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山区“蚊子医生”接力抗击疟疾六十载

  1955年,海南疟疾发病人数居全国首位, 当时曾有“南桥陵水,有命去无命回”的可怕传言 如今,万宁南桥已是全国灭疟人的摇篮,成为世界瞩目的疟疾防控研究基地

  万宁山区“蚊子医生”接力 抗击疟疾六十载

  

  南桥基地,陶忠、林明和、陈雄(从左到右)合影。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在人人谈疟色变的年代,在只能听到蛙鸣的山谷,在漆黑的暗夜里,是他们,放弃城市的安逸,忍受蚊虫叮咬,卷起裤管跋涉。他们只有一个信念:狙击疟疾。1954年,海南首个疟防站在万宁南桥建立。近63年来,疟疾防控薪火相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他们而言,疟原虫不灭,蚊虫未停止繁殖,防治疟疾的事业就没有终点。

  南国都市报记者 王忠新 文/图

  林明和

  出身名医世家治“蚊”病

  身染疟疾不下一线

  1984年,林明和20岁。同学们都进城工作,亲友们盼他找份像样工作,可刚从海南省卫生学校毕业的他,却每天穿着水靴穿行在南桥镇的山区溪流中,成为一名万宁防疫站驻南桥地区抗疟疾医生。苦守山区10年,随后坚持抗疟科研23年,他与疟疾结了33载的“梁子”。

  戴草帽,拿手杖,背个背包,黎苗群众称他为“蚊子医生”。也曾有人戏称,“医生不是要给人看病的吗,怎么没事干往山上跑,大晚上打手电筒去抓蚊子?”听闻此言,出身名医世家的林明和笑笑,也不懊恼。

  疟疾是一种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海南曾经是疟疾的高发地区,万宁的南桥地区尤其严重。

  1955年,海南疟疾发病人数为286745例,居全国首位。南桥当地国营农场橡胶工人全年累计疟疾发病率高达76.8%。到了1984年,南桥的情况虽有好转,但防疟形势仍然严峻。

  “有疟疾,就有抗疟人。”南桥卫生院副院长陈雄第一次见到林明和时,他戴个眼镜,面目清秀,有人预计他肯定受不了南桥的恶劣条件,因为当时有“南桥陵水,有命去无命回”的可怕传言。可没想到,山区南桥镇,63个自然村,林明和走了个遍。小管村委会疫情最重,林明和发现,这里溪流多,有适宜繁殖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的水体,这两种蚊子是疟疾的重要传播媒介。“抗击疟疾,必须要解剖蚊子,认真研究疟原虫。”广东专家张满成这样说。

  于是,从清晨到黄昏,林明和作为防疫站唯一“驻站特派员”,就这样开始了与蚊子的“战斗”。他住进小管村一处草寮,为诱捕蚊子,有时在池塘和小溪边一蹲就是几个小时。晚上没电,他就在煤油灯下查阅防疫书籍。

  1985年一天夜里,刚进行诱捕按蚊的林明和突然发烧了,他知道自己患了疟疾。他没来得及吃药,反而用专业镜片观察起自己血液里的疟原虫。同事劝他回家养病,可他坚持带病到黎村苗寨,为群众诊病治病。

  “全身难受,一会热得满头大汗,一会打冷战,三伏天也要盖棉被,腹泻难止。”林明和说,这些折磨,让他更坚定了灭疟防疟的决心,他觉得,作为一名学医的人,来南桥这样的疟疾重灾区,来对了。当时防疫站只有他一人派驻南桥。单身的他常对父母说,“我在山里,这个月就不回家了。”

  陈雄

  坚守小小卫生院28年

  青春献给灭疟事业

  海南,由于热带雨林茂密,全岛按蚊多达37种,1000多年前就盛行疟疾,历史上一度是全国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南桥防疟工作,关系到海南乃至全国的公共卫生安全。

  距南桥卫生院不到一公里,有一座挂有“海南岛疟疾防治研究南桥基地”牌子的二层小楼。1954年,海南首个疟防站在万宁南桥建立。牌子虽已泛黄,中英文标识依旧醒目,这里曾经迎接来自国内外的疾控、卫生、医药专家——何琦、甘怀杰、刘吟龙、任道性、屠呦呦、吴开琛……大厅里墙上的相片,记录了南桥基地的发展历史,也记录了几代抗疟人的青春岁月。南桥卫生院副院长陈雄今年58岁,他30岁来的南桥。陈雄说,在山区防疟可不是好差事。有一次,一名来自上海的医生乘摩托车在山路上摔倒,爬起来发现膝盖上少了一小块肉。

  “解放前,海南几乎没有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群众得了疟疾,主要是吃草药或者搞迷信,乞求神灵消灾。”万宁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科长李敏说,他在80年代初刚到南桥时,发现山区群众并不理解“蚊子医生”的工作,没办法大家只能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带头浸泡蚊帐,讲解防疟常识。

  当时,陈雄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不能让老百姓被疟疾继续残害。”

  陶忠

  整个割胶班组都病倒

  “我是医生,必须冲上去”

  “南桥小管村的经验,对全万宁、全海南都有重要的医学研究意义。”万宁南林医院副院长兼防疫站站长陶忠说,1984年,南桥南林2个单位加入抗疟联防单位,1987年建立北大、东和等12个疟区乡场,对疟疾进行经常性管理。

  1985年,陶忠作为南林防疫站(现南林医院防疫站)的医生,来到与南桥镇紧邻的南林农场,开展抗疟联防工作。他也住过南桥镇小管村委会新村仔村的草寮,每天抓蚊子,教村民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

  1994年夏天,南林农场向阳队报告15个胶工同时病倒,救护车刚把人拉下山,连队书记、队长也先后病倒。“疫点确认后,林明和与我们一起进行病情、虫情和蚊情调查,对全队职工进行浸泡蚊帐,预防性服药,采血筛查,连外地进山的都不例外。”陶忠说,“当时开运胶车的司机都不敢去向阳队,整个割胶班组都病倒了,但我是医生,必须要冲上去!”忙了几个通宵,折腾一周,把向阳队的疫情终于控制住了。

  妻子关小红还记得,一次陶忠在晨北队山区防疟,突然遇到山洪爆发,听说有人落水,她一度吓哭,直到深夜陶忠回到场部,她悬着的心才放下。

  三代抗疟人 六十年奋战

  防治经验获世卫好评

  南桥,新中国最早的国家疟疾防治研究基地,也是海南岛抗疟工作的发祥地。

  南桥成为全国灭疟人的摇篮,成为世界瞩目的疟疾防控研究基地,背后经过了60多年,几代人付出了夜以继日、披肝沥胆的艰苦努力。

  在陈雄等人的努力下,南桥卫生院种了20亩黄花蒿,根据屠呦呦发明的方法提取青蒿素,为患病村民治病。该院曾探索出青蒿素+哌喹,双氢青蒿素+萘酚喹等方法治疗恶性疟,治愈率达100%。

  虽然现在这种处方很少用得上了,但在以前,南桥镇很多村民都是青蒿素救活的:高泽勇、王天运、杨秋茹……

  林明和坚持在山区第一线狙击疟疾,他在全省最早提出海南疟疾的“上山感染”和疟疾假定性治疗出现的弊端,以及在疟疾抗复发治疗方案中由于药量不足等原因诱发疟疾发作3个课题。3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在1997年和1998年被全省疟疾防治方案分别采纳,并在全省推广,为因疟疾困扰而阻碍经济发展的疟区带来了成功可行的模式。

  2003年,全球基金疟疾项目进驻南桥,大规模向当地居民发放蚊帐、宣传防治疟疾的相关知识,推动消除疟疾工作,南桥疟疾防治借机迈入快车道。项目选择林明和做主要实施的负责人,万宁市疟疾发病率从2004年的212.5/10万下降至2008年的39.0/10万,疟疾发病率下降81.6%,而2008年更是历史上突破,全年没有恶性疟疫情的报告,10年来没有恶性疟死亡病例的报告,成绩喜人。

  林明和指着挂在基地墙上的图表介绍,其中有两幅疾控前辈在50年前制作的防疟统计图表,已被列入医学院的教科书。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组官员来南桥考察时,也赞叹海南疟疾防治工作做得扎实、细致,为世界疟疾防治工作探索出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海南的疟疾防治工作做得非常好,你们在控制疟疾方面的经验很有价值,值得其它国家借鉴。”2009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考察了海南疟疾流行区后,如此评价海南的疟疾防治工作。

  三代抗疟人,六十年奋战,有的人已经老去,有的仍然奔波在山路上,溪流边……

  疟原虫不灭,蚊虫未停止繁殖,防治疟疾的事业就没有终点。抗击疟疾,不是一个人的战争。

责任编辑:张红霞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