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党的“十八”以来的新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发展变化,在全面深化改革(如司法、财经、文化和军队等)、从严治党、严惩贪腐、狠抓机关工作作风、大力整治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水平,扎实推进攻坚扶贫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效,这些变化和成效推动着社风、政风、民风的不断改善,这些都十分令人鼓舞与期待,也使我们从内心对党、对国家充满信心。

  最大的变化是党中央坚持用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面。

  1、2014年中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作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并付之于实施,为未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主基调。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视察河南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增长动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因此,这个新常态首先是速度,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的传统竞争优势变弱,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面临着“三期叠加”(1.增长速度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2.结构调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3.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所带来的挑战,经济增速放缓不可避免。与此同时,长期积累的诸多矛盾和挑战,以及继续强行维持高增长所可能付出的代价。

  其次是结构,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就是新常态下,对速度的追求虽有所降低,对质量的提升却更加重视,使经济运行的结构更优、效率更高。

  最后是动力,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投资驱动型,靠的是低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虽然成果显著,却也“后患无穷”。而新常态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粗放的增长模式,逐步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

  在这新的治国理政理念的指导下,这几年,党中央和国家决策层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了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等新思路,比如房地产的“去泡沫”、影子银行与地方债务的“去杠杆”、产能过剩“挤水分”等等,都是对早先累积的失衡因素和矛盾的调整和化解。

  2、2015年之后中央又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改革,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中央坚持用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面,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1)经济建设成就方面

  “十二五”期间,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培育了广阔的区域发展新空间。

  (2)打赢了许多方面攻坚战,为中国经济蓄势而发奠定牢固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从要素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

  ——从需求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从供给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服务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已占据半壁江山。当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实现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拉动为主、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的重大转变后,中国经济将会步入一个更加稳健、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新的发展阶段,将会更好地发挥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3)开放融合,大格局赢得新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打造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努力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把“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开放的总抓手和新引擎,助推我国外向型经济水平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国货物出口年均增长6.5%,占全球份额从2010年的10.4%提升到2015年的约13.2%,明显快于全球主要经济体;

  ——“十二五”期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预计达到6200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30%以上,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提高到60%以上;

  ——截至2015年底,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额约占进出口总额的1/4,投资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贸大国,正在稳步迈向经贸强国。

  2015年12月23日,匈牙利至塞尔维亚铁路塞尔维亚段正式启动,这一铁路项目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成的中国企业联合体承建,中国铁路走出去取得又一重大成果。就在这一年,中泰铁路、雅万高铁等全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的境外铁路项目纷纷启动,中国对外开放竞争的新优势正在生成。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步伐加快,集群式、抱团式走出去增多,涌现了一批大型投资合作项目。“十二五”前4年,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累计达324.9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8.3%,海外装备制造企业达到2000余家。

  更为重要的是,在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联合国、金砖国家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舞台,随着一个个中国方案、中国建议的提出,世界看待中国经济的态度发生质变,中国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力量。

  作者:王琼瑾,女,海口市委党校退休教授,海口市退休干部联谊会会员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网友视角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