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高考| 文昌中学原校长邹福如忆1977年恢复高考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则“恢复高考”的消息,像一声春雷响彻天地,唤醒了许多人尘封已久的“大学梦”。关闭十余年的考场,重新敞开大门,无数人的命运,崭新出发。

  当年12月,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尽管录取率只有5%,仍有27万人的命运因此被改写。

  40年来,无数考生度过了“黑色七月”“魔鬼六月”,走进白衣飘飘的大学时代。你还记得那些两点一线、挥汗如雨、咬牙苦读的日子吗?还记得你做过的山一样的试卷吗?还记得你用小刀刻在书桌上的激励自己的文字吗?每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高考记忆,有着截然不同的高考感受。

  本报今起推出“那年我高考——恢复高考40周年特别策划”。只要您参加过高考,都请您讲述出来,也可以晒一晒当年准考证、考场、考题等老照片。

  文昌中学原校长邹福如忆1977年恢复高考

  像一束闪亮的光突然照进来

  得知消息的一刻,有人手舞足蹈,有人放鞭炮庆祝

  在长达50年的教职生涯里,1977年是个让邹福如刻骨铭心的年份。当年,一道闪亮的光照进教育界:中断10年的高考重新敞开大门。邹福如说,得知消息的一刻,大家都沸腾了,有人手舞足蹈,有人放鞭炮庆祝。

  南国都市报记者黄婷文/图

  文昌中学原校长邹福如

  ·执着的等待

  坚守文化阵地等来新希望

  走进邹福如的家,桌面上摆放着《红烛人生——从教50年回忆录》手稿。在邹福如的这本亲笔回忆录里,1977年恢复高考占有相当的篇幅。“这是不能忘却的历史,这是无法忘记的欢喜”,邹福如记忆的闸门打开。

  1972年,邹福如被调到文昌中学当校长,当时“读书无用论”盛行,学校被要求抓劳动。学校有100亩的农场,种植了水稻、甘蔗、胡椒、蔬菜等作物,每个班还得养一两头猪。但即便在这种形势下,邹福如仍坚持要求学生除了劳动外,还得有超过一半的课时上课。从1972年至1976年,文昌中学从来没有受到过县里的表扬。

  “学生学到文化总会有用的。”邹福如固执地坚持着,终于等来了1977年。

  ·高考重启 听到消息校长都跳起来

  “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年轻人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只能从历史资料中获得。对于邹福如来说,那份兴奋却刻骨铭心,而且来得更早些。

  作为时任文昌中学校长,1977年8月,他来到海口参加海南地区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当年8月8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议:“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当会上传达中央会议的精神时,“所有的校长都跳了起来。”说到这个细节,83岁高龄的邹福如突然提高了嗓门,心中的那份兴奋显然亦如当年。

  恰逢暑假,学生们放假,但是邹福如无法抑制内心的兴奋。一回到学校,他就召集老师传达会议精神,着实准备高考复习工作。

  然而,中央的正式文件还没下达。接下来,邹福如度过了一段难熬的日子。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这让邹福如和同学们吃了定心丸。

  “大家都很兴奋,各个手舞足蹈,有的还放鞭炮庆祝”邹福如说,不仅师生,普通的群众也人人因高考制度恢复笑靥如花。“中断10余年后,高考终于正式恢复,这就像一束光闪亮的光照进来”邹福如说,那时,人们用何种方式都无法完全表达心里的欢喜。

  ·备战高考 共有12届的学生回来补习

  一时间文昌中学的学生多了起来,除了高一、高二的在校生,往届学生纷纷回来了。“从1966年到1977年,共12届的学生很多都回来了。”邹福如介绍,甚至有高考中断前六五届的学生也要重新加入高考大军。

  考生人数众多,文化水平又参差不齐,准备复习时间只有两个月,面对这一复杂的局面,如不及时应对,势必影响大家备考复习。邹福如当机立断,带领老师们想办法。如特别安排那些文革前抓过高考的老师,辅导学生进行考前突击。考生素质又参差不齐,全国没有统一的教材大纲、统编教材,于是各种高考复习资料满天飞。人数众多,桌椅不够,就用木板拼成临时的桌椅供大家使用。

  那时的高考也分文理科,不同的是,那时补习班文科生比理科生多。学校老师还费尽心思去猜考题,结果当年的语文、数理化都有不少题目被猜中。

  ·决战高考 每个考场2个不同校老师监考

  1977年12月11日至13日,文昌中学迎来了中断10余年后恢复的高考。文昌中学作为县里最大的考场,前来参加考试的考生有1000多人。最大的考生三十多岁,他们已经生娃结婚,在求知的路上却同样不退缩;有的还是高一在校生,他们积极上进,成绩优异,获得参加高考的资格。

  “那时大家都非常兴奋,工作人员、监考老师认真负责,考试组织得很严密,考风考纪也非常好。”作为当时县里的副主考,邹福如对很多细节记忆犹新,“每个考场两个监考老师,必须来自不同学校。”邹福如说。

  阅卷要送到广东。等待成绩的日子同样漫长。成绩发布的渠道单一,同样要填报志愿。得知录取结果的方式却很单一,收到邮件录取通知书是唯一的方式。

  当年,文昌中学有包括应届和历届毕业生共三四百人参加高考,最终有74人考上本科和大专院校,168人考上中专,其中1人考上北大。

  “考上的大学的人自然高兴,考不上的也不会垂头丧气,他们继续回到以前的生活。”在邹福如看来,大家之所以对于成绩不会太在意,因为那时参加高考更多是一种情怀。

责任编辑:张红霞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