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名校游”变为一时之游

  进入八月,面临开学,不少家长开始为自己的孩子谋划有意义的暑期“最后一课”,以“边游玩边体验”的“名校游”让不少学生家长怦然心动。

  从古代孟母三迁到现今“学区房热”、“报班热”,家长们一直在为自己孩子的成长煞费苦心,哪怕出去游玩,也希望能借玩的机会让自己的孩子在“成龙”、“成凤”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很多旅行社也借机在寒暑假期间推出诸多与教育相关的旅游产品,内容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主的国内高校游到国外各著名高校游,价格从几百元的“一日游”到上万元的“夏利营”,学生家长可谓是趋之若鹜。

  去名校游玩,无论是游览观光、开阔视野,还是体验学术氛围、提升自身素质,对孩子来说,确实有很大益处。然而,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名校旅游的“背后故事”,却让原本清清爽爽的亲子旅游变成让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炎炎烈日,为沾高校气,为圆高校梦,高校门口排起百米长队;为进校门,搭货车、锯围栏、用假证,五花八门的手段只为一睹高校风采;短时参观,校内停留仅有一个多小时;文盲导游,即兴发挥、肆意演绎,新楼说文物,清华说成理工科;高校成市场,迎来送往一批批,院内垃圾随处扔,清扫人员手脚忙。高校向社会开放,让大众更能切身体会到名校兼容并蓄的精神,然而这些不文明甚至歪曲学校历史的行为,让原本的好事变成坏事,试问,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可以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名校体验?不文明的游览行为,如何让孩子提升自身素质?“名校游”是否只是一时之游?

  名校游,真正的意义在于教育。参观名校,不能仅仅只是家长们鼓励孩子以后能够“金榜题名”的手段,更多的还是要让孩子体会一种名校的人文情怀,从名校历史背后了解中国社会变迁、历代中国人的努力奋斗的精神。例如,清华大学不仅有理工科,更有季羡林、曹禺、钱钟书等一批人文大师;北京大学,则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不仅是“新文化运动”中心,更是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复旦大学,之所以取名“复旦”,本义是自主办学、复兴中华……每一个名校背后都有着自己独特历史韵味。而这些韵味远远不是炎炎烈日下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可以体会得到,更不是在一些不知所以的导游口中所能了解得到。面对如此窘状,家长们避开暑期高峰,另选闲暇时光,堂堂正正的走进来,不带喧闹,不带垃圾,让孩子领略名校风采,为孩子细细讲述名校背后的故事,也未尝不可。

  净化旅游环境,给孩子上好难忘的一课,才是“名校游”真谛,莫让“名校游”变为一时之游。

本文为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原创评论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和来源
责任编辑:魏燕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独家评论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