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古代海南的书院 谈崖州鳌山书院史

  崖州鳌山书院史话

  鳌山位于三亚崖州湾边缘,“鳌山书院”应是因此而得名。

  鳌山书院旧址上建起了崖城中学图书馆。

  文\本刊特约撰稿黄家华

  【编者按】

  古代海南的书院,大多集中在琼北地区的琼山和文昌等地,琼南地区虽少,却也有个别州县的书院颇具办学特色,留下佳话,如万州的万安书院、陵水的顺湖书院、昌化的双溪书院、感恩的九龙书院、崖州的德化书院和鳌山书院等。

  崖州鳌山书院原为乾隆年间所建的“珠崖书院”,“珠崖”本是海南最早的行政地名之一,西汉时期的珠崖郡治所在琼北,下辖11个县,以“珠崖”命名书院,或许因为当时的崖州也属珠崖郡管辖,又或因为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朝廷改崖州为“朱崖军”;道光年间,珠崖书院更名为“鳌山书院”,是否由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琼州府城也出现了一所“珠崖书院”?后人不得而知。

  不过,回望崖州从前,几位州牧办学兴教之心,依然值得今人纪念和景仰。

  早年偶闻长者谈及鳌山书院,乍听这么个古雅的名字,一时便想到著名的岳麓书院:庭院深深,古木森森,经堂碑亭,典雅庄严。自以为吾乡崖城往昔也曾有过如此峥嵘的文教胜迹。后来翻阅州志才知道,此书院非彼书院也。

  书院本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学术教育机构。兴于唐,盛于宋,有长沙岳麓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唐宋书院有专人主持讲学,课程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教学多采用问难辩论式,门户开放,各方硕彦自由争鸣。有学者指出,今人常把书院与科举混为一谈,其实科举是一种取士制度,而书院则是一种教育体制。唐宋书院实行的是格物致知的“素质教育”,而明清书院则已蜕变为“应试教育”。

  明清时书院广泛发展,各州府书院均为科举的教习场所,自不能与从前同日而语。无庸讳言,吾乡鳌山书院就是个科举的初级学校。

  原称“珠崖书院”

  据光绪《崖州志》记载,鳌山书院在州城外东南隅(今三亚崖城中学内)。书院南面宁远河,东临打铁街,北靠四邑会馆,西接东莞会馆,原先是个文昌庙。文昌即文昌星,又叫文曲星,是传说中主宰文运司掌功名利禄的星君。元代将道教中梓橦帝君封为文昌帝君,与文昌星合而为一在文昌庙里奉祀。乾隆二十年(1755年),崖州知州宋锦把文昌庙改作“珠崖书院”。

  此举既是借巢栖凤,物尽其用,又颇合“近水楼台”之意,顺理成章。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宋锦还率先捐献白银二百两,发起成立“义学”基金会,聘请教师到书院授课,立下了开拓兴学的首功。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崖城有幸,又来了一位开明重教的知州。新任知州是金绅先生。他下车伊始,便在繁忙公务之余到书院视察,看到屋舍破敝,年久失修,慨然自责,便请教州中人士商量对策。大家都乐意为兴学踊跃捐献,终于募得资金共计白银二千二百余两。

  书院当即请人对校舍重加修葺,增建厢房九间,大开明窗,设置栏槛,周边筑起围墙。金绅自己又出资置办桌椅等用具。各种设施配备齐全后,所余资银用作义学基金,以其放贷生息增值,取之为教师薪水和学生助学津贴。

  书院通过考试选拔,招收额内生童40名,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给予一定的助学津贴。另录取额外生童40名,随同修习学业。

  对于此举,有知州金绅所撰《重修义学捐置膏火碑记》详纪其事。古碑今已破残,碑文载于《崖州志》中。金绅继往开来,振兴吾乡文教,功不可没。

  到了1828年,即道光八年,代理知州袁斯熊捐出自己的廉俸,倡导重修书院。两年后,1830年,新任知州齐元发改珠崖书院为“鳌山书院”。

  公益性的基层学府

  关于鳌山书院的性质,金绅早先在碑记中称之为“义学”,其意当是为了表明捐资助学的公益性。而通常所说的义学,多是指旧时民间自发兴办的一种免费的蒙学。一般由宗族以地租收入或私人捐资成立,本宗族或社区内子弟皆可免试入学,如崖城起晨坊的“三姓义学”,就是尹、卢、林三姓在其宗祠里共建的。义学主要对学童进行识字读写的启蒙教育,教材多用《千字文》《百家姓》等。

  显然,鳌山书院与之大有区别。虽然书院也是通过民间募集资金来创办,没有财政拨款,但书院之设始终是由朝廷官员组织实施的。这应该属于“官学”范畴的一种地方学校——“社学”。

  元明清三朝皆颁令要求各府州县设立社学。如清朝就有选择“文行优者充社师”,“免其差徭,量给廪饩”(官府提供食宿)的规定。“社师”的待遇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民办教师颇为相似。在《崖州志·建置志》中,“学宫”与“学校”是分别各作一章的。社学和书院在“学校”一章中记载。可见,书院(社学)是由地方自筹经费,政府宏观管理的,等级低于州县学宫的初级儒学。

  从金绅的碑记可知,书院开设后,崖州士人“应试之文”每为主考官嘉赏,“应童试者”大增。所谓“童试”即“童生试”。明清科举制度,凡士人未通过人学考试取得生员资格者,不论年龄老少皆称童生。“童生试”就是童生为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是科举最初级的考试。童生逐级经县试、府试,录取后再应院试,取中者即成为所在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取中生员后,就能进入学宫在明伦堂就读。这意味着正式踏上了科举之途,往后就可以经过乡试、会试,逐级而上,以至可能最终通过殿试而取得“进士及第”的最大功名。

  作为这条荣耀而艰辛的科举之路的起点,书院的起步之功不可等闲视之。生童在书院所修习的无非是应试的“举业”;教师所传授的当然也是以“四书”为据的“制艺”之术,而不再有前贤大儒那样的讲经论道,求索义理了,而是以进士及第来衡量人生价值,一切建功立业皆从科举开始,唯有通过科举之选才能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的旧时代,书院的随俗是势在必然。直至十九世纪末叶戊戌维新运动引发中国封建社会的变革,书院也才随之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共同的历史命运

  1898年(戊戌年)康有为上折奏请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皆改为学校。同年5月22日,光绪皇帝谕命各省府州县现有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然而,戊戌变法失败后,此项改革也因之搁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刘绅一、张之洞再次提出书院改学堂之议。同年八月初二朝廷正式下诏各省所有书院,在省城者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州县改设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

  1907年,崖州“合州捐赀拓其址”,把鳌山书院改造成高等小学堂。

  1927年,高等小学堂迁到孔庙东侧,改称崖县第一高级小学,后改为今之崖城小学。书院原址建立崖县中学。公元1955年,崖县中学高中部随崖县政府机关之后迁到三亚,与榆亚中学合并组成崖县中学,1984年改称三亚市一中,校址在三亚河东路。鳌山书院原址现为崖城中学。

责任编辑:郭微微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