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渡海来琼第一站:见证新时代海南的发展

  渡海来琼第一站:

  见证新时代海南的发展

秀英港。海南日报记者陈元才摄

  

1990年的海口港。摘自《海南省志(第九卷)·交通志》

  秀英港码头,客轮上等待开船的旅客。(摄于2007年)海南日报记者李英挺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从澄迈县桥头镇向北走3公里,便来到一处岩峭坎陡的弓状港岸,港岸三面环海,北临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海岸的悬崖边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它正面刻着“玉包港登陆作战纪念碑”几个大字。77年前,玉包村这个古老的渔村曾两次迎来人民解放军渡海部队。77年后,玉包村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小康村,获评海南省第二批美丽乡村示范村。

  从乘着小木船登陆的解放军战士,到新中国建设时期来海南农场的知识青年,再到后来挤着轮渡过来的“十万闯海人”,他们渡海而来,在不同的地方踏上海南岛,却都一样深刻影响着海南的发展历史。

  北来雄师渡天堑

  1950年3月5日,新中国已成立5个多月,全国大部分地方已经解放。在琼州海峡北岸的灯塔楼下,战旗飘扬,八百余名解放军战士整齐列装。夕阳的余晖映照下,战士们显得精神抖擞、志气高昂。

  这是偷渡前往海南岛的先锋营,他们渡海的登陆点选择在儋州白马井村和排浦之间的海岸。传说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的坐骑曾在此刨井为将士解渴,留下“白马井”的历史故事。

  当天19时许,夕阳渐落,船行渐远,第40军1个加强营799人,分乘13艘船,向海南岛奔去。第二天11时,他们在到达儋州以西海域,尾随发现了10余艘敌船,他们于14时到达白马井镇超头海滩,随即强行突击登岛,击溃守敌两个连,成功登陆海南岛。

  1950年3月10日,第43军1个加强营1007人从湛江起航,于11日9时在文昌的赤水港至铜鼓一线先后登陆;3月下旬,解放军又实施了两次偷渡,分别在澄迈的玉包港和文昌的福创湾附近登陆。

  1950年4月16日,渡海解放军主力开始了渡海登陆作战;17日凌晨2时至6时,解放军主力在海口以西至临高角之间的地段突击登岛。

  “千万只帆船一齐开了火,一串串火球,像千百条火龙,腾出水面奔向滩头。海滩上烟气腾腾,火光闪闪,半拉天都红了。”曾参与渡海作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刘振华在回忆录《解放海南岛》中这样描述登陆临高角时的场景。

  战火硝烟逝去,现在的临高角海水清澈,沙白如面。l8米高的花岗岩纪念塑像静静屹立于海滩礁石上,塑像中渡海作战的解放军战士高举钢枪、目向远方,仿佛在向后人讲述当年登陆海南岛的英雄故事。

  秀英港湾轮渡起

  海南岛解放之后,恢复生产和交通成了当务之急。

  刚解放时的海口港,不仅码头简陋,而且港池与航道连在一起,泥沙淤积的问题从清代以来就存在,抗日战争以来接连战乱,更无人主持疏浚。“航道上还有沉船和其它异物使之更加狭窄”,《海口港史》中这样记载当时的情况。

  由于水浅大船难入,直接带来的是经济上损耗。大船只能停泊在10余公里外的海面上,旅客换乘小船都得增加费用,若是大宗货物在海面上过驳则费用更高。当时统计,每过驳30吨货物,需要花费旧币20万元,全年消耗旧币达2000亿元(1954年旧币以10000:1换新币)。

  而且当时一有台风,附近的渔船都会来海口湾避风,渔船在海口港中相互拥挤碰撞,加上解放后生产发展,来港渔船多了起来,海口湾已不能满足使用,所以建设修复秀英港很快提上了日程。

  原来秀英湾内有书场码头和栈桥码头,但日本战败之前就被英美盟军的飞机炸毁。1952年底,秀英港开始修建。当时主要有修建栈桥码头、东防波堤和重力码头三大工程。

  1954年5月秀英港竣工投入试运营,建设共历时一年半;当年12月底,海口港址正式迁移至秀英港,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秀英港的基础。

  建设完成后,直到1976年海口新港建设完成,秀英港都是外来人踏上海口的第一站。这其中也包括知识青年王凤英。

  在海南农垦博物馆“知青情”的墙壁上,其中一幅照片记录的是2006年300多名海垦知青应邀回访海南各垦区的情景,王凤英在照片中与农场故人相拥而泣。

  1960年代,家在湛江的王凤英作为知青来到海南农场,受到农场队长赵湘的照顾,产生了深厚的情谊。而王凤英乘坐渡轮踏上海南岛,来的第一站也正是秀英港。

  农垦博物馆中还有这样一张黑白老照片:轮船甲板上站满了知识青年,码头上拥挤的背影在挥手道别。只是不知道这是初来海南之时的场景,还是在秀英港乘船北归时的场景。

  “闯海人”的港口记忆

  海口港、海口新港、秀英港、新海港,现在这几个名字常常连本地人也分不清它们的传承关系。

  1954年秀英码头建成不久后,便改名为海口港。而原来长堤路钟楼附近的海口港则被称为内港,设有装卸作业点。

  1976年,广东省投资在海口门,也就是原来海口内港的入海处,今天世纪大桥以东的地方另建了一座码头,称为“海口新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个港口离得不远,但秀英港是交通部管辖的港口,而海口新港则是广东省航运局管辖。

  1989年,海口新港的货物吞吐量达120万吨,客运量达387万人次。这样的数据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在这387万人次中,很大一部分是带着梦想渡海而来的“闯海人”。

  1988年,海南建省吸引了全国各地人才来到琼岛,号称“十万人才下海南”,当时这批人被形象地称为“闯海人”,一个“闯”说明了他们来的目的,就是发现机遇,闯出一片新天地。

  “当年海口新港码头非常热闹,每天进岛的客流量可以达到两万人。这是他们带着梦想来到海南的第一站。”当时的海口新港工作人员李权介绍,当时新港客运站外的广场上每个海峡对面过来的人都怀着满腔热情,意气风发。

  有的“闯海人”在这里捞到了第一桶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也有一部分闯海人在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时黯然离开这座岛,他们离开时也从海口新港和秀英港渡海北归。但无论如何,海口新港、秀英港,或者还有那拥挤的船仓,总是“闯海人”忘不掉的人生记忆。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张,海口新港的位置成了城市的中心区域,港区与城市区域交叉重叠,带来了交通、环保等一系列问题。为了破解港城矛盾问题,海口再次拉开港口“西迁”的帷幕。

  时间回到2011年6月的一个下午,随着“紫荆6号”客轮的一声长鸣,海口新港客班轮最后一班载着乘客缓缓驶向海峡对面,标志着新港正式结束客运历史。海口新港正式搬迁至秀英港,继上世纪30年代书场码头建成后,又一次实现了海口港口的西迁。

  而新海港的开工建设则始于2013年3月,2015年12月25日,海口举行新海港区开港暨新海港二期开工仪式,这也标志着新海港正式开港运行。而在不久之后,秀英港也即将结束它的历史使命,轮渡功能将全面搬迁至新海港。

  回顾港口百年兴衰历程,不禁让人产生联想,新港口全面开通,海南是否又会迎来历史上的新一批建设者?

责任编辑:张红霞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