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文物和找回的记忆

  踩着史图博走过的脚印,几多收获、几多感慨。事实上,自1932年史图博从海南返回上海之后,他所搜集的300多件海南黎族的民族文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虽然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却也随着历史一起沉寂。

  而那本数十万字的《海南岛民族志》发表后,曾被日本学者关注并译作日文出版,直到上世纪60年代,广东省民族研究院才将此书由日文译作中文,并作为内部资料保存。

  “史图博的故事和著作在我读大学时就拜读过,但那300多件珍贵的民族文物究竟去了哪儿,作为一个海南人,这个问题在我心里一直挥之不去。”海南省博物馆馆长陈江坦言,若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这批失落的文物恐怕仍旧隐藏在历史的尘埃里。

  1998年,南京博物院迎来建院65周年,彼时在南博工作的陈江,随院领导一起前往北京故宫博物院借一件文物回南京展览。陈江回忆道,就在进入故宫博物院库房后,工作人员顺道展示的其他一些文物,却把他的注意力一下吸引了。

  “那是一些精美的黎族黎锦服饰,保存得非常完好,但故宫怎么会有黎族的民族文物呢?”带着疑惑回到南京,陈江在南京博物院浩如烟海的图书馆藏中,又发现了一丝线索。“南京博物院有关于黎族的照片,我更纳闷了,距离海南都十万八千里,怎么会同时存有海南岛黎族的文物?直到史图博的名字浮现在脑海里。”

  经过简单的查询,陈江的猜测没错,无论是南京博物院的照片、还是故宫博物院的黎锦,均是来自于史图博的收藏。

  原来,在局势愈发动荡的上世纪30年代,南京博物院前身的国立中央博物院一期工程动工没多久便因战火搁置,直到1947年才重新动工。10余年间,中央博物院的员工一边积极收集、购买、发掘文物,一边还要为躲避日寇的战火而四处转移文物,这其中,就有从史图博手上购得的325件文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筹建民族文化宫,这批珍贵的民族文物随即被调拨进京,在民族文化宫建成前暂时存放于故宫博物院,在故宫博物院留下黎锦藏品等数十件文物后,其余全部交予民族文化宫收藏。

  “对于这批文物,南京博物院尚未进行系统地梳理,但这是属于海南的文物,是海南的历史见证,也是海南民族文化的宝藏,我们应该重视起来。”自从寻得史图博文物的下落,陈江便一直致力于相关工作和研究。在回到海南省博物馆工作后,陈江还组织了省内的民族学专家,编制了一本《海南黎锦》。

  “当时有意识地想把故宫以及民族文化宫、南博的黎族文物收录进去,却一直未能成行。”带着遗憾,陈江一直等到2017年。

  今年,恰逢中德两国建交45周年,作为两国文化交流先驱的史图博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组织此次重走活动,既是把史图博和南京博物院民族学调查的传统延续下来,同时组织故宫博物院、民族文化宫、南京博物院等博物馆以及海南省博物馆的专家,用史图博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一次跨越85年的对话,去发现史图博,更是发现海南岛自己的文化。”陈江透露,今年年底,四家博物馆还将举行一次三地展览,并正式出版德文原版翻译的《海南岛民族志》一书,用一次重走、一本书、一次展览,完整展现海南独有的黎族文化。

  跨越85年重走史图博之路,我们找回了尘封文物,也找回了属于海南岛的独家记忆。踩着史图博的脚印,我们能看到民族融合的痕迹、能看到历史发展的变迁、能看到文化交流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在历史与今天的对话里,发现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邱苗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