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赚不过保姆?别用个案得出普遍结论

  这两天,朋友圈传出一张工资图片:复旦大学某老教授月工资应发15335元,但实际到手只有8272元,而且是薪酬总数,别的啥都没了。这份工资单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而与此同期,有人指出上海住家保姆的月工资是五千左右,月嫂工资过万,这都是实实在在拿到手的钱。(新京报)

  诸如此类的话题并不新鲜,而且每每都能引发热议。从之前“大学生收入比不上农民工”、“医生赚钱比不上护工”,再到如今的“老教授工资比不上住家月嫂”。每一次煞有介事的讨论,似乎都未能形成总结陈词式的终极结论。说到底,关于社会分工、职业回报以及人力资本定价等等,整个社会似乎还存在着不少认知空白。

  应该厘清的是,针对此类问题的探讨,特定的个案,从来不能取代大样本的统计数据。动辄以“某教授某个月的收入低于月嫂”说事,并没有太多说服力。事实上,倘若就这两个行业进行标准化的薪酬比对,多半还是会得出“教授收入高于月嫂”的结论……之所以公众会对“复旦老教授”的个案兴味盎然,实则恰恰说明了类似案例太过稀少,故而才具备成为谈资的价值。

  而就算要拿个例说事,所谓“复旦老教授的工资条”,所传递的信息显然也远不止我们所热议的那部分。其中列出的“养老金”、“公积金”、“职业年金”,虽然不是直接的到手工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个人福利”。如果将这些一并纳入计算,那么这位教授的收入显然不能说是低于月嫂了。

  全社会关于职业回报的历次对比讨论,每每不了了之、难有共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往往陷入了双重谬误之中。其一,就是逻辑谬误。这突出表现为以偏概全,人们总试图依据不充分的个例证据,来得出诸如“脑体倒挂”之类的普遍结论;其二,则是价值谬误。时至今日,大众在心底还是存在着种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偏见,比如说“知识劳动就一定要比体力劳动收入高”等——凡此种种,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理性判断的形成。

  对于充分成熟的劳动力市场来说,每一行的职业薪酬都有一套对应的定价机制。同一行业内部来说,特定个体的教育投入、岗位贡献,以及其在业内的相对排位,决定了他现实收入的或多或少;而不同行业比较来看,实际的供需格局、产业分工及经济结构等等因素,则自根本上注定了不同行业彼此间的薪酬差异……时至今日,不论是教授还是保姆,他们所呈现出的特殊个案与所体现出的普遍状况,其实都没有超出这一基本的定价大框架。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社会长焦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