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挑战“第一人”坠亡谁之过?

  有人说,中国人最为缺乏的,就是冒险精神;也有人说,老是做些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其实就是愚蠢。于是,在冒险亦或愚蠢的舆论博弈之间,有些人特立独行,以挑战生命极限的方式赚足了眼球,却又因为失去了生命,而让世人发出了诸多的叹息……

  按下手机录制按钮,双手扒在玻璃装饰墙的边缘,身体悬空,准备做三个引体向上,完成了两个,从十多米的高空坠落在了楼顶平台。——这是自称“国内无任何保护,极限挑战第一人”的吴咏宁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段影像。意外发生在11月8日下午,直到次日凌晨吴咏宁的遗体才被发现。

  在此之前,正是因为类似的动作,吴咏宁在各大直播平台收获了众多粉丝,其中火山视频有55万粉丝,美拍粉丝超过23万。在别人眼里,吴咏宁已经算得上是个网红,而在吴咏宁自己的眼里,他是中国无保护高空“第一人”。

  吴咏宁出事的消息最早来源于吴咏宁朋友在社交网站的一则声明:“原本我打算将这个消息永远烂在心底,但近期频繁发现有人打着咏宁哥的名号欺骗不知情的粉丝。本人在此郑重声明:咏宁哥已于上个月8日不幸意外过世。”这则声明称,吴咏宁这次失手是因为他身体抱恙,攀爬时体力不足意外坠落。“原本他可以活下来,但是因为没有人发现,在第二天早上永远离开了我们。”

  “如果有一天,你不发视频了,我希望你是收手了,而不是失手了”。这是吴咏宁高空挑战视频下,被评论最多的内容。而当最后一条视频发布后,与以往一样,评论区里有人为他叫好,也有人替他担心,“求你了,别玩这个了行吗?看得心惊肉跳的,真的很担心你掉下来”。

  得知高空挑战“第一人”坠亡,网友此时评论有点不近人情。“就这爱好,活着是偶然的,死亡是必然的。但为了实现理想而死,死得其所。愿你一路走好。”“开始玩,就知道你有今天,请问你玩这个的意义何在,而且很多人为你担惊受怕,还有很多孩子因为你要效仿,所以你的死,活该,死了,永远宁静了。”“还好,结婚前玩死了,不然又要害一个好姑娘了!没事多听下父母朋友的话,听人劝吃饱饭的道理不懂。”……

  浮躁的年代,最难能可贵的便是心无旁骛地把简单的事做好、把平凡的事做好,然后在简单中赋予生命色彩、在平凡中砥砺人生辉煌。但遗憾的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往往以牺牲公共秩序和生命尊严为代价,以所谓的“挑战极限”来哗众取宠与众不同的人生。

  吴咏宁也曾自嘲“不作死就不会死”,在甚至微博上说自己“每天都在作死”。出事前一个月,他说自己曾被警察抓过,但除了被教育外,没什么特别严重的处分。所以他就决定“我什么时候残疾了、动不了了、死了,就不玩了。”如今,吴咏宁死了,不可能再玩了,但“挑战极限”的话题还在,一些类似“挑战极限”综艺娱乐节目还在。

  拿生命作无谓的挑战,用极端的方式挑战人们的感官,本身就是不值得崇尚并且令人可憎的。但遗憾的是,一些电视台的编导们很感兴趣,一些媒体平台也很感兴趣。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收视率和俘获更多的受众,甚至可以以牺牲公共秩序和生命尊严为代价,颠覆人们对于生命尊严的认知。

  是的,尊重生命正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但由于人们对生命认知程度不同,因而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就有所不同。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能分清盲目冒险和理性运动界限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只会把莽撞的玩命运动,当作一种刺激、当作一种精彩,在无知和无畏中追求虚幻扭曲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不是因为伤病的无奈,不是因为不可控的客观意外事故,更不是为了挽救某人或者公共利益而牺牲,而只是为了一场秀。这样一个生命的逝去,值得吗?

  不作就不会死,出来混的总归是要还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吴咏宁之死的确纯属咎由自取,并不足以令人惋惜。然而做人却又不该如此冷酷,吴咏宁之死果真就是咎由自取、一人之过么?显然未必。

  有报道指出,在开始尝试高空挑战后,吴咏宁的每条视频都能获得500以上的评论数,点赞数也经常过万。而在其中,吴咏宁仅悬挂在几十米高楼外脚手架的一条自拍视频,点赞就突破了10万个。众人围观推波助澜、直播平台无遮无拦、火爆如荼,这其实也应该是造成吴咏宁之死不可或缺的潜在因素。

  据说吴咏宁出事后,他的家人一直很难接受,不太愿意再提这件事。不少网友在吴咏宁原来发布的视频下面留言,也请求平台封号。——不愿再在伤口上撒盐,体现的是痛惜与悲悯,但“请求平台封号”却折射了人性的光辉和深层的思考。

  几十年前,《纽约时报》的老板指出,报纸不能玷污读者的餐桌,要给边吃边看报的读者提供洁净的内容。这样的办报理念,恪守了新闻职业道德,为报纸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现今是互联网时代,网络直播平台的兴起尽管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却也不能放任自流,甚至靠本能或感官的刺激,来追求利益攫取的最大化。

  “我觉得网络视频害了他,”在吴咏宁出事后,高空挑战爱好者巴克说,“因为有粉丝打赏之类的。”而他的继父冯福山则认为,“没有那10万元的刺激,他是不会去干这种事情的。”一位多年参与视频直播平台运营的人士也认为“平台提供10万元奖励”的说法有可能是真的。这可能是为了培养视频原创者或主播的奖励机制,“不是一笔小数字,一定要有协议才行。”

  任何突破法律边界、无视安全准则的行为,都是不该提倡并且必须禁止的。尽管目前我国尚未有禁止此类户外攀爬高楼的明确法规,但从吴咏宁“说自己曾被警察抓过”的事实来看,攀爬高楼在现实世界显然是不允许的行为。然而网络直播却给他提供了充分表演的空间,让他勇敢地爬上楼顶,直至“我什么时候残疾了、动不了了、死了,就不玩了。”

  如今,吴咏宁确实死了,不能玩了。他生前活跃的视频平台方才作出表示,“将不再鼓励这类内容,并将吴吴咏宁曾经火爆的视频全部删去。看来,减少网络直播平台的乱象,的确还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的。但这个代价又确实有点太过于沉重、太过于惨痛了……(李吉明)

责任编辑:魏燕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社会长焦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