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斗彩以何种魅力引得世人青睐 从海口市博物馆的宝物可窥一斑

  斗彩清逸秀丽享誉史册

  清雍正斗彩莲池鸳鸯纹盘

  明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文\本刊特约撰稿刘亭亭

  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由玫茵堂珍藏,体积小巧、大不盈掌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被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以2.8亿港元的天价竞得,此次拍卖刷新了当时中国瓷器拍卖的成交纪录,这个发生于2014年4月的拍卖到现在仍让斗彩收藏爱好者念念不忘。这斗彩到底是以何种魅力引得世人青睐,在历史碾转中它又是如何发展演变,从海口市博物馆所藏的清雍正斗彩莲池鸳鸯纹盘中,我们或许可以得窥一斑。

  青花施彩两相宜

  元代青花初显,一改宋以前釉色为尊的审美风气。彩瓷不再仅如磁州窑般多迎合于民间,不为士人所重。尤在明清之际,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和珐琅彩以及各种色地彩等,登堂入室,成为皇家偏爱和瓷界主流。明宣德时期,斗彩开始孕育;至明成化时期,达到巅峰,以其清逸秀丽享誉史册,引得后世多有仿制,清雍正斗彩莲池鸳鸯纹盘便是仿成化斗彩的代表品种之一。

  海口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斗彩莲池鸳鸯纹盘,口径25.2厘米,足径15.5厘米,高4厘米,敞口,浅腹,圈足。胎体轻薄,造型规整,釉面光滑,内壁口沿以青花梵文吉祥语装饰一周,字体工整隽秀;内底与外壁采用斗彩装饰手法绘莲池鸳鸯纹,莲荷红艳盛开,浮萍荡出碧波,画面错落有致,施彩清新淡雅;底部绘双圈画押款,为清雍正时期仿明成化斗彩之佳作。

  斗彩又名“逗彩”,是瓷器彩绘的一种工艺,工匠在做好瓷坯后,以青花钴料在素胎上勾描出纹饰轮廓线,施高温透明釉烧成;再在釉上青花轮廓线内以各种彩料填绘,经二次入彩炉低温烘烤而成。斗彩的名称来历,一般认为是因釉上、釉下两部分都有施彩,似在争奇斗艳一般,故名“斗彩”。但笔者在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学习期间,听多位先生讲到,斗彩中的“斗”字可能来源于景德镇方言,在景德镇“斗”有“兜”之意,即“拼凑、聚集”,斗彩是先用青料画出纹饰局部,再将多种彩色凑在一起,故而得名。

  清代有关景德镇窑瓷业发展的《南窑笔记》中记有:“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关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勾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填出者是也。”此条文献中出现了“斗彩”“五彩”和“填彩”三种彩瓷工艺,很多学者在讲解斗彩时多引用其中的“斗彩”一段:用青花料绘制花鸟的部分躯体,另用其他彩料“凑齐全体”,这和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老师们的观点一致。但笔者从见过的多件斗彩瓷器和此件清雍正斗彩莲池鸳鸯纹盘来看,无论是花卉或是鸳鸯都是淡描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组成的画面,也即斗彩是运用青花勾绘出纹饰的轮廓线,而不是直接“画花鸟半体”,在轮廓线内填彩和“凑齐全体”应有一定区别。而文献中的“填彩”条目“青料双勾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和现实中的斗彩瓷器更为接近,所以笔者认为是否以青花纹饰作轮廓线的技法才是判断斗彩的关键。

  碧池波绉鸳鸯浴

  海口市博物馆所藏的清雍正斗彩莲池鸳鸯纹盘的中下部为一池塘,塘内水草密布,碧波轻漾,若隐若现,犹若微风拂过,意境灵动。中心处一束莲花出淤泥而起,两片荷叶,一则正视,一则侧观,晕染的绿彩深浅不一;两朵盛开的莲花,一则淡黄,一则泛红,是一种突破自然真实的独特审美。上下两只鸳鸯与莲池组合成一幅画面,一束莲成为画面主体,鸳鸯似乎成了莲花之侧的点缀之笔。

  莲池鸳鸯纹的池塘小景在元朝就已盛行,唤作“满池娇”。元代柯九思的《宫词十五首》之十二曰:“观莲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柯氏自注云:“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也即“满池娇”是元代御衣上绣制的一种图案,同时在元青花等瓷器纹饰上也极为常见。元代的莲池鸳鸯纹中,成双入对的鸳鸯或是对视浮游,或是前后相依,处于池塘的中央,周边的荷莲点缀,和明清两代的画面布局大不相同。

  前文已述,清雍正的斗彩莲池鸳鸯纹脱胎自明成化时期,但有所创新;明成化的莲池鸳鸯纹则明显继承自明宣德时期,变化较少。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的斗彩莲池鸳鸯纹中鸳鸯的布局模式有两种,一种承袭元代风格,两只鸳鸯同在水中嬉戏;另一种则是一上一下两只鸳鸯,上面的一只俯降而下并回首相望,下面的一只展翅飞入莲池,画面中三朵独立的红莲并排,莲下绿叶晕染,最底部皆有青花描绘的水波纹,色彩浓艳。海口市博物馆的清雍正斗彩莲池鸳鸯纹盘的画面明显仿自第二种模式,鸳鸯的动态大体相似,只是造型和施彩略有差异,荷莲的造型更像是将传统的“一束莲”和“满池娇”相互融合,荷莲无疑是画面主角。

  晋人崔豹在《古今注·鸟兽》中云:“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至死,故曰疋鸟。”“疋”即“匹”,是为不可分离的鸟。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中也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古人认为鸳鸯雌雄成对而生,若失其一,另一必思念至死,故被认为是恩爱夫妻的象征。从这件斗彩莲池鸳鸯纹盘来看,精工细作,瓷质晶莹温润,绘画清雅,釉下紧贴瓷胎的青花,透过洁白釉面所呈现出的幽靓色调,与釉上彩遥相辉映,给人一种简约清逸、明亮柔和的美感。嬉戏的鸳鸯,顾盼生情,相憩于莲池,神态自然,确能引起人们对相濡以沫的夫妻生活的向往。

  明启清承传名品

  胡昭静的《明清彩瓷》中写到:“斗彩工艺正是在其母体宣窑五彩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最后脱离母体而成为独立的名贵品种。”关于斗彩瓷器的起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认为是在明成化年间。直到1984年,摄影家王露女士在西藏萨迦寺偶然拍到一对青花五彩官窑碗的照片,引起文物出版社编辑胡昭静女士的注意,后经瓷器鉴定泰斗耿宝昌先生确认,此碗为明宣德年间烧造。1988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御窑厂旧址宣德地层又出土了与萨迦寺碗主题纹饰、装饰方法均相同的青花五彩盘,碗与盘的发现,为成化斗彩孕育自宣德时期的史实提供了根据。

  成化斗彩确是明一代最负盛名的瓷器品种之一,在明代当朝已经声名远播。明朝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中云:“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明确指出成化斗彩青出于蓝,在宣德之上。在明万历《神宗实录》中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一般认为成化斗彩器是明宪宗朱见深为宠妃万贵妃专门订烧的,沈德符《万历野获篇》中评价万贵妃云: “自古妃殡承恩最晚、而最专最久者,未有如此者。”讲的是万贵妃虽然比成化帝年长却专宠最久,成化斗彩为其烧造倒也在情理之中。但刘新园先生认为成化帝自身就精通绘画,喜好玲珑精细之器,而万贵妃喜爱佩刀带剑,穿武夫盔甲,成化斗彩这种器形小巧,画意高雅的瓷器,应与成化帝审美情趣吻合,推测应是成化帝亲自倡导或“命令殿中画院人遣画也”。

  成化斗彩自产生之日起,历代多有仿制,尤以清雍正时期的釉色与色彩最为接近。从市物馆博所藏的斗彩莲池鸳鸯纹盘来看,器形秀美精巧,纹饰线条清逸,莲花的造型写实度较高,鸳鸯则相对写意,更像是飞鸟。青花轮廓线内所填的彩料,细腻工整,突破明代双线平涂的技法,对彩料进行了一定的渲染和烘托,使纹饰更加清逸秀丽,有类似于工笔画的艺术效果。从不同的审美角度说,雍正的这种精细绘画,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成化斗彩古朴、柔和与自然的拙美神韵。当然,不同的时代对美的理解自然不同,雍正斗彩莲池鸳鸯纹盘作为清代盛世时期的作品,依然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责任编辑:张红霞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