扛起担当?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此分享真知灼见。
环境治理 生态建设筑牢发展优势
“海南人民的幸福指数高,这离不开高水平的环境品质。”全国人大代表符兴说。好山好水好空气是人们对于海南的普遍印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来海南“深呼吸”成为很多境内外游客的首选。
“但是,多年的发展,海南山、海、河、城等领域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农村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等成为显见的环境短板。”全国人大代表吕薇认为,海南的生态既要保护更要建设,以最严格的标准,持之以恒地推进。
的确,好生态离不开自然的基底,更需要持续地通过机制体制和科学务实工作,让优势彰显,短板补齐。
凝心聚力建设“最好最美海南”,生态建设成为共识,作为省会城市的海口,也在积极探路。“夯实生态环境的里子,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全国人大代表、海口市市长倪强透露,海口坚持立法保护生态,已在生态领域制定10个规划和6项立法,拒绝200多个高污染、高排放项目,美舍河治理正加班加点地推进,探索“主城区环卫一体化”“城河长制”等管理方式,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今年该市将争取启动三江湿地公园、南渡江两岸景观提升等首批15个城市更新工程。
面对森林覆盖率保持年均0.3个百分点的增长、污水水体水质不断改善、“帽子山”不断摘帽等亮眼成绩,海南各级政府仍保持清醒的发展思路,全省实施“双修”、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深化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环保督查和目标考核问责等长效机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海南积极对标中央要求,自我加压呵护清水、绿地、蓝天。
“我们开展了岸线修复、岛礁修复、植被修复、海洋环境监测”等六大环境保护工程,确保生态工作项目化,项目工程化、工程规范化,让三沙的岛更绿,海更蓝,鸟更多。”全国人大代表、三沙市市委书记肖杰透露,今年三沙将在生态环保专家委员会指导下持续开展生态建设工作。
秉持绿色发展的思路,在顶层设计中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机制政策,细化为具体项目创新实践,为后人“乘凉”而“种树”,海南在生态治理能力和体系的提升建设中,留下了越来越多的生态资产。
善治善政 社会治理夯实发展基底
评价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的成效,最直观的标准莫过于更高的行政效率、更低的行政成本、更好的公共服务、更优的生活体验。
“筑牢民生‘里子’,才能撑起城市‘面子’,以人民为中心,政府执政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惠民、多便民,不劳民。”倪强说,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手段依法加强社会综合治理,超过74%的财政投向民生建设,海口“双创”全面改造2434条小街小巷,彻底翻新改造建成区全部39家农贸市场,建设39处“15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和10条特色餐饮街(区),“12345”热线办结率达97.2%,上榜2016年中国幸福城市。
善治、善政的核心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海南作为一座旅游岛,宜居宜业宜游缺一不可。通过率先推行极简审批,探索“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干到底,琼海尝试“三不一就”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模式,农垦体制、司法体制、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改革真改真干真见效,海南发挥特区精神,在治理管理领域为全国创造一批“海南范例”,为企业办事打开方便之门,为百姓生活增加更多获得感。
代表们认为,海南从政府规章到人大立法,不断建立完善的执法体制,率先建立“旅游警察”、“城管警察”等模式,三亚旅游成为“全国旅游市场治理的一面旗帜”,海口治安警情近5年来首现下降拐点,游客接待量逐年攀升,旅游效益不断增长,这些不仅是海南的发展成果,也是治理管理的成效。
抓发展、抓治理,两手都要硬。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海南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在“啃硬骨头”中迈出的步伐愈加稳健。
共享共治 软实力建设持续推进
努力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这是海南的“三大愿景”。愿景简而言之,就是让百姓不仅拥有好生态,也能拥有好生活,这需要持续不断地破难题,解难事。
“如今频现的生态和社会治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治理管理问题,现阶段强调治理管理刻不容缓。”全国人大代表王雄说,相比硬实力建设,软实力建设是发展新动能培育的关键。治理主体的素质是影响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这其中既包括官员的素质提升,也包括普通公民素质的提高,这不仅需要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也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科学的奖惩考核机制。
如何强化治理管理能力,提升发展软实力?在全国人大代表李建保看来,管理出效益,政府行政需公开透明,要率先垂范诚信建设,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届接着一届实施规划,注重管理细节,精细科学谋划各项工作,建立容错机制,为干事的人撑腰,鼓励干部守法守规务实工作。
城市发展由扩张阶段迈向精细化阶段,管理能力提升不是一朝一夕。通过考察岛外城市的实践,住琼全国政协委员王路认为,在推进城市转型发展时,除建立网格化、属地化等较好的管理机制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公众参与度,不断提高百姓的文明意识,实现共享、共治。
“加强城市治理,需要可持续发展。”住琼全国政协委员郑钢说,可以预见,未来海南一定能成为“最好最美海南”。
(本报北京3月7日电)
责任编辑:韩慧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