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八旬解说员王学广 用信仰守住母瑞红魂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里,冯白驹和王文明的塑像。

  ●耄耋之年,老党员仍在讲述母瑞山革命历史,播撒红色火种

  ●退休后,放弃月薪3000元工作当解说员,每月300元补贴领了7年

  ●16年来,讲解词11次大易稿,他最多一天讲解16场,饭都顾不上吃

  大山里的八旬解说员王学广

  用信仰守住母瑞红魂

  夕阳的余晖洒向大山,给槟榔树罩上一团暖意。王学广回过头,看了看身旁经过无数遍的塑像。

  “1928年和1932年,王文明和冯白驹对敌人的围剿展开顽强斗争,率领根据地人民,两次保存琼崖革命的火种。”自己说过的话,浮现在脑海,让王学广觉得有些恍惚。

  这样的话已经说了16年,但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听到,那样的激动人心。

  沿着229县道,走进这座母瑞山下的农场。“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母瑞红魂”,红色的标语下,1961年,王学广选择来到“琼崖井岗”,在破旧的茅屋里开始教师生涯。

  那时的每一个黄昏,王学广总是一个人来到这里,在母瑞山的山水林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寻找红军的痕迹。他们克服万难追求信仰的精神,激励了王学广和同事们。

  40年后,退休的他再一次面临选择,答案还是留在这里。为的是传播红军精神,只因这种精神,助他克服了人生的难,让他坚定了人生的信仰。

  他的信仰,是无法磨灭的红色火种。这火种,从1928年的冬天,一直燃烧至今;擎着火把的手,传了一代又一代,始终照亮着来路。

  □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文/图

  讲解母瑞山的红色历史时,王学广总是神采飞扬。

  他的选择

  从初出茅庐到暮年退休

  心中有红色火种在燃烧

  2001年,老王就要退休。此时,他仿佛患上了所谓的“退休综合症”。不再有岗位发挥价值,让老王有些惶恐,身体还硬朗,他还想找些事情做。

  离退休还有3个月时,“喜讯”接连传来。农场领导抛来橄榄枝——农场成立关工委,需要一位主任,做过多年教育工作的老王,是不二人选。还有一位在外工作的农场职工告诉他,海口一企业成立了工会,需要工会主席,他再合适不过。“2001年,就给我开3000元一个月的工资。”老王有些动心了。

  那一天,夕阳下,沿着山路走出农场,看着路旁的红色标语,往事浮上老王的心头。

  1991年,老王参与筹办农场党史展,他来到母瑞山脚下的马郎田村搜集革命故事,找到80岁的李明达老人。这位苗族老人曾经给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王文明送过信,三次见过冯白驹。老人说,母瑞山下有个红军潭,那时叫作青龙潭。1932年7月,国民党警卫旅长陈汉光率部队在飞机的掩护下,攻上母瑞山。18名红军伤病员撤到青龙潭,带伤抵抗。战斗从清晨打到黄昏,敌人要抓活的,红军战士被围上了山崖。早已弹尽粮绝的18位红军战士,从高高的山崖跳进青龙潭,宁死不屈。后来,老王几次出差,向别人说起红军潭的故事。可是听的人只是摇头,并不知晓。这竟然不为人知?老王隐约觉得,一团火苗正在渐渐黯淡。

  退休前的一个星期,中瑞农场首任场长冯耀魁找到老王,希望他能去设在中瑞农场的母瑞山革命纪念园当讲解员,兼任园长,“没有工资,只有每月300元的补贴。实在找不到人,空缺了很久。”老王没有马上应承,但心里有什么东西正在一点点烧起来。

  他想起1961年,从师范毕业的他来到中瑞农场小学,任唯一的高年级语文老师。刚出校门的他连蚊帐也买不起,可是山里的夜,蚊子非常多。当时他每晚都要备课到一两点,第二天早上6点还得带学生们出操。就这么捱了半年,老王有些熬不住了,县里重点学校联系过他,他想着是不是到了离开的时候。一次劳动课,他带学生们到母瑞山砍芒草做扫帚,他砍着芒草,发现了红军用过的碎碗片、住过的破山洞。他眼角湿润了:当年红军战士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革命,我为什么就不行呢?“我如果走了,孩子们就没有了语文老师。”于是,他留了下来。这一干就是40年。

  2001年5月23日,30年党龄的老王正式退休;5月24日,他来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报到。从那天起,老王成为了讲解员王学广。

  他的坚持

  愿余生守护“母瑞红魂”

  只因它照亮他的“来时路”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是1996年在当年红军操场的原址建成,到2016年,又添了两座展馆。虽然名义上是纪念园园长,但是王学广没有行政职务,也没有任何权力。他有的只是一张嘴,一个牢牢记住母瑞山革命斗争历史的脑子,以及一颗想要把红色故事传递下去的心。

  刚到纪念园时,只有3名工作人员,王学广是唯一的讲解员。自以为记住的母瑞山红色故事够多,他匆忙上前讲解,却发现故事十分零散,并不生动,也抓不住游客的心。王学广意识到,需要将故事聚合起来,写一篇完整的讲解稿。

  王学广翻遍了所有能够找到的图书馆,找来《冯白驹传》、《琼崖革命斗争史》等6本书,加上对村民们的采访,获得了完整的素材。这还不够,他再一次来到红军洞,他与母瑞山往事的第一个关联点。

  讲解稿终于完成,却并不是终稿。16年来,它经过11次大幅度修改,按时间长度分为3个版本。最长的是5000多字的一个小时版本,最短的是3000多字的半个小时版本。

  几年前,纪念园接待了一队游客,王学广讲解时发现游客们有些茫然。讲解将要结束,一位游客实在忍不住:“您的讲解很生动,但是普通话说的不好,我们听不明白。”王学广有些不好意思,怎么办呢?他将讲解稿打印出来,带回了家。他拜正读小学的孙子为师,把讲解稿读给孙子听,让孙子挑错。没想到,3000字的讲解稿,就有80字读不准。那段时间,他像着了魔一样。

  “他在家里开始说普通话,电视只看新闻节目,经常会突然站起来,模仿主持人的说话和举止,把我们大家都吓一跳。”王学广的爱人黄德美说,王学广练习普通话和主持,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有时一个人坐在那里,嘴里嘀嘀咕咕的,两只手上下挥舞。”黄德美走近了,王学广还没有发现,一个人沉浸在模拟解说的世界里。

  “我的老家在定安龙门,小时候家里很穷,考高中时,我的四个志愿全都填了师范。因为读师范可以免学费,每个月还给生活费。”王学广说,“那时人们有很单纯的理想,总想着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毕业分配时,他来到了母瑞山。王学广说,如果再让他选择一次,他还是会来到这里。“母瑞红魂”的标语立在路旁,王学广常常记起,是希望自己不要忘了那时的心情,这四个字,照亮了他来时的路。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里,冯白驹和王文明的塑像。

  他的欣慰

  家人从不理解到支持

  陪他坚守服务纪念园

  渐渐入夏的母瑞山,中午阳光正烈。记者采访过程中,王学广的爱人黄德美,顶着烈日来到纪念园。“黄大姐每天都会过来纪念园,帮忙打扫卫生。”冯增东手指一尘不染的展区说,“黄大姐没有工资,每天上班时,她就过来帮忙。”

  2001年,当王学广宣布自己将去纪念园工作时,他的儿子并不十分赞同,“在农场工作一辈子,已经很辛苦,退休后应该好好休息,就不要再去工作了。”而放弃海口每月3000元工资的工作,也让不少亲人感到难以理解。可是王学广依然那么兴奋,每天准时来到纪念园,不到一米六的个子像一根弹簧,随时准备迸发无穷的力量。

  王学广回想1963年,当时他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妻子远在龙门老家务农。那时农场没有公交车,王学广必须雇自行车把他送到龙河镇再倒班车,才能回一趟老家。也是在那一年,王学广相继迎来3个儿子,却都早早夭折,最长的,仅是满月。那时农村简陋的条件,夺去了他们的生命。3个儿子都没见过面,这是王学广心底最深的伤口,即使如今提起,依然让他哽咽到无法说话。

  那时的王学广,真正害怕起命运,一个人住在校园的茅屋里,他脆弱得就像一根屋顶上的茅草。他考虑放弃,离开这座大山。可是临走前,那天傍晚,王学广一个人走进了母瑞山,在红军洞前静静地坐着。看着黑黑的洞口,他仿佛能看见两位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

  王学广没有离开,那些命运中打不倒他的挫折,给了他更强的力量。“不能让‘母瑞红魂’被遗忘。”随着纪念园的建设逐步走上正轨,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这里参观,母瑞山的故事不再停留在历史中,它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感到自豪。

  家人的思想也在悄然间转变。几年前的一天,上午的讲解工作直到中午1点才结束,王学广还没有吃午饭。正当饥肠辘辘,儿媳妇的身影出现在纪念园,为王学广带来饭菜。从那一天起,每当王学广来不及回家吃午饭,儿媳妇都会送来饭菜,无论太阳有多烈、风雨有多大,“父亲在做一件正确的事,这是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

  王学广一家,并没有参与过那段红色的历史,但是这片红色的土地,给了他们红色的力量,让他们一齐将红色的火炬,高高举下去。

  王学广工作的地方。

  他的成功

  给18万人次讲过母瑞往事

  将红色火种播撒等来接班人

  3月14日上午,有单位来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参观,王学广照例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起身为参观团讲解母瑞山革命斗争史。

  “1928年和1932年,王文明和冯白驹两次面对敌人的围剿,率领根据地人民,两次保存了琼崖革命的火种。”正在讲解的王学广,仿佛变了一个人,他的眼神明亮,瘦小的身体仿佛藏着无尽的能量,举手投足都牢牢抓住听众的心。

  “去年之前,纪念园只有园长一位讲解员,到了六七月份,经常是中午一两点才吃午饭。”冯增东是纪念园的管理员,他眼中的王学广,小小的个子顶着一头银发,总是精神抖擞为大家讲母瑞山红色故事,“最多的时候,一天讲了16场。”即使以最短半小时一场来计算,一天讲解16场,也要花去整整8个小时。“早上8点开讲,中午不休息,晚上6点半才结束。‘七一’前后那几天,基本天天如此。”王学广说,那段时间的中午,常常是刚端起饭碗,参观团就来了,“来者不拒,只要大家愿意听,我就讲。”

  1971年入党的王学广,退休之后,找到了让他发光发热的平台。16年来,王学广讲解了2800多场,累积18万人次听过母瑞山的革命故事。王学广将红色的火种点燃在每一个听众心中。

  2012年7月,临高县卫生局组织了30多位工作人员,来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参观。那一场讲解,王学广中间停顿了两次,用来调整情绪。“当时讲到红军战士在母瑞山的艰苦条件,他们没有粮食,靠吃野菜度日,没有衣物,只能补丁打补丁,却没有一个人选择下山,每一个困顿的夜里,他们点起火把,依然坚信革命理想终会实现。”王学广回忆,听到这一段,台下很多女职工流了泪。台上的王学广,也被她们打动。

  王学广做的,就是接过那只火把。

  正如89年前的那个冬天,一批有理想的年轻人选择来到母瑞山;89年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循着他们的足迹,来到这座红色的大山。去年6月份,27岁的符正金来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经过培训,她也成为了一名讲解员。与她同行的,还有同样年轻的蒙吉斌。“我们都是中瑞农场子弟,从小听着园长讲的革命故事长大。”

  这每一位年轻人,都是曾经的王学广,都在红色历史中得到熏陶,都将会成为擎起火炬的人。

  他的志向

  愿继续讲下去不退休

  让红色精神流传千秋

  今年虚岁已经80岁的王学广,除了爬上额头的皱纹以及满头的银发,一点也不显得老态龙钟。

  一个多星期前,正在纪念园做讲解准备的王学广,接到了一个电话。“王校长,你什么时候去评的奖啊?”电话里的声音透着兴奋和调侃,来电的是一位曾经的学生。王学广听得一头雾水,学生则让他赶紧看看报纸。拿起报纸,王学广这才知道,他被评为2017年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是海南唯一的获奖者。王学广只是笑了笑,这时参观团来了,他把报纸放在一边,起身迎接。一个多星期过去了,那张报纸早已不知道去向。

  2015年,海南省记协组织青年记者重走长征路活动,三亚电视台的青年记者廖茹琦是其中一员。“红军战士在母瑞山没有吃的,靠着吃野菜顽强支撑下来,保留了琼崖革命的火种。讲到这时,他拿出了一棵革命菜。”廖茹琦说,两年多过去了,她还记得王学广的革命菜。

  在纪念馆外围走廊,种着许多花草,其中有三棵貌不惊人的野菜,深得王学广的爱护。“这些就是革命菜,馆长每天都浇水,赶上暴雨,第一个把它们收回屋里。”纪念园管理员冯增东说,革命菜是王学广每次讲解都会拿出的“伙伴”。80多年过去了,当年革命斗争的痕迹已经逐渐消散。唯有不起眼的革命菜,能让人忆起当年的革命风云。

  无论讲解多少场,王学广都没有提成,没有服务费,领了7年每月300元的补贴后,王学广有工资了,如今每个月1700元。“能够对社会有益,于人有益,我已很自豪了。”

  王学广有一个愿望,他想一直把母瑞山革命故事讲下去,讲到建党100周年。到了那时,他将面临第二次“退休”。“如果条件允许,单位需要,我愿意第三次‘就业’。”王学广笑着看向门外两个年轻的身影,蒙吉斌和符正金正在讨论讲解稿,为即将到来的一所学校的师生做讲解准备。

  王学广走出办公室,望向母瑞山。身后的展馆人声鼎沸,他能够感觉到,有一团火苗,烧得越来越旺。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