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最早提及椰子的文献来自两汉


文津阁《四库全书》中的椰子皮内容。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椰子树,是我国南国热带风情的代表性植物,也是海南岛的象征。椰子被载入华夏文籍,进入中原视野,始于汉武帝时期,几乎与海南岛并入中华版图同一时期。从最初两汉时期的猎奇,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逐渐了解并利用其功能,再到唐宋开始大量栽种,再到明清时期成为税收主要来源,“浑身是宝”的椰子一步步进入国人生活,融入国人血脉。

  两汉:最早记载

  椰子进入我国文籍,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的国人曾把椰子称作“胥余”“胥邪”。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提及椰子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所作的《上林赋》。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在秦代上林苑的废墟上重新建设上林苑,地域大致在咸阳至临潼的渭河以南地区。这里山川秀美,除广为搜罗珍禽异兽外,还栽植大量名果异树。其中,就包括当时中原地区很可能是仅此处有的椰子树。

  《上林赋》中有“留落胥邪,仁频并闾”的语句,其中的“留落”“胥邪”“仁频”“并闾”分别指石榴树、椰子树、槟榔树和棕榈树。这证实西汉就已经将椰子移植到了黄河流域的上林苑。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出兵岭南,将岭南广大地区纳入汉朝版图,不少南方花木被陆续引至上林苑。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舒迎澜认为,“留落胥邪,仁频并闾”,除“留落”来自西域外,其余三种都来自于岭南。

  东汉杨孚所著《异物志》,为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岭南植物的志书,提到了椰树、槟榔等12种植物,并对椰子的形态与用途最早作了阐述:“椰树高六七丈,无枝条,叶如束蒲,其上结实如瓠,系于巅,若挂物状。果实外有皮如葫芦,核里有肉白如雪,厚半寸,如猪油,食之美如胡桃味,里有汁升余,其清如水,其味美于蜜,食其肉可以不饥,食其汁则解渴。”

  魏晋:逐渐熟知


史料记载,诸葛亮出征云南时曾“误读”椰子。

  魏晋南北朝是大分裂时期,岭南地区经济社会较安定,吸引着大批中原百姓南迁。椰子树这种神奇的植物,随之走出皇家园林和上层社会,更广泛地为普通百姓所认识。

  三国时,西晋左思所撰的《吴都赋》中提到建业(今南京)的果树:“槟榔无柯,椰叶无阴”,说明椰子、槟榔等热带果树也曾被移植到长江下游的南京。

  与左思同一时代、曾经任职广州刺史的嵇含,每到一处就悉心谘访当地风土习俗,将别人讲述的岭南一带的奇花异草、巨木修竹,一一笔记下来,整理、编辑而成。他于永兴四年(304年)写就世界上最早的区系植物志《南方草木状》。

  《南方草木状》分草、木、果、竹四类,其中果类有槟榔、荔枝、椰等17种。文中提到:“椰树,叶如栟榈,高六七丈,无枝条。其实大如寒瓜,外有粗皮,次有壳,圆而且坚。剖之有白肤,厚半寸,味似胡桃,而极肥美。有浆,饮之得醉。”

  华南植物园教授吴德邻在《诠释我国最早的植物志-南方草木状》一文中指出,这一段记载中关于椰子果实的描述特别精确,但新鲜的椰汁喝了是不会醉的。

  唐宋:栽种渐多

  随着南朝末年海南岛再次并入中华疆域,中原王朝在海南的统治越来越稳固,吸引着更多的移民进入。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更多的人力物力,生产力的提升,带来的是海南当地的椰树等热带作物种植量的提升。

  盛唐天宝七年(748年),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遇台风飘流到海南岛南端的崖县,沿途所见都记载在《唐大和上东征传》,其中提到“彼处(海南岛)珍异味,乃有益智子、槟榔子、椰子……大如钵盂,甘甜于蜜”。可见当时在海南岛东线,椰子树已比较常见。

  100年后海南岛上的椰子树种植更多。848年,李德裕在所作《贬崖州司户道中作》中记录了他在海南岛见到“桄榔椰叶暗蛮溪”的景象,可见沿溪两岸的椰子树很多,已经成林,以至于遮挡住了溪流的阳光。

  宋代海南的椰子树更是广泛,很多村民将其种在房前屋后。982年,贬居崖州的卢多逊,在《水南村为黎伯淳题》中写道:“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却疑身世在桃源。”他看到,水南村里椰树成林,鸟鸣人欢,恍惚身在桃源。这说明,宋代海南南部平原的森林,许多已经辟为耕地,呈现出常见的农耕文化景观,人与自然十分和谐。

  到了南宋时期,曾任福建路市舶司兼权泉州市舶使的赵汝适在其名著《诸蕃志·卷下·志物·海南》中记载,此时海南一些地方已是“漫山悉槟榔、椰子树”。

  明清:税收主源

  随着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纸《劳海南卫指挥敕》,“南溟奇甸”海南岛进入大开发时期,椰子成为本岛大宗土特产,广见于各种文献。

  明清时期岭南出现了专业性果树种植区,以生产热带和亚热带水果为特色,几乎遍及城乡,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这也大大影响了海南岛。当时,海南东线已成全国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区,槟榔最多,其次为椰子,并称为“榔椰”,成为百姓生活习俗的一部分。清代《广东新语》记载:“琼人每以槟榔代茶、椰为酒以款宾客。”

  随着椰子树的大量种植,一些笔记文中开始出现椰子树种植的学术性话语。例如,明代儋州同知顾玠的《海槎余录》中记载,“(椰树)岭南农民居屋周围多植之,木干最长,至斗大,方结,五六月之交摘食,去外皮则壳实圆;栽椰树根下置盐,易发根。”

  明清时期椰子树大量种植开始向北部拓展,地处东北部的文昌、琼山开始大量种植椰子树,明代《广东名胜志》称,“文昌县玉阳山椰子最多”;正德《琼台志》载:“椰子,文昌多。每岁白露后落子,即航,货于广。”《广东新语》则提到,“琼山人亦皆从事贸易……多取盈于果瓜,家有槟榔之园,椰子之林,斯则膏腴之产矣。”

  于是,当地人常将椰子卖到市集,商人再大量收购贩卖到岛外乃至海外,海南椰子畅销广东。由此,榔椰税成为明清琼州府地方财政的主要商税来源。据道光《琼州府志》记载,在全岛总税收中,榔椰税占比高达36.5%,居各项税收之首。

    相关背景》》

    名人椰子轶事多

  椰子树受世人青睐,也产生了众多名人逸事。

  这其中,有美女,即汉代大美女——赵家双姝飞燕合德。汉代不仅食椰果,还用椰叶织席。椰叶席由于不可多见,见重于当时。清朝人李调元《南越笔记》云:“琼州多椰子叶,昔赵飞燕立为皇后,其女弟子合德,献诸珍物,中有椰叶席焉。椰叶之见重也,自汉时始。”

  这其中,有将相,即三国智多星——诸葛亮。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出征云南时,命令将士砍伐椰子树,称“不令小邦有些异物,多食动气也”。如果这段记载属实,一方面说明椰子在三国时期还不大为中原人士所熟知,导致料事如神的诸葛亮都对椰子有误解;另一方面也说明云南在三国时代就有椰子栽培。

  这其中,也有大文豪,即北宋诗词大家——苏轼及其弟、子。苏东坡贬居儋州期间,和其子苏过都曾在诗中点赞椰子水。

  巧的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在几年后贬居广西宜州时,也写诗吟咏椰子:“有核如匏可雕琢,道装宜作玉人冠。”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