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系列述评: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海南日报记者梁振君 林诗婷

  “海南‘三农’工作任务较重,要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谆谆嘱托,为新时期海南“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琼州大地的绿水青山,留下了习总书记深厚的“三农”情怀。

  4年来,海南不忘嘱托、不负期许,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紧紧围绕生态立省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布局,厚植“三农”发展新优势,勠力打造海南经济“王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重视培育壮大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响更多品牌;加快推进“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农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全域旅游、互联网、民族文化等结合起来,互促共进;实施新一轮农民增收计划,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大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用好各项扶持资金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突破,在建设新农村上不断迈出新步伐。琼州儿女的奋进身姿,在南海之滨擘画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动人图景。

  特别是今年4月,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培育壮大十二个重点产业,打造海南经济升级版,而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是重中之重。海南铿锵回应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三农”事业新征程奏响了强劲号角。

  而在今年9月,省委七届二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更是明确,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形成绿色产业体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闯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建设,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循环、综合利用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新起点、新征程。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海南正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省委七届二次全会的有关决策部署,以改革的思维和办法,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推进“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实实在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真正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成海南的“王牌”。

  实施“美丽海南百千工程”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果不把农村建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被拖后腿。我们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习近平

  人们常说,读懂了“三农”,也就读懂了中国。

  “总书记最懂我们,他知道咱农民心里面最想啥。”金秋时节,忆起4年多前春天里发生的故事,三亚市吉阳区大茅村黎族村民林亚香仍掩饰不住激动,脑海中的事情如放电影般,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时针拨回到2013年4月9日。是日,在环山朝海的三亚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斜阳余晖与山光水色交织成一幅逸动着的山水画面,瑰丽无比。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带着党中央对海南的亲切关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问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人民中间,和花农拉家常、问冷暖、叙发展。

  临走时,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对参加考察的海南领导干部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他希望大家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总书记关于“三农”的重要论述,既讲大逻辑又说大众话,体现了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刻洞察、对农民的殷殷情怀。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不仅是亿万农民的向往,也是总书记心之所系。“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习总书记的拳拳嘱托,言犹在耳,情真意切。习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对海南寄予厚望。海南牢记习总书记的重托,勠力同心推进“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将百镇千村建设和全域旅游、脱贫攻坚、“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统筹推进,以百镇千村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2016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美丽海南百千工程”,重点打造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千个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步入2017年,海南百镇千村建设快马加鞭,计划到2020年建成100个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旅游、互联网、渔业、黎族苗族文化、物流、工商贸易等类型的特色产业小镇,到2019年底建成不少于10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今年9月,省委七届二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明确,扎实推进“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大力推动有产业支撑、有文化底蕴、文明程度较高、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文明生态村全覆盖。

  特别是今年以来,省委书记刘赐贵密集奔赴琼海、白沙、琼中等多个市县调研百镇千村建设情况,要求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美丽海南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千个美丽乡村建设,把绿水青山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海南百镇千村建设风生水起,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不断加大。

  所谓“创新”,就是要创新工作思路、管理和举措,鼓励支持在百镇千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探索和创造,通过多种途径把优良环境变成百姓增收的法宝——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在新农村建设中,海南牢记习总书记谆谆嘱托,在《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中明确“走绿色城镇化路子。推广‘不砍树、不占田、不大拆大建,就地城镇化’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海南在琼岛东西南北中撒下“繁星点点”。

  短短两三年,琼海市嘉积镇北仍村以“三不一就”留住了原汁原味的“乡愁味道”,让游客走进村里能够真正感受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北仍之美,还入选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成为海南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

  北仍村村民刘建平以前靠外出打工维生,每月所得仅为1000多元。在外漂了七八年后,去年他毅然回到村里,在村道旁摆起了摊位,兜售工艺品和自己种的香蕉、杨桃和甘蔗等,吃上了“旅游饭”,还娶了媳妇。“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收入节节高,盖上新房、住进楼房。”刘建平一脸憧憬。

  此外,海南以“多规合一”改革成果及全省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为依据,今年7月底前编制完成所有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琼海村庄规划编制方案细化到每个自然村,澄迈对49个行政村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力争做到“处处是景点,全域可旅游”。

  所谓“协调”,就是要把百镇千村建设和全域旅游、脱贫攻坚、“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统筹推进,防止“各唱各的调”——

  琼海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附近的多文村村民以土地入股,每年不仅有租金收入,还能在此打工,年底得分红。“每月工资2000元,每亩土地年租金1300元,年底还能分红。”村民孙其文一脸幸福。

  红岭水利枢纽工程关乎琼东北地区的农田灌溉和近32万人的饮水。看着红岭水库波光粼粼的一池碧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加鲜村村民何忠祥喜上眉梢:“有了红岭水利枢纽工程,我们务农更有盼头了。”

  4年来,我省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改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成效显著。2016年通电的自然村和主干道路面经过硬化的自然村比重已达100%和99.7%;2013年—2016年,通宽带的自然村比重提高了35.4个百分点,通电话(含移动电话)的自然村比重提高了26.3个百分点。

  海南牢记习总书记重要指示,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实实在在的变化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所谓“绿色”,就是要坚守生态底线,把优质空气、水、农产品和优良环境,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

  今年6月举办的海南省综合招商活动成果丰硕:签署投资合作协议296个,协议投资额4897亿元。其中与百镇千村相关的招商项目143个,预计总投资额达2632亿元。

  省长沈晓明在招商推介时对外来投资者提出殷切希望,一要共同珍惜海南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二要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把宝贵的土地资源尽可能多地留给子孙后代;三要保证质量和品质,对得起国际旅游岛金字招牌;四要尽量多聘用海南当地员工,使他们有机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新海南。

  “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倍加珍爱、精心呵护海南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带领全省人民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

  所谓“开放”,就是要坚持开放思维,积极引进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与百镇千村建设,注重提升国际化水平——

  2016年3月,刘赐贵在海南省全域旅游“美丽海南百千工程”现场会上指出,推进“美丽海南百千工程”,建设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千个美丽乡村,要把中心任务和着力点放在产业的培育发展上,绝不搞没有产业的空心镇、空心村。

  沈晓明指出,搞好百镇千村建设,突出产业支撑,谨防变相搞房地产、搞造城运动,杜绝“挂羊头卖狗肉”现象。

  省委、省政府早已认识到,推进“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要从“面子”美到“里子”,大力推动有产业支撑、有文化底蕴、文明程度较高、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产业小镇建设。

  以遍布火山石著称的海口市石山镇施茶村成立施茶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火山石上种植石斛,品优价高,村民以土地租金入股分红,预计每年可获得800多万元收入,进而实现整村脱贫。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番庭村,自创建美丽乡村以来,该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不少公司还主动上门,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向村民传授在椰子树上种兰花的“秘诀”,计划把整座村庄发展成为种植兰花专业村,不仅种兰花、卖兰花,还要加工兰花产品。

  从种石斛到种兰花,这样既美丽又金贵的产业,如今在海南农村遍地开花。

  所谓“共享”,就是一方面要通过百镇千村建设丰富全域旅游的内容,形成更多宜居宜业宜游的“点”,让中外游客共享海南的优良环境和资源;一方面要坚持群众为主体,在百镇千村建设中形成长久可持续的收入,让百姓充分共享发展成果——

  5年前,白沙黎族自治县芭蕉村有40个中青年男子没有成家,村民时常自我调侃“平日里只看到嫁出村的女儿,很难见到娶进村的媳妇”。这是因为,彼时全村除了一户是平房外,其他村民都是蜗居在茅草房或低矮的瓦房里,且村里垃圾成堆。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芭蕉村光棍基本集体“脱光”。如今的芭蕉村已被评为全国最美特色村,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今年7月,省政府出台关于以发展共享农庄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的指导意见,指出建设共享农庄,是推动田园综合体和“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的有力抓手,通过发展“共享农庄”,使农民转变成为股民、农房转变成为客房、农产品现货转变成为期货、消费者转变成为投资者,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

  “以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最好的资源让广大人民共享,让绿水青山成为造福海南百姓的金山银山。”推进百镇千村建设,既要做足“面子”,更要做实“里子”,让老百姓有可持续的收入来源。这是新一届海南省委的坚定信念和追求。

  目前海南已有200多个美丽乡村建成,40个星级美丽乡村被命名授牌。未来5年间,100个产业小镇、1000个美丽乡村,将成为海南旅游、休闲等资源的重要载体,辐射带动全岛发展,助力实现“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三大愿景。

  从农家乐到休闲农庄,从观光果园到农业公园再到特色民俗村,海南乡村旅游的业态还在不断升级。遍布全省的一个个美丽乡村逐渐成为城里人热门的度假目的地,把风景变成了产业、叶子变成了票子。而百镇千村建设,犹如点石成金的魔术棒。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打造海南经济“王牌”

  “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做强做精做优热带特色农业,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

  ——习近平

  回眸历史,被誉为“南溟奇甸”的海南,物阜民丰。

  明代翰林大学士丘濬在介绍“南溟奇甸”风物时不吝赞美之词:“阳明盛,土性殊,岁三获以常穰,有积可仰……兼华夷之所产,备南北之所有。”这是“奇甸宝地”的真实写照。

  环顾当下,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主体素质总体偏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海南亦不例外。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海南农业也面临着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

  早在2015年2月,刘赐贵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指出,鲜明的热带特色是推动我省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粗放的发展方式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继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我省“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我省“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

  海南农业传统发展方式,已到非“转”不可的关键时刻。

  怎么“转”?对农业农村发展有着深刻洞察、对农民始终怀揣殷殷关切之情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把脉开方”——

  “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作物资源,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海南发展热带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全国“三农”情况了然于胸的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点透海南将热带特色农业打造成经济王牌的先天优势。

  “海南要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做强做精做优热带特色农业,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习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成为指引海南“三农”工作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为新时期海南“三农”工作定向导航。

  以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省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抓好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做大做强热带水果、花卉、冬季瓜菜、南药黎药和特色养殖等优势品牌,推动农业向高品质、高效益、高产量转型。大力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经营权流转,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在开展“大研讨大行动”活动期间,省委更是将“如何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作为十大课题之一,凝聚大智慧,形成了一批相对成熟的研讨成果,后续还将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发展新举措。

  2017年,省委、省政府联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的实施意见》,谋求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推动“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

  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刘赐贵在批示中强调,要以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的重要讲话为指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强做精做优热带特色农业,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并以此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扶贫开发脱贫攻坚工作、推动农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

  今年8月25日到26日,在澄迈、儋州调研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刘赐贵先后来到以特色农产品闻名的澄迈桥头镇沙土村、儋州大成镇南吉村,走进田间地头林下剖析个案,与当地农民和基层干部深入探讨“地瓜经”“黄皮经”,总结增收致富经验,分析发展的潜力和可能遇到的问题。

  “海南有优良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热带资源,形成了很多优良农业品种,现在关键是要规模经营,打造品牌。”刘赐贵在沙土村强调,当前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促农增收脱贫的任务迫在眉睫,我们一定要及早谋划,举一反三,每一个地方、每个农业品种都要深入研究分析自身的情况,拿出切实的举措。他请大家在研究中深入思考7个方面问题:特色优势是否充分发挥;优质品种是否规模经营;农业科技含量高不高;有没有形成绿色农业品牌;村集体经济有没有壮大;精准扶贫的措施是否落实;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有没有发挥。所有这些举措的成效,最终都要在农民增收中体现。要建立健全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优化升级的红利,共享发展成果。

  在以“大成黄皮”闻名的南吉村,刘赐贵在枝繁叶茂的黄皮树下又召开了一场“黄皮座谈会”,探讨通过黄皮增收致富的门道。

  “建议你们去澄迈沙土村学习学习,他们把地瓜卖出了水果的价钱。”刘赐贵强调,学习沙土村的经验,绝不是都去种地瓜,也不是照搬地瓜产业的模式,而是学习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好做法,从种苗、技术、分级、加工、品牌、营销各环节入手,深挖潜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因地制宜形成鲜明特色,以产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今年7月19日,沈晓明在六届省政府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指出,海南农业一直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低效,农业种植养殖结构不合理,二是低附加值,农业产业链条过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得不够。解决农业低附加值问题,要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一端是利用好南繁育种基地,加强对外合作,发展种苗农业,通过引进和自主培育来提高附加值;另一端是推动农业与二产、三产的融合,做好“接二连三”文章。

  思路决定出路。海南知行合一,极力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

  这些年,海南时刻铭记习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三农”思想,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既抓战略、又抓战术,既倒逼而“破”、又顺势而“立”,做好“加减法”,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强做精做优热带特色农业,着力打造海南经济“王牌”。

  转方式,海南谋求从“量变”到“质变”——

  海南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满足国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满足其对农业观光休闲等服务性需求,满足对青山绿水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持续推动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在陵水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荷兰“智慧种植工厂”、新加坡“垂直旋转耕种系统”等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方式被完美移植,其生产的小黄瓜、美月西瓜、叶菜等有机农产品供不应求,亩产效益近30万元,是传统农业的近10倍。在这间“植物工厂”,一亩地上所创造的产值,相当于上百亩甘蔗地的产值。这里已建成目前亚洲最大的智能化薄膜果蔬工场,并于近日成为海南首个获批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将获得中央财政一亿元奖补资金。

  在定安县龙湖镇,南科食用菌栽培基地每天可产生近一吨的菌包废料。为解决废料处理问题,基地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合作研发出成熟的菌包废料堆肥技术。

  据统计,2016年海南农药施用量首次实现零增长,化肥施用量增幅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从30%提高到42.5%。海南生态循环农业开始崭露头角。

  从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循环转变——海南现代农业之梦,从这里起航。

  调结构,海南注重做好“加减法”文章——

  海南大力调精调优农业结构,调减甘蔗、桉树等低效产业,增加热带特色高效农产品有效供给。制定“十三五”期间实现亩均纯收益低于600元的产业、产品基本退出的目标。

  针对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的几个低效产业,争取3-5年内确保甘蔗种植基本退出。按照“合理布局、稳定产能、适度改种、提升效益”的思路调整橡胶产业结构,5年内建设400万亩高标准核心胶园,并适度改种老残胶园和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效益。大力调减普通水稻的种植面积,把优质稻、特种水稻的比重扩大到70%以上。

  除巩固提升冬季瓜菜、香蕉、芒果、荔枝、槟榔、胡椒等多个高效大宗产业外,海南还大力发展了莲雾、菠萝、哈密瓜、圣女果、绿橙、蜜柚、火龙果、雪茄烟叶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亩均效益均超5000元。在园林方面,鼓励发展热带花卉、桑树、木本油料等作物,亩均效益均超过1万元。

  在儋州市光村镇,这里的农民利用与古巴相似的气候、温度及土壤的自然优势,种植了4000多亩雪茄烟叶,种植雪茄烟叶的收益,是农民以往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的5倍以上,不少农民还盖起了“雪茄楼”。

  在澄迈,福山咖啡、桥头地瓜、富硒福橙……这些在全国乃至国外市场都响当当的生态农业品牌,都来自这个“长寿之乡”。特别是桥头地瓜,得益于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成功打造,其带来的是真金白银收入,以往几毛钱一斤的地瓜,今天竟然卖出了26元的高价,年产值达4.2亿元,“土瓜”犹如被施了魔法,变成了“金瓜”。

  在琼海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除却迷人的田园风光,那里的绿色食品也备受游客青睐。“我们租地种植的40亩九品香水莲花,从来不喷药、不撒杀虫剂,都是人工除草、有机种植,曾有韩国客人一下子买了11斤散装的干莲花回去,每斤售价达600元。”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莲花驿站负责人王梦夏说。

  高亩产、高质量、高效益,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海南农业调结构之旅渐入佳境。

  促改革,海南着力向改革要动力和活力——

  今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围绕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充分发挥“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形成层次分明、平等保护的格局,维护农民集体、承包农户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权分置”的制度安排让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与土地实际经营权分开,不进行土地经营的农民可以将经营权转让给他人,而自己仍然拥有对土地的承包权。“三权分置”使农民的土地权利成为完整权利,可以促成农村土地权利自由流转,激活农村土地的资本潜能,扩大农民的融资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改变农村土地碎片化经营方式,避免土地撂荒,使绿色集约型现代农业成为可能,从而进一步解放海南农村生产力。

  中国三大垦区之一,坐拥海南1/5的土地、1/10的人口的海南农垦通过新一轮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农场转企改制稳步推进,社会管理属地化基本完成,农用地规范管理成效明显,“八八战略”积极实施,农垦活力有效激发,为全国农垦系统改革提供了经验。

  农业农村改革足音响彻琼州大地,进一步激活了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组合拳,打出了满堂彩,砌出了海南农业发展新高度,有力推动了海南朝打造经济“王牌”的目标铿锵迈进。

  据统计,2013年海南农业增加值增长6.3%,增速在全国排名第三位。去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1000.18亿元,增长4.2%,增速继续排名全国前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截至2017年6月底,海南累计调减甘蔗种植面积40.3万亩,发展水果、桑蚕、益智等替代产业;划定400万亩核心胶园,发展林下经济226万亩,有力提升了胶园综合效益;推广优质水稻品种65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比重提升了14.8个百分点。仅在去年,农产品地理标志就完成了三亚芒果、五指山红茶、琼中绿橙、儋州雪茄叶、霸王岭山鸡、白莲鹅、澄迈福橙7个区域公用品牌的获证登记。

  除了打出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组合拳,海南还将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王牌”的重中之重。

  “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要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现代农业经营水平和效率。”

  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海南打造热带特色农业“王牌”指明了出路和方向。

  “这些年,我们对合作社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农户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合作社数量从4年前的10个增加到目前的18个,带动的农户数量从100多户增加到276户。”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莹说。

  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散种植,兰德玫瑰产业园发展模式,是海南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有益尝试。因为稳住农村、安定农民、巩固农业,海南就下好了先手棋,就做活了经济社会发展大棋局的“眼”。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全省上下深刻领会、系统把握、全面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

  建设“五基地一区”

  扛起国家战略海南担当

  “要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好‘五基地一区’,即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习近平

  海南地处祖国最南端,是国家南大门。身处重要区位节点上的海南,头顶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举办地、国际旅游岛等许多独特的亮丽名片,热带农产品主产区亦是其中一张。

  “要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好‘五基地一区’,即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海南时交予了海南一项沉甸甸的任务,这同时也是一份光荣使命。

  从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到南繁育制种基地,从天然橡胶基地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从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基地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在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的征程中,大特区义不容辞扛起了国家战略的海南担当。

  去年7月颁布的《中共海南省委关于以创新为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抓好常年蔬菜基地和300万亩国家冬季瓜菜基地建设,增强“菜篮子”供应能力;建设26.8万亩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推动种子相关产业发展;建设国家热带水产苗种繁育及供应基地,推动罗非鱼、对虾等水产健康养殖和临高等地深水网箱养殖业发展,提高水产品出岛出口能力。

  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

  调整专项资金,加快培育本土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奖励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经营主体。保护并做强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和乐蟹“海南四大名菜”和黑猪、白莲鹅等本地特色畜禽品牌,大力发展绿橙、火龙果、菠萝蜜、红毛丹等本地特色水果品牌。

  海南牢记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用创新实干书写了一段段精彩华章——

  这里已建成我国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330万吨冬季瓜菜、280万余吨热带水果从海南的田间地头飞入国内外180多个城市的餐桌上,销售金额达110多亿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海南瓜果蔬菜10公斤左右,海南成为国家重要的冬季“菜篮子”和热带“果盘子”。

  这里是中国种业的“硅谷”——全国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70%均由南繁育种基地育制。

  “南繁育制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琼州大地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坚决扛起国家战略的海南担当。

  2015年1月20日,刘赐贵到三亚考察调研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发展情况。他表示,南繁育种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全力支持,做好服务保障。支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海棠湾育种基地建设好,进一步推动科研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使之成为新的科研与旅游胜地。

  思想到位,行动对标。

  海南专门划定了26.8万亩适宜南繁科研育种的区域,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用途管制。力争用5-10年时间,把南繁基地打造成为服务全国的用地稳定、运行顺畅、监管有力、服务高效的科研育种平台。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琼安胶园,它打破了橡胶种植禁区的国际神话。目前海南省橡胶种植面积达780万亩左右,占全国种植总面积50%以上。其中,海南农垦的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已达370.7万亩,年产干胶23万吨,分别占全国橡胶种植面积的40%和全国干胶产量的50%左右,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资源控制型企业。

  这里有亚洲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一口就收获8万斤,堪称海南渔民的“海上银行”!据统计,2016年海南省深水网箱养殖产量约5万吨,比上年增长约17%。按照计划,“十三五”末海南深水网箱规模要达到1.4万口(折算为40米周长型号),圈养水体855多万立方米,实现年总产量约14万吨,年产值约50亿元。

  这里率先建成全国首个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海南无疫区的建成是海南农业发展历史性突破。“无疫区”建设之前,海南每年都要从省外调进近百万头生猪和大量的畜禽肉品,如今早已实现了畜禽出岛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攻坚克难者进,勇毅笃行者胜。

  回眸历史,每一张特区名片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发展潜力、孕育着重要发展生机,都可以做出一篇大文章、好文章。

  岁月成诗,流年如画。大特区海南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同心共绘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伟大征程中,海南对标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不断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新画卷,正在海南绿水青山间徐徐展开。

  (本报海口10月13日讯)

  牢记总书记嘱托 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系列述评》》》

  系列述评之一:浓情暖天涯 重托催征程

  系列述评之二: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系列述评之三:改革开放是发展海南的关键一招

  系列述评之四:建设一流的国际旅游岛

  系列述评之五: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责任编辑:张红霞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