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丝绸之路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琳

  在当今中国的发展战略中,“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举世瞩目。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习近平主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的重大倡议,其内涵丰富、脉络清晰。穿越了几个世纪的丝绸之路,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是连接世界上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这样一条绵延千年,关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重层面的历史文化之途,必然需要从跨语际交流、跨文化传播的维度研究其历史价值及现代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丝绸之路”堪称跨文化融汇与传播的标本,丝路文化精神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最好诠释。以丝绸之路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丝绸之路历史遗存及其文化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构成

  丝绸之路之所以能成为欧亚大陆经济交流和文明交往的大动脉,首先基于它是一条经济贸易的通道:从草原之路的青铜、玻璃、羊毛、小麦、玉石,到沙漠之路的丝绸、黄金、银器、玻璃、美酒,再到海上丝路的各种布匹、香料、瓷器、染料等,都成为丝路商品贸易繁荣的见证。但是,当回溯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时,我们不禁感慨,岁月飞逝、沧海桑田,作为贸易之路的“丝绸之路”或许在现实中已难觅实迹,但其积淀下来的文化交流融合的印记却历经岁月而愈加明晰,显现在科技、艺术、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特别提到了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从西域传入的琉璃器皿,并指出,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的确,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遗存或许不单单是精美的器物、古老的石碑,或古老的驿站,它们已经积淀为一种文化符号。透过物质传播,研究丝绸之路背后所体现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通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历经世界历史格局的动荡与变迁,古老的丝路几近被遗忘。但丝路文化却深深地渗透在这旅途之中,渗透在历史遗存、民族风情、文学创作、艺术作品、民间生活之中。从丝绸之路上各地的婚丧嫁娶、风俗习惯中,我们都能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子,看到互融互通的影子——这正是文化的力量。悠久的历史,在丝路文化上积淀出交流共赢的价值准则,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典范,民族民心交融的传统。

  丝绸之路的跨文化传播特征彰显宽容兼蓄的文化自信

  文化传播有多种形式,无论从何种研究角度或何种传播形式加以分析,“丝绸之路”都堪称异质文化传播融汇的标本。文化传播中的各种原理机制,都可以以丝绸之路研究为范本。历史上丝路文明的积极扩散与传播推动着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如果从文化传播的维模理论来看,当外来文化有利于维护本土文化时,便容易被接受、补充到本土文化机体中。在中国历史上,外来文明对中原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唐前期,这一时期国力强盛、文化高度自信,君臣们能够以宽容兼并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给西方文明的传入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一点在中国其他历史时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李唐一代之历史,上汲汉、魏、六朝之余波,下启两宋文明之新运。而其取精用宏,于继袭旧文物而外,并时采撷外来之菁英。”唐代文明之所以朝气蓬勃是因为“能兼容并包地摄取其他民族甚至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中华文明历史上经由丝绸之路吸收而来的优秀外来文化,对丰富和滋养、延续和传承本土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文明绵延至今。因而,今日播洒于全世界的中华文明种子,饱含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因素和最易为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国家所能接受的博大文化精神。从人类文明观的高度设想、从友谊桥梁的设立初衷而引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必将在未来收获来自世界不同文明的响应和来自各国各民族的友谊,彰显出中华民族宽容兼蓄的文化自信。

  表现唐朝汉、胡互动的画作《丝绸之路》(谢振瓯绘)

  挖掘丝路文化内涵,构建“丝绸之路”文化灵魂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更是一条文化发展之路。丝绸之路文化以西北文化、西部文化和移民文化、多民族文化融合为核心而形成,具有开放、豪迈、直率、亲切、有趣等多侧面性格。这种多侧面性格也带来了国内外众多处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环境的民族对丝路文化的多方位认可与接纳。著名的中亚问题专家杨恕认为:“从历史上来看,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品流通的通道,也是一条科技、文化、哲学、宗教、艺术的交流之路。”自古至今,丝绸之路上出现了无数的优秀文化作品和杰出人士,其早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上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恰恰正是文化交往融汇的历史;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也正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同时,更是“一带一路”建设所遵循的文化共识与灵魂。通过丝路文化研究,挖掘和梳理丝路文化交流的历史遗存和史实,是阐释丝路文化、确立文化自信的基础。

  确立丝路文化核心价值,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丝路文化与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相关联,有着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首先,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丝路文化研究,凝聚和集中历史、地理、考古、文化、艺术、民俗、传播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整合高起点、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团队协同合作,进行文献发掘整理、丝路沿线国家发展状况调研、文化传播与传承、异质文化交融与冲突、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等学术研究工作。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研究中,制定丝绸之路文化研究规划,进一步梳理确立丝绸之路文化的核心价值,实现经济和文化整体上的良性互动,表里相依、同步发展。第二,打造丝绸之路文化品牌,提升丝绸之路文化创新能力,增强丝绸之路文化产品吸引力。目前世界上的优秀文化产品均出自有特色、品格鲜明、对外界和本地民众都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而其中的“故事性”——即承载国家和民族记忆的内容,及独特的形式——即他人无法模仿和复制的外在表现,是产品取胜的基本之道。如何以生动、有吸引力的故事串联起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全过程;如何打造文化品牌,将标志性的环境、人物、故事、风情等有机结合起来;如何从文化创新和传播诸环节结合点寻找突破口,实现“丝绸之路”文化创新和产业创新等,是当下丝路文化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第三,强化丝绸之路文化学术研究,整合高起点、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团队,构建丝绸之路人才交流和人才培养联盟。促进丝路国家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交流,共享丝路文化资源,共谋丝路教育文化发展。

  总之,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强大文化传播力的黄金之路,曾经创造过中国经济、中华文化的辉煌和繁荣。多元文化在此交流、冲撞、融合,形成了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和璀璨的人类文明成果。迄今为止,当年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和海外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仍然在当年的“异域”广泛存在,并继续造福于后人。因此,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多元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交流互鉴的人类文明观正是对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精神的弘扬。同样,从文化角度入手挖掘丝绸之路文化精神的深刻内涵,也是我们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重现丝路辉煌,重建丝路文明,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杨琳)

  【参考文献】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上海:三联书店,1957

  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J].中国社会科学,1986(3)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文娱批判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