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解局| 涨姿势了!复兴路上的海南这样打开新30年!

  要说海南最近的热词,莫过于“大研讨大行动”。

  6月19日,海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消息:省委决定从6月中旬开始,集中一段时间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中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建设美好新海南”大研讨大行动活动。

  我们还记得,在今年4月召开的省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的奋斗目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二者的主题极其相似。人们不禁要问:在省第七次党代会做出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部署之后,省委为何又迅速部署“双大”活动?

  人们又注意到,7月6日,省委再次作出部署,决定将大研讨大行动活动时间延长到9月底。这样一来,大研讨大行动活动的时间就达近百日。算上前年的“投资项目百日大会战”和去年的“服务社会投资百日大行动”,这已经是海南开展的第三个“百日”活动。

  如此安排,省委有何深意?且听日报君为您道来。

  一、从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的大局出发抢抓机遇

  要“解码”“双大”活动的意义,让我们先从省委书记和省长的几次政务活动说起。

  在省委正式宣布开展大研讨大行动的第一天,6月19日下午到20日上午,省委书记刘赐贵用两个半天时间分别与南海研究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举行座谈,带头开展大研讨大行动活动。他在讲话中强调,要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善于抓住机遇、创造机遇,立足全国最大经济特区,进一步明确海南未来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

  7月7日,省委书记刘赐贵,省委副书记、省长沈晓明等省领导在海口调研。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7月7日上午,省委书记刘赐贵和省长沈晓明在海口调研时,要求海口带头深入开展大研讨大行动,抓住难得历史发展机遇,谋大事、干成事。

  7月9日,作为开展“百日大研讨大行动”的又一具体活动,沈晓明前往文昌调研,要求文昌市把握当前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抓住重点,找准定位,实现跨越式发展。

  “机遇”一词,屡次出现在省委书记和省长的讲话当中。日报君以为,当前,省委组织开展大研讨大行动活动,也正是要从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的大局出发,抢抓机遇,谋发展干大事。

  什么是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的大局?对海南来说,建省办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建设、“一带一路”、海洋强国、打造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关系等,都是要贯彻落实的国家战略。而民族复兴,则是指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时间上看,未来5年里,我们要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未来30年里,我们要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

  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即将迎来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海南,如何扛起“三十而立”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实施国家战略,把海南打造成为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为国际化的经济特区,一个升级版的国际旅游岛?

  这是一个时代之问,也是使命之问、人民之问。

  刘赐贵在省第七次党代会上作报告。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面对这个时代之问,凝聚全省50万名党员共同意志的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已经提供了一份答案,这就是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而“双大”活动,就是省委将全省党员的共同意志化为全省人民共同行动的具体举措。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当前的海南立足五年、规划十年、考虑三十年,正在思考着为第二个“一百年”作出海南贡献。所以,海南要通过开展大研讨大行动,找准自己的特色,形成打造国际旅游岛升级版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走出新的发展之路。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大研讨大行动活动和贯彻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实际上是一体两面,是省委从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的大局出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目的就是解放思想,科学谋划海南未来5年乃至30年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

  明了意图,方能不惑。说到这里,日报君不禁想起一段往事:长征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在很多年以后,曾有记者问及小平同志对长征的感受,而小平同志只是淡淡地说了三个字:“跟着走!”

  “跟着走”就是跟着党走,跟着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走。开展大研讨大行动活动,是以刘赐贵同志为班长的新一届省委努力践行“四个意识”的具体表现,充分体现了新一届省委高度的政治自觉、道路自信以及勇担历史使命、力促海南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二、用“十个如何”除障碍谋大事!

  大研讨大行动活动,顾名思义,是既有研讨,又有行动。换言之,不仅要深究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还要解决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

  那么,海南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应该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近30年,取得了非常辉煌的发展成就,但也有过房地产泡沫、金融信用危机等沉重的教训,也依然面临国际旅游岛建设国际化水平不高的困惑。当前,海南依然是欠发达省份,与国内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这样的现实让人心情沉重,这样的发展难以令人满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海南改革发展面临什么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人抱怨岛民坐井观天,总是用条条框框束缚自己,有人说经济特区优惠政策逐渐在全国普及化,特区优势不再。一段时间里,网络上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遭遇“成长烦恼”,“特区不特”、“特区未老先衰”的言论不绝于耳。

  而不少长期关注海南发展的观察者则认为,海南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用好、用足、用活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王和平就坦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近30年来,海南不缺优惠政策、不缺机遇,但有的机遇没有抓住。”

  为什么用不好、用不足、用不活?观察人士分析认为,重要原因就是海南对改革开放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干部准备不足。说白了,就是海南相当一部分干部思想解放不够,开放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往往满足于要政策,而忽视了政策的开花落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策的浪费。

  动车驶过香水湾海岸。原野绿树、海湾海滩、高速公路、环岛高铁交相辉映,海南正在向前进。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而“双大”活动,就是省委对症下药,着眼于解决全省干部思想准备不足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旨在通过开展大研讨大行动,让广大党员干部破除思想藩篱,深入挖掘和革除影响海南发展的思想障碍、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新一轮海南改革、开放、发展。

  基于此,省委明确从十个方面来展开大研讨大行动,即如何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办好经济特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发扬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拓展更加开放的发展局面上走在全国前列;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在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更大进展,为海南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海南发展的总抓手就是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南经济基础仍较薄弱,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按照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海南应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扎扎实实推进,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一流的国际旅游岛;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人群倾斜,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合理、普惠性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闯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表率;要履行好南海维权、维稳、保护、开发的重要使命;使海南成为人才荟萃、技术创新之岛;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干部是决定因素,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十个如何”都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中找到出处,可以说是对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精准概括。它覆盖广,涉及重大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军地军民融合式发展以及干部队伍建设等诸多重要领域,涵盖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谓点中了海南发展的命门所在,高明之极。

  因此说,弄清楚这“十个如何”的过程,就是海南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标中央要求而进行的一次深度自我诊断、自我革新。

  从这个角度来看,“双大”行动于海南意义重大,将推动全省上下进一步统一认识,为迎接海南新一轮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干部准备。深入剖析当前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明确未来发展的优势和方向,做好新的顶层设计……应该说,借助这轮难得的思想大解放,海南既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也可以“搭桥过河”,改革发展的道路将更加通畅。

  三、焕发“三敢一干”特区精神干成事

  6月29日,2017海南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如果说当下最“热”的词是“大研讨大行动”,那么,近期最热的活动莫过于2017年海南综合招商活动。

  这次综合招商活动共签约项目109个、协议总金额3153亿元。而在随后举行的中央企业助推“美好新海南”建设座谈会暨签约仪式上,我省又签下34项合作协议,总投资额达1259.3亿元。

  观察人士认为,无论是规模还是成果,这都是海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主场招商”,对海南意义重大。

  以前,一说起招商,我们习惯了组团出岛,赶别人的“堂会”;现在,我们自己在省内搭台,把客人招进来,摇身一变唱起了主角。

  这一“被动”一“主动”,大有深意,体现了省委“用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发展理念的无穷魅力,彰显的是投资者对海南发展的巨大信心。

  信心从何而来?这得益于海南近年来不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得益于坚持谋事干事的六条原则和方向,这就是守住生态底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最好的生态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者,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产业培育,服从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守好祖国南大门的责任担当,创造良好投资发展环境。

  换句话说,正是遵循了这些得来不易的宝贵经验,我们才得以创造如此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海南新增工商登记和新增注册资本金数量连续两年大幅增长,就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上,特区精神对海南人民并不陌生。到今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近40个年头,中央关于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早已被证明是正确的、成功的,深圳无疑是最精彩的起笔,其创下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至今为人所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至今仍是最脍炙人口的口号之一。而海南也是一片拥有改革基因、开放条件和创新精神的热土。

  通过推进“双修”“双城”,三亚向精品城市大步迈进。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最初几年,优惠政策密集落地,各类投资蜂拥而至,基础建设大干快上,一举在全国创下多个“率先”。例如,率先实施“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架构,率先实施股份制公司改革,率先实施“一脚油门踩到底”改革,等等。同样,近年来的海南在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新一轮农垦改革、三亚“双修”、琼海“三不一就”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探出了路子,成为全国典范,无不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结果。

  对特区,习近平总书记也是一往情深。2012年12月7日至8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不久,习总书记第一次到地方调研,首站就选择了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经济特区。2013年4月,习总书记又来到海南考察,重温小平同志的夙愿,重提“中国最大经济特区”。

  4年后的今天,大研讨大行动又重新发出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号召,足见省委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雄心壮志。正如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廖逊所说,“我们的特区精神能够体现出来,海南的特区优势也就能够发挥出来了。”

  如何开展好百日大研讨大行动?一句话,就是要“干”,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对此,省委、省政府开展前两个“百日”活动给了我们足够启发。

  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必须举全省之力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改革。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南海网发布的一篇评论对此说得非常明白:“看待大研讨大行动成了第三个‘百日’活动的意义,可以从前两个‘百日’活动的成效当中得到一些启发。一是投资真的是拉上去了。前年投资项目百日大会战,新开工项目就1043个,比预期目标超出1倍以上,而且2014年以前应开工而未开工的358个、2015年应开工的530个中央投资项目全部开工。去年开展服务社会投资百日大行动,推动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1.5%;民间投资增长16.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二是上千个项目集中高速推进,往常按部就班的工作方法就不灵了,于是结合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倒逼创造出了‘极简审批’这样的全国领先经验;三是在实践中锻炼了干部,‘马上就办’作风是最大的招商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而且大批干部知道了在高强度、高压力工作下怎么把事情办好,营商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

  “百日大研讨大行动”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习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更好地谋划下一个30年海南改革开放发展,站位更高,影响也必将比前两个“百日行动”更加深远。这新的100天,注定将在海南发展历程上留下光彩的一笔。

  四、念好“十六字经” 推动海南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

  读者可能会问:如何确保大研讨大行动取得实实在在成果?对此,日报君认为可以从省委的“十六字”要求中找到答案。

  这十六字就是:领会精神、明确方向、查找问题、立行立改。

  领会精神,就是要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此作为海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根本遵循,紧紧围绕重要讲话精神展开研讨,更加深刻地认识自身的使命责任;

  明确方向,就是要以重要讲话为指引,把大研讨大行动活动的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发展的具体行动上;

  查找问题,就是要在大研讨大行动活动中深入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海南发展大局的要求,提出制约发展和需要改进的事项;

  立行立改,则是要对查找出的问题立即整改。

  可以说,这“十六字经”,正是大研讨大行动活动取得实效的要诀。它既是省委为此次大研讨大行动定下的“调”,也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向省委交的“账”。

  这个“账”如何交,日报君以为,绝不是停留在口号上。用刘赐贵书记的话说,就是要“不走过场,务求实效”。

  实效如何体现?关键就在“行动”上面。

  海口在行动。7月13日至14日,海口市党政代表团按照刘赐贵书记“海口要带头深入开展百日大研讨大行动,抓住难得历史发展机遇,谋大事、干成事”要求,赶赴广东省湛江市考察学习。从媒体报道中,此次考察学习成果颇丰,双方就琼州海峡经济带建设及一体化发展合作签署了多份框架协议,将在政法、交通港航、农业、旅游等多个领域展开密切合作。

  全省政府系统在行动。就在10天前,省政府第88次常务会议明确确定了省政府40项由主要领导牵头开展的大研讨大行动任务,涵盖市县调研、产业调研、重点项目调研及重大课题研究四个方面。

  青山绿水环绕,一派田园风光的三亚中廖村。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三亚在行动。当前,三亚正大力推进“十镇百村”工程建设,计划到2020年建成10个特色产业小镇和100个美丽乡村,助力全域旅游、提升城乡面貌、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已有1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在产业发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三亚吉阳区中廖村、天涯区文门村还分别获评海南省首批五星级和三星级美丽乡村。

  说到底,开展大研讨大行动,落脚点还是在行动上,就是要求“拿着手电筒,不能光照别人,而是要把自己‘照透’,立足实际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不久前,省委书记刘赐贵在与部分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座谈时,把“双大”行动的意义说得十分明白:

  “当前,全省上下开展大研讨大行动活动,就是要从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海南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领会精神、明确方向、查找问题、立行立改,全力推动海南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大研讨大行动深入开展,海南将迎来一轮新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大研讨大行动,也终将被证明是一次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过程。历史也将证明,“百日大研讨大行动”必将谱写出海南发展浓墨重彩的一页,从而载入海南发展的史册!

  海南,涨姿势了!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