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3 月 29 日  星期五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动态
字号:

砥砺奋进的五年·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绿色纳家来了第一书记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时间:2017-05-24 17:55:00

  刘维鹏(右)和从事绿化工作的贫困户(左)交谈。本报记者赵斌艺摄/光明图片

  【砥砺奋进的五年·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

  “又有6头土猪马上出栏了,端午节期间西宁的订购家庭就能吃上我们绿色纳家的土猪肉!”说这句话的,不是生猪养殖户,而是一名探矿高级工程师。

  青海互助县纳家村,一个贫困人口高达116户418人的省定贫困村,如今已成立7个专业合作社,土法压榨纯菜籽油、手工制纯土豆粉、八眉土猪等特色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这些产品有一个统一的品牌,叫“绿色纳家”。品牌创始人,正是纳家村的第一书记刘维鹏,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核工业地质局的探矿专家。

  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对刘维鹏这位地质工作者来说,既是考验,也是突破。

  “无经验可循的工作我经历得多了,从来没有想过退缩。”2007年刘维鹏带队到老挝勘探钾盐,是青海省地勘队伍第一次走出去,作为队长的他连续5年没有回家过年,出发时孩子刚出生两个月,“去了就必须站住脚,不能干一两年就回去了”。如今他的团队勘探的固体钾盐已占据了老挝整个钾矿找矿市场项目份额的90%以上。

  从第一次带队出国,到第一次带队驻村扶贫,刘维鹏的心态始终未变:要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干。在他的扶贫驻村笔记本上,有一张手绘的树状图,这也是他描绘的扶贫事业蓝图。理工科出身的刘维鹏逻辑思维缜密,“纳家村脱贫攻坚战略思路”被写在树状图的顶层,下面备注着“目标:按期、保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所有贫困户)”。刘维鹏说:“这不仅是为国家做事,也是为自己做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扶贫工作者们的共同理念,但也是最难扭转的关键问题。“搞扶贫工作,不能让老百姓一时脱贫,而要让他们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刘维鹏告诉记者,要让扶贫真正从“输血”转为“造血”,就要为老百姓兴产业、兴市场。

  2015年10月,刘维鹏来到纳家村担任第一书记,彼时的纳家村,产业基础薄弱,传统种植业、零散型劳务收入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如何在“贫状”中寻找到发展特色产业的“富矿”,成为刘维鹏思考的最首要、最关键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入户走访调查,刘维鹏有了思路,“我要做老百姓的搬运工”。

  “纳家村历来具备绿色种养环境条件,这里出产的农产品无公害、口味好,绿色健康原生农产品又是当前城市消费者普遍渴望的消费品。我们为什么不把纳家的绿色农产品搬向市场呢?”谈起成立绿色纳家的初衷,刘维鹏很兴奋,“这是国家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要从市场需求中找到我们的发展空间。”

  去年绿色纳家试销的1万斤菜籽油和1万斤粉条都获得了消费者好评,今年该产业链上的细分项目已经达到11项。“用品牌连接合作社,用合作社聚集贫困户。”这样的扶贫思路刘维鹏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将给纳家村带来更多更好的脱贫成果。(本报记者赵斌艺)

 
责任编辑:邓丽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每日焦点
热度点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