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应“接地气”

  扶贫快语

  产业扶贫应“接地气”

  -侯小健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鸭坡村去年来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蛋用山鸡、林下养蜂和养猪等扶贫特色产业,使贫困户有了稳固收入,去年全村共有43户贫困户脱贫,今年该村又扩大养鸡规模,新建3个养殖点,做大特色产业“蛋糕”,确保今年51户贫困户脱贫。

  实践证明,鸭坡村的产业扶贫结合了当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条件,深受当地贫困户欢迎,使特色产业得以做大,惠及了贫困户。

  我们由此得到启迪:产业扶贫应“接地气”,要因人因地而异,不可一刀切,这样,产业扶贫才能迸发活力,正所谓“水土相宜富路宽”,扶贫“接地气”才能扶出实效。

  决战贫困,产业是根本。可以说,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发展产业有利于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脱贫效果持续性。

  然而,各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迥异,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而,产业扶贫也面临着“一地一产”的问题。有的贫困户缺乏技术,就不能盲目发展技术要求高的产业,否则会“好心办坏事”,达不到富民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扶贫产业时,要精准施策,充分考量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其他环境因素,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贪大求全。而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并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因人因地施策,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发展的扶贫产业,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引入“接地气”的产业,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扶贫。

  为了让贫困户尝到甜头,发展扶贫产业要长短结合,既要发展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又要着眼长远,着力发展长效主导产业,即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让贫困户有永续收入。同时,要创新思维,采取“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互联网+”等多种模式,引导贫困户抱团发展,这样,才能凝聚合力,共同抵御风险,共谋发展。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建言海南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