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松”真假难辨,为何自己不先尝一尝?

  微信群里发来一条视屏,一名男子在一家面包店内购买“肉松面包”后,把里面的肉松掏出来,坚持要求店员给他提供水把肉松“洗一下”。最后经过男子检验,肉松水洗后变成了“棉花”,并怒斥面包店黑心经营,毒害小孩,并说要把拍的视频发到小学的网上去。看来男子是做到了,所以我们看到了这个视频。

  很多人看到这个视频第一反应后,肯定是大骂商家,可恶!该死!然后转发视频,向他人宣泄自己的愤懑,传递自己的“正能量”。我们不禁疑问,就没有人想过那真的就是棉花么?吃了那么久的肉松竟然没有吃出来是棉花?稍微有点常识我们就应该知道,棉花应该是嚼不烂的,他们的口感差别如此之大,棉花怎么代替得了肉松?就因为他们外观看起来都是絮状?盐巴和白糖,我们都知道尝一尝来区分,为何我们就被棉花和肉松蒙蔽了双眼呢?可怜那些因此而受到影响的商家。

  最近,我们不时看到各类虚假信息在网上被大家兴致勃勃的转载着,比如大米是用废弃塑料袋或橡胶制作的,甚至还有“教学视频”,鸡蛋是用塑胶模具制作的假鸡蛋,弹性十足,还有用塑料制作的粉丝、紫菜……只要是关系到百姓食品安全和切身利益的,总会不断有各种谣言冒出来,无论真假总会一瞬间流传开来。看到一位微信群友这样说:管它真假,这又不是害人,转发了总比不发好,万一是真的呢,也是做了一件好事。所以现在很多转发的消息,都会在里面加上,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或者惩治黑心商家什么的,大家集体转发,让更多的人知道……为了形象感人,具有吸引力,更是精心制作出各种“真实”的小视频。谣言制造者完全抓住了大家同情弱者的心理,充分利用了一个个传播者的“同情心”。

  我们都知道,谣言点击量5000次以上或转发量500次以上,造谣、传谣者就会被追责,造成严重后果者甚至还会涉及刑事责任。可这些人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关键还是在于对法治的认识性不足,存在逃避法律责任的侥幸心理,自以为是在做好事,即使错了也是法不责众。

  谣言的传播都是在熟人之间最先扩散开来,加之大家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宁愿相信熟人信誓旦旦的“谣言”,也不相信科学的理智。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大众对此神经变得过于敏感,谈虎色变,即使在谣言散布后有相关部门发布了权威解说,可谣言还是继续不断传播,甚至出现一段时间后又卷土出来的情况。比如每年中考、高考期间,总会出现谁的的准考证掉了,拾到的人发布电话号码喊大家转发;天气变冷的时候,会看到有人发布捐赠衣物给困难地区的信息;最近的H7N9型禽流感也是变着花样的出现在各个地方,让大家谈鸡色变,说什么鸡肉不能吃了,鸭肉不能吃了,鸡蛋也不能吃了,哪家医院的医生被感染隔离了……

  谣言我们都知道是可怕的,狼来了的故事谁都知道,不能因为我们一时的“好心”而成了谣言的助推者,他人的伤害者。对于谣言,我们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有着清晰的认识,不能无条件的相信和转发。

  不信谣,不传谣,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做到,否则最后受害的必将是自己。对于造谣者、传谣者,必须加强打击力度,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我们共同去维护。

本文为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原创评论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和来源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独家评论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