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在儋州的半个世纪:割茅草盖茅屋 白手起家办大学

  儋州两院全景(两院供图)

  八月的最后一天,酷暑未消,已过六旬的范玉平坐在“两院”路边的石凳上,夕阳的余晖慢慢掠过路两旁的棕榈树,将往事一幕幕地带到了他眼前。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范玉平脚下的这片土地还是一片荒野,当时中央决定将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从广州迁至偏僻的海南岛儋县(即现在的儋州市)。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来自五湖四海的一群年轻人来到了那大县,从大城市来到了这个苏东坡流放之地,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建起了“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这就是“两院”的由来。

  荏苒光阴,“两院”为海南省乃至全国的热带农作产业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范玉平也在这里完成了学业,娶妻生子,后来去了北京发展。时过境迁,如今“两院”已经搬离儋州,移至海口。范玉平退休后,心系“两院”的他又回到了儋州,回到他最初奋斗的地方。

  南国都市报记者张宏波

  落地:为科研

  “两院”离开繁华都市南下儋州

  为什么叫“两院”?范玉平说,“两院”的历史其实并不长。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我国橡胶等战略物质进行封锁。因此,中央决定在华南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1953年,研究橡胶的华南特种林业科学研究所在广州成立,后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由于所址在广州,远离研究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工作的开展。因此,当时我国农垦部要求研究所下迁到海南热带作物生产中心,结合生产开展研究。

  1958年,所长何康带领研究所200多名职工及其家属子女离开了繁华的广州,来到海南。早在研究所酝酿搬迁的时候,何康就已设想借鉴美国贝尔茨维尔农业科学城的做法,研究所建到生产基地后,办成科研、教学、推广三结合的基地。“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就在这一年创办。

  新址地处偏僻,周围除了几个村子和几片橡胶园之外,全是荒山野岭,“宝岛新村”这个名字是研究所迁来后才起的。

  1994年,“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改名“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于是,“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一起,被称为“热作两院”,俗称“两院”。

  扎根:为理想

  白手起家创业 盖起“草房大学”

  何康是“两院”的第一任院长,在宝岛新村这片荒山野岭上创建所院确实不容易。但“两院”人艰苦创业,何康带领职工自己动手,首先盖起16幢茅草房,作学生食堂、课室、图书馆。1958年9月,被人称为“草房大学”的华农海南分院正式开学。后来,“两院”成立了自己的工程队,盖起一批简易砖瓦平房,职工和家属初步有了安身之地,随后又建起科研和教学大楼。

  1959年,职工粮食每月定量只有19斤,大学生只有22斤,还要搭配甘薯干、木薯干。有时因公路不通,拉运粮食的车受阻,不能及时送来而无米下锅,“两院”只好动员职工上山挖野菜充饥。为了满足大学生和职工的基本生活需求,所院建立了副食品生产基地。1960年,所院接收一批退伍军人,职工人数猛增到2000多人,所院建起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的社会服务系统。

  何康主持两院工作的14年期间,是两院艰苦创业的关键时期。何康后来曾担任农业部部长兼国家计委副主任,1993年荣获世界粮食奖,是我国获得此奖项的第一人,他为我国橡胶热作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内的大棚种植(两院供图)

  成长:为坚守

  “两院”学子艰苦奋斗定居海南

  林立夫是文革后第一批来“两院”读书的学生。“当时学生总共就几百人,海南天气热,宿舍、教室经常停电,很多时候洗澡洗到一半的时候,就停电了。”林立夫告诉记者,作为一级供电单位,在电力紧张的情况下,只能优先给实验室供电。

  林立夫在“两院”读书四年,专业是热作栽培,毕业后他留在“两院”,进入了橡胶研究所,在这里结婚成家,妻子也是“两院”科研人员。老家在广东的林立夫从此安家在海南儋州。

  在橡胶研究所,林立夫和同事们一起,将一些研究成果通过基地示范、办班的方式,推广到了儋州乃至整个海南的橡胶树上。“一开始海南只有一些国有农场种橡胶,后来橡胶研究所直接投资了石屋大队,帮助他们种橡胶,给他们提供技术扶持。”林立夫说,石屋大队村民逐渐尝到了甜头,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其他农民开始种植橡胶。

  林立夫的研究方向是橡胶栽培,已经退休的他现在被返聘,还带研究生。“现在条件好多了,科研经费也增加了,”他说。

  在艰苦奋斗的岁月里,许许多多和范玉平、林立夫一样的青年才俊在这里投身科研,在这里收获爱情,从此扎根儋州。

  分离:为发展

  “两院”部分搬迁传承科研精神

  后来,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发展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发展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海南大学的合并及搬迁,“两院”部分搬迁至海口,只留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三个研究所,新海南大学则在此成立个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得知“两院”即将搬离,当时在北京工作的范玉平和其他“两院”老人聚在一起,回想当年的峥嵘岁月,大家都哭了。

  但是,林立夫并没有走,他和橡胶研究所一起留在了儋州。“儋州是海南橡胶主产区,我是研究橡胶栽培的,我要留在这里。”林立夫说,目前儋州橡胶种植面积有93万亩,是全国橡胶主产区之一。林立夫明白,他的根依然在这里。

  “现在橡胶市场不景气,我们作为研究人员也很着急。”林立夫说,海南的橡胶种植产业成本太高,他们着力研究橡胶的育种、培肥、割胶,希望改良种植方法,提高橡胶产量,推广至海南乃至全国橡胶产业。林立夫说,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而范玉平则从北京回到儋州买了房,回到了他曾经奋斗的这片热土。像他们一样,许多“两院”老人的根也在这里。

  忆往昔峥嵘岁月 心犹在“两院”

  【旧事新说】

  1960年,周恩来总理来到“两院”视察,看到“两院”人舍弃大城市的优异生活,排除万难在荒山野岭中艰苦创业,于是题词“儋州立业,宝岛生根”。后来,“两院”人将周总理的题词刻在石碑上,摆放在两院大楼的广场上,以此共勉。如今,随着搬迁,“两院”旧地已经成为了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基地,不过这两块石碑依然屹立。

  “两院”的风貌犹在。“两院”停车场旁有一座桥,名为“愚公桥”,代表着老一代“两院”人的愚公精神。当年一穷二白,他们来到这片荒山野岭,投身科研,将这片荒野打造成热作研究的最高学府,为国家了培养大量人才,造就了“两院”的光辉岁月。

  “两院”还在发热。农业部儋州热带牧草种质资源圃、农业部儋州芒果种质资源圃、热带水果科技试验展示示范基地等各类研究基地依然还在“两院”旧址。来自研究单位的硕士、博士们,还在这里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年华,刻苦钻研,传承着老一辈无私奉献的精神。

  范玉平和林立夫在路边的石凳旁相遇,三五寒暄闲话家常,他们这一生走过草湖深山,看过繁华落寞,纵然岁月流逝,他们也无法割舍对“两院”的眷恋之情。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