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Vlog】海南琼中竹朗村:桑蚕入村化金茧

  编者按:在中国梦的逐梦之路上,实现全面小康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扶贫该如何扶?脱贫要怎么脱?全国各地都在探索。

  2017年6月,南海网启动“驻村Vlog”(驻村网志)系列报道,记者深入脱贫攻坚工作一线,扎根脱贫村庄,挖掘精准脱贫的“海南范本”,与村民同劳作、共生活,通过航拍、视频、图文等方式近距离、多角度聚焦村子的“实招”、“实策”,翻翻各村各镇的“致富经”。比如内生动力强大的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竹朗村,党支书带头实干的海口市石山施茶村、建新村;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的澄迈县宋岭村……

  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招数”,南海网记者在深入体验后,将为网友带回详细报道,希望能为尚在“奔富路”上摸索的地方提供参考和经验。

  VLOG,影像网志是网志的一类,网志作者以影像代替文字或相片,写其个人网志,上载与网友分享。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海南琼中竹朗村驻村养蚕日记

  6月21日 天气晴

  拜师:开哥说“蚕”

  开哥是竹朗村响当当的人物。他叫陈业开,今年56岁,当过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竹朗村村长。10年前他带着村里人干了一件事,改变了竹朗村的命运。

  “靠养蚕,村里一户一年能赚七八万。”开哥黝黑直爽,“不怕你笑话,一开始我也和你一样,怕,不敢碰,怕蚕咬人。”他还记得11年前和村民一起去广东考察种桑养蚕产业时的场景:“广东那家桑蚕企业的老板老是骂我,说,这村长又跑哪去了?那时候我总是到处乱跑,想多看看,多找些当地的村民问问,养蚕这件事到底靠不靠谱?赚不赚钱?万一又让村民亏了,压力太大了!”

  村长开哥正在剪桑叶。南海网记者 刘洋摄

  南海网记者周静泊正在给蚕喂食桑叶。南海网记者 刘洋 摄

  南海网记者周静泊正在给蚕喂食桑叶。南海网记者 刘洋 摄

  驻村体验,开哥教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剪桑条。绿油油的桑田远远看上去很美,可“亲密接触”后就会发现桑条上有绿色的毛毛虫、红色的大蚂蚁等等……

  活干累了,开哥跟我聊起来:“过去村里人都穷怕了。”竹朗村地不多,人均不到一亩。村里种过水稻,种过苦瓜,种过甘蔗,还有其他许多瓜果……不过这些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

  村长开哥正在剪桑叶。南海网记者 刘洋摄

  村长开哥正在剪桑叶,小剪刀是必备的工具。南海网记者 刘洋摄

  开哥掰着手指头给我算,过去种水稻,一年两造,一亩地年产量一千多斤稻谷,除去成本和留着自家吃的米,一亩地种下来,一年只能挣一两百块,这点钱也就拿去买点酱油,吃的菜都得上野地里去找。记得昨天,竹朗村所属的新仔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黄启杰也说过,那时候种水稻,收成了都不敢拿去卖,要等到孩子上学前,临交学费了才拿去换钱,供孩子读书。

  村里还保留着几间矮旧的老房子,都是土砌的。开哥说,十年前,县政府组织村民去广东考察养蚕产业的那一趟,是很多人第一次出岛。

  早上,南海网记者周静泊和琼中竹朗村村长一起在桑田里剪桑叶。南海网记者 刘洋 摄

  “那年我和老婆辛苦一年,收获了两大车甘蔗,全村人都来帮我搬,但拿去卖的时候,一条才三毛五……”开哥不服输,“那么多村子都富了,就我们不行?哪怕照着学,不行再试,再学再改,我就不信就没有一次能成功!”

  下田割桑条,再运回村里蚕房给蚕宝宝投食,一天得割三趟,才够它们吃。在村里的第一天,我就做了这两件事。

  早上,南海网记者周静泊和琼中竹朗村村长一起在桑田里剪桑叶。南海网记者 刘洋 摄

  南海网记者周静泊在桑田里剪桑叶。南海网记者 刘洋 摄

  南海网记者周静泊和村长一起在桑田里剪桑叶。南海网记者 刘洋 摄

  6月26日 天气晴

  学艺:引“蚕”上架

  连着几天开启“狂吃狂吃狂吃”模式的蚕宝宝,终于到了吃饱了该干活的日子了。开哥说,这叫“上架”。

  养蚕要起早贪黑,要细心照料,为了避免蚕宝宝生病,蚕房要常清洗,保持洁净。村里的蚕舍门口,都堆着一排排由木条或铁丝网扎成的架子,这就是蚕宝宝的“办公室”了。

  上架,是个需要和蚕宝宝“赛跑”的活,得赶在它们吐丝之前,把它们转移到架子上。一般来说,村民每批养几张蚕,一张蚕里大概有两万只蚕宝宝,而这些蚕都得在几小时内从地上搬运到架子上。

  空中俯瞰海南琼中竹朗村。南海网记者 刘洋 摄

  空中俯瞰海南琼中竹朗村。南海网记者 刘洋 摄

  “万一它们在地上吐了丝,那可就废了。”村民陈传照说。晚上9点多了,他还在蚕房里忙活着。

  上了架后,蚕宝宝会给自己找个位置,吐丝结茧。可这段时间里,村民也不能闲着。

  “每隔几个小时就要去给架子换个位置啊,像这样翻过来,让顶部朝下。”开哥告诉我,因为蚕不会安安稳稳地在架子上呆着,总喜欢往上爬,架子摆着不动的话,久了它们就容易“扎堆”,这样也不利于结茧。

  真是不做不知道,原来,养蚕还有这么多讲究。

  开哥说,“一开始村民也不会,但有县里派来的技术员手把手地教呀。”

  如今的竹朗村人,个个都是养蚕高手!

  南海网记者周静泊在村长家做饭洗碗。南海网记者 刘洋 摄

  “县里不光是教我们种桑养蚕,最重要的是给我们吃了颗定心丸。”开哥说,因为之前村里尝试了太多次失败的滋味,心里都没底。不少村民很抵触,“种水稻种瓜菜,就算挣不到钱,至少自家种的水稻瓜菜还能填饱肚子啊,叫大家把地全拿来种桑树喂虫子,万一挣不到钱,吃什么喝什么?”

  “就在那个时候,县委书记来到村里和大家说了一句话:你们大胆干,要是亏了,县里给补贴,保证你们有饭吃!”开哥说,就是因为这句话,全村人才放开手脚,种树养蚕。

  南海网记者周静泊在村长家做饭洗碗。南海网记者 刘洋 摄

  6月27日 天气晴

  收获:居安思危

  琼中竹朗村村长家养的蚕正在吃桑叶。南海网记者 刘洋 摄

  忙碌了一个多星期,吃饱了的蚕宝宝陆续开始吐丝结茧,终于要到了收获的时候,我的驻村体验之旅,也即将告一段落。

  村里的生活照旧。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村里总能看到忙碌的身影。每半个月收获一次,家家户户开始收茧子。

  竹朗村养蚕,政府给了很大的扶持,养蚕的饲料都是免费提供给农户。南海网记者 刘洋摄

  91岁高龄、走路颤颤巍巍的阿婆符月池,每逢收获的日子,必定会搬出小凳坐在蚕架前,忙着帮着儿媳收茧子,老人家分拣的动作,那么娴熟、那么精准!

  琼中竹朗村村长的爱人正在给蚕喂食桑叶。南海网记者 刘洋 摄

  谁能想到,符月池阿婆,当年可是最反对村里种桑养蚕的呢。

  “我们村的人,都很拼!”开哥说,村里很少有人爱打牌打麻将,干完活歇着了,就爱看看电视。

  爱拼爱闯的竹朗村,从穷得喘不过气到种桑养蚕脱贫致富,成了海南全省种桑养蚕的示范村。

  不过今天的竹朗村人,又有了危机感。这危机感,来自隔壁后来居上的岭脚村。

  鸟瞰岭脚村。南海网记者 刘洋摄

  当年,看着竹朗村桑蚕业干得热火朝天,岭脚村村民也不甘落后,从最初的“照葫芦画瓢”学竹朗,到今天,岭脚村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村庄发展,都已有赶超之势。口袋里已经有了余钱的岭脚村,这两年开始规划村容村貌,建起了亭台栈道,清理了垃圾污水,还在村舍的墙上,画上了别具风情的壁画。采桑葚、钓鱼、骑行、农家乐……

  岭脚村外有一条小河。南海网记者 刘洋摄

  岭脚村外的桑田。南海网记者 刘洋摄

  岭脚村外放着一块刻有攻坚的石头,激励村民。南海网记者 刘洋摄

  怎样让村民收入更上一层楼?村里产业发展的路子是不是还要更新拓展?怎样让更多年轻人回村为村干部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富起来的竹朗村,正居安思危……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琼中7月17日消息 南海网记者 周静泊 报道)

  脱贫启示录:

  从“想变”到“敢变”,来自两股力

  作者:行云一舟

  琼中竹朗村成功演绎了一个贫困村“逆袭”的故事。成功的背后,得益于一场变化和两股力量的迸发与汇聚。

  先看这一“变”。求新求变,对于很多衣食无忧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件很酷的事。但是,对于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的贫困户来说,“变”不仅不酷,还可能要承受很大风险。就如竹朗村最初的疑问:种水稻种瓜菜,就算挣不到钱,至少还能填饱肚子,把本就“少得可怜”的地拿来种桑树喂虫子,万一挣不到钱,吃什么?虽说从理论上讲种桑养蚕效益比种水稻高,但是村民们也清楚,理论归理论,实践中仍有许多不可预判的因素。现实中失败确实比成功要多,在种桑养蚕之前竹朗村产业结构调整已历经数次失败。即便如此,一次次的失败仍然击不碎、熄不灭竹朗村人思变求新的强烈愿望。

  竹朗村之所以“逆袭”,就在于村民中蕴藏着这股内在的思变谋变的强大动力。有了这股力量,竹朗村才有了脱贫致富的不竭动力。

  其二,思变还需敢变。对于那些“思变”而不敢变的农民,就需要给他们变的勇气。竹朗村在调整产业结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给予竹朗村村民“屡败屡改”的勇气,就在于县委书记的一句承诺,“你们大胆干,要是亏了,县里给补贴,保证你们有饭吃。”

  这一诺,值千金!一句承诺,就是党委政府对竹朗村脱贫致富莫大的支持与引导。有了这股力量,竹朗村就有了敢变的勇气,就有了转变的底气。

  产业扶贫关键在一个“变”。竹朗村的成功,有村民“思变”的内生动力,也有政府兜底的外部保障,让村民放开手脚敢闯敢试,最终找出一条适合村庄发展的产业。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