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安吉县小村庄蝶变:曾卖石头的村庄 现在卖风景致富

  [美丽乡村建设样本]浙江

  “两山理论”实践促浙江安吉县小村庄蝶变

  曾卖石头的村庄,现在卖风景致富

  -海南日报记者宗兆宣 孙慧

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并重,古建筑群周围被青山绿水环绕,风景优美。

  6月13日上午11时,现年46岁的俞金宝和往常一样来到余村四季果蔬采摘生态农业园内,查看园内葡萄的长势。这个占地20多亩的葡萄园位于荷花山脚下,种有15个葡萄品种,葡萄架上密密麻麻挂满了尚未成熟的葡萄,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绿宝石。葡萄架下成群结队的鸡、鸭穿梭奔跑着捕食虫子,形成了一个纯天然生态链。“这个葡萄品种叫‘寒香蜜’,是欧美品系的一种葡萄,果肉较脆而多汁,味甜有香气,品质超群,成熟后也只有这么大,特别受游客青睐。”俞金宝向记者介绍起来。

  富裕村里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地处天目山北麓,因境内天目山余脉余岭及余村坞而得名。全村区域面积有4.86平方公里,但毛竹山有6000多亩,农田面积只有580亩,是个山多地少的小山村。上世纪90年代,余村人抱着“靠山吃山”的想法,先后开山采石建起了3个矿山和1个水泥厂,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无情破坏和攫取。当时村里一年的纯收入有100多万元,最高时达到200多万元,余村一度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伴随金钱而来的是惨重的代价,曾经的青山很快变成了光秃秃的石山,整个村子每天灰蒙蒙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道上到处是拉石头的货车,房子的窗户都不敢打开。水泥厂的粉尘如同大雾一般,洗净外晒的衣服变成了泥衣。”谈起近20年前的余村,村民俞小平至今记忆犹新。更令余村人难以接受的是,先后有5名在矿山工作的村民因爆破、飞石等意外丧失了生命,余村人用沉重的代价换来了短暂的经济增长。痛定思痛后,余村2003年一举关掉了所有的矿山和水泥厂。而在这一年,浙江省委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揭开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篇章。

  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参观团队络绎不绝。本版图片均由海南日报记者王凯摄

  他们是“两山理论”的直接受益者

  余村的矿山和水泥厂关停后,当时在矿山工作的俞金宝顿时成了失业人员,2003年他选择离开余村,先后辗转到江西、湖北等地创业打拼。

  虽然身在外省,但俞金宝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变化。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天荒坪镇余村调研,走村串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高兴地说,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是高明之举。熊掌和鱼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一定不要再去迷恋过去那种发展模式,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余村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美丽乡村建设。对被炸的山体进行生态修复,对村口河道进行彻底整治,对中心村沿河进行景观提升,对旧厂区进行拆除改造,现在的余村真正实现了“寸山青、滴水净、无违建、零污染、靓美景”。

  2013年,经过深思熟虑后,离家10年的俞金宝选择了回乡创业。他在荷花山脚下租了52亩土地,建起了果蔬采摘生态农业园,开始大面积种植葡萄,农业园内还做起了餐饮、烧烤等项目。由于俞金宝种植的葡萄和蔬菜都用有机肥和农家肥,园内的葡萄供不应求,一斤可以卖到30多元的高价。“现在我们家年收入在60万元以上,正准备建一些住宿的房间,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是生态这条路让我实现了发家致富,我是‘两山理论’的直接受益者。”俞金宝感慨道。

  生态环境的好转和观光经济的快速发展,像磁石一样把余村人吸在一起。原来外出的人大多都选择了回乡发展,全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走上了发展绿色经济转型之路。目前全村已有民营企业18家,农家乐14家,观光休闲旅游景区3处。村民开办的农家乐,成为游客的“养生乐园”;村里的河道漂流,成为游客的“欢乐海洋”;村里的农业采摘园,绿色有机果蔬成了城里人的“香饽饽”;原来卖石头的村庄,开始卖风景致富。2016年,余村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95元。

  村民义务参与村庄管理

  6月13日下午,位于安吉县灵峰街道横山坞村目莲坞自然村下起了倾盆大雨,宽敞整洁的村道上很难看到村民的身影,但一位打着伞穿着胶鞋的村民手里拿着一截树枝却和记者不期而遇。这位60多岁的孙大爷冒雨步行近百米,就是为了把捡到的一截被风吹落的树枝扔到垃圾箱内。

  2015年底,目莲坞自然村通过公开选举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业委会成员全是不拿工资的义务工,自觉参与村庄的管理。虽然是义务劳动,但是业委会成员的工作可不轻松,要检查全村卫生,宣传垃圾分类,还要给每家每户打分评比,给农户们划分卫生包干区,个个忙得不可开交。在村民的自觉维护下,不但村子变美了,大伙的业余生活也更加丰富。村里专门组建了门球队、地掷球队,还有一支草根乐队。“目莲坞自然村不仅村庄美,更是村民富、乡风好,从景美走向‘人美’。”前来游玩的游客对此交口称赞。

  安吉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志平告诉记者,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3年开始响应浙江全省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治乱治脏”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2008年开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到2012年底,安吉县已完成首轮美丽乡村创建,创建村覆盖率高达95.7%。而从2013年起开启的“美丽乡村升级示范”是第三阶段,致力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示范地区。安吉县美丽乡村的建设做法,总体来说就是政府负责村道硬化和村庄外貌的美化,而村民必须负责自家范围的环境卫生,并义务保护村庄的环境,两者相得益彰。“两山理论”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上,绿水青山的红利才能不断释放。(海南日报安吉7月4日电)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