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下好基层党建“一盘棋” 织出农村治理“一张网”

  琼中下好基层党建“一盘棋”

  织出农村治理“一张网”

  今年,深度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在琼中召开。朱德权林学健摄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番响村的“党员驿站”里却依旧人声鼎沸。“今天的党支部会议,我们主要研究下怎样将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村里的扶贫工作中……”驻村第一书记罗志清和“两委”班子的党员干部们围聚在会议桌前聊得兴起。而在一墙之隔的阅读室里,村民王家群正捧着一本介绍雕刻设计的书看得入迷。

  让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实现零距离的“党员驿站”,如今已将服务触手延伸至全县100个行政村,而这只是琼中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缩影。找准软弱涣散症结、激活集体经济、加强村级阵地建设……近年来,琼中以基层党组织为“牛鼻子”,正让党建肌体迸发出一场由内而外的链式“裂变”。

  从人心涣散到“一肩挑”

  涣散党组织如何“祛病强身”?

  村庄整洁焕新颜、老乡脱贫口袋鼓、游客穿梭不舍归……作为琼中“奔格内”乡村旅游的景点之一,如今的鸭坡村俨然成了当地的“明星村庄”。可在几年前,由于村党组织纪律松弛、人心涣散,这里却是琼中有名的“脏乱差”村庄。“‘两委’班子开会时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够强,村民也不服管理,这种情况怎么开展工作?”湾岭镇组织委员林天民坦言,鸭坡村原本就是个村情复杂的“老大难”,再加上村党组织制度不健全、工作不规范,导致村里的工作长期“停摆”。

  类似的情况,在几年前的琼中并不鲜见。“以前在村里都是低着头走路,就怕被村民叫去调解纠纷。”营根镇南丰村村支委、副主任王振洪坦言,几年前村里连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都没有,村“两委”班子也缺乏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这让南丰村成了当地有名的后进村。与此同时,位于吊罗山乡的响土村则因“两委”干部老龄化严重,党组织服务意识差,村边的垃圾山甚至一堆就是多年。

  村“两委”班子不团结、组织制度不健全、事多人少结构不平衡……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病症成因复杂,却如同一颗颗“脓包”逐渐侵蚀着整个肌体。早在2014年,琼中便在“地毯式”排查中揪出26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并进行了初步整顿。“可专项整治只是治标,功能转型才能治本。”琼中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栗太强介绍,以换届为契机,2016年琼中把善抓扶贫、敢于攻坚、熟悉农村的优秀党员干部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选任20名优秀年轻机关干部、47名脱贫攻坚业绩突出乡镇干部到乡镇重要岗位,选优配强44个村两委班子,调整不适宜担任贫困村两委干部52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13人,实现全县111个村级组织100%“一肩挑”,全面建立起“一核两委一会”的治理模式。

  基层党组织“复活”了,村民们看在眼里。“以前有事找村里,推来推去办不了。自打重新给我们配好‘两委’班子,不仅村里的面貌变了,大伙儿也都齐心协力谋划着脱贫致富!”在“省级致富带头人”黄弟当选为鸭坡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敢于攻坚的省级机关干部秦家越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后,村民王一凡对鸭坡村的变化赞不绝口。

  从钱袋干瘪到脱贫致富

  村集体经济如何告别“空壳”?

  都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话放在农村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可如果车头没有“燃料”,这车还怎么开?聚居着200多户村民的红毛镇草南村,原先几乎三分之一都是贫困户,是个集体经济薄弱的典型“空壳村”。“每次刮台风,我们最怕的就是村里用来接山泉水的塑料水管被飞石或树木砸坏。”村党支部书记王才精尴尬地表示,其实每次维修水管的钱也就几百块钱,可就连这点钱他们也很难拿出来。

  村里的“钱袋子”干干瘪瘪,不仅让村两委办事难、难办事,村民们的日子更是没有奔头。“过去村里到处都是闲聊的、打牌的、喝酒的,酒劲一上头,亲兄弟都能打起来。”回忆往昔,长征镇万众村党支部书记黄茂彬至今仍心有余悸。他深知,要想村民们戒除酗酒的陋习,必须得让他们有事可做。

  2009年,琼中开始鼓励村民引进种桑养蚕。在得知这一新兴产业后,黄茂彬在心里算了一笔账:3亩水田一年收获的稻谷才赚5000元,如果全部用来种桑养蚕,一个月就有5000元的收入。可当时万众村从未有过种桑养蚕的传统,村民们对于卖蚕茧能否赚钱,心里没底。“身为党员干部,我不带头谁带头?”黄茂彬决定“拿自己开刀”,当即在自家稻田里开始种桑养蚕,一年内便赚了2万余元,成了村里的养蚕专业户。

  眼看黄茂彬的口袋鼓了起来,万众村渐渐掀起种桑养蚕的热潮。因打伤人入过狱的王必军曾是村里有名的“刺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种下4亩桑树后第一年便挣了1.5万元,而另一名村民黄振辉则凭着6亩桑田于2016年底摘掉了“贫困帽”。“现在我们村可是远近闻名的养蚕致富村。”黄茂彬笑言,截至今年7月底,万众村已卖出近5万斤蚕茧,经济收入达近百万元。

  “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农村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琼中县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陈诗虹介绍,自2016年起该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41个产业特色明显、经济效益良好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村16个、“空壳村”13个,让集体经济空壳村如今得以基本消除。

  从“打游击”到“办事不出村”

  基层党支部如何筑牢“战斗堡垒”?

  “你绝对想不到,我们村党支部原来经常就在这里办公。”指着村口的一棵大树,长征镇潮村党支部书记刘清平的记忆一下子被拉到6年前。由于村里没有一个像样的活动场所,每次“两委”班子开会时都得四处打游击,村民们找干部办事就像“捉迷藏”。

  而这样的窘境,在琼中许多村庄早已存在多年。“前些年琼中基层党建基础普遍落后,大部分农村党支部没有办公场所,即使有也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的,面积窄小、年久失修,甚至是危房。”刘清平坦言,由于村支部“无立锥之地”,通信又不方便,群众要咨询个情况、开个证明,往往要到镇上或村里找村干部,来回折腾好几遍才能把事办成。

  村两委连个办公的“窝”都没有,咋给百姓搞服务?2011年9月15日,潮村挂起全县首个“党员驿站”招牌,按照“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的模式,延伸“政府政务中心”的理念,把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民政、小额贷款、计生、新农保、综治等功能全部搬进村委会,并在场所内统一增设琼中乡村大舞台、篮球场、联心超市、流动银行等服务设施。“以前缴费要跑到镇里,十几公里的路程耽误时间不说,还怕找不到人。”潮村村民王家益以往一提办事就发怵,可如今只需步行5分钟到村里的“党员驿站”就行了,这让他直呼方便。

  在之后的3年里,琼中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10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让红黄蓝三色为基色的“党员驿站”标识牌如雨后春笋般在黎村苗寨拔地而起。以“党员驿站”为依托,如今琼中更串联起10条独具黎苗风情和蕴含红色记忆的“奔格内”乡村旅游路线,并开通966701“党员驿站”服务热线,为党员、群众、游客提供24小时的党务信息、旅游信息等多方面咨询,初步形成基层党建和乡村旅游发展融合的服务体系。“村里可以露营,要订餐的话得提前预定哦。”在什寒村红色船型屋造型的“党员驿站”里,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康正热情地给几位海口游客介绍着村里的食宿情况。

  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进山游客……当“服务”成为“党员驿站”的核心词汇,由此串联起来的基层党建“一盘棋”,如今正让琼中迸发出强劲的发展牵引力。

  (文/李梦瑶)

责任编辑:张红霞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经济

最新经济市场动态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