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4 月 20 日  星期六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动态
字号:

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村庄逐渐在变化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1-16 16:13:07

  中新网安徽凤阳1月15日电 题:网络媒体走转改:改革开放40年,这个村庄渐渐发生着变化

  记者 李雨昕

  1978年冬天,为了能吃饱肚子,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严金昌和另外17人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实施了农业“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四十年后,严金昌的家里开起了农家乐,住上了洋房,家里有车,吃穿不愁。说到未来的计划,他乐呵呵地表示,下一步打算扩大农家乐的规模,接纳更多游客来小岗村来。

  (图一:“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 许梦宇 摄 )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 许梦宇 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农村发展缩影,小岗村人从吃不饱饭,到家家有车,办农家乐招待游客,可谓天壤之别。这一点,严金昌感受最深:“想当年我们搞‘大包干’,就是为了吃饱肚子。现在经过40多年的努力奋斗,我们终于从‘温饱线’上迈进了富裕门。”

  18个红手印,小岗村“跨过”温饱线

  “大包干”前小岗村有多穷?翻看村里的历史记载,“没饭吃”是村里老一辈人共同的回忆。尤其是1978年实行“大包干”之前,安徽遭遇特大旱灾,不少村民都携老带幼去其他地方要饭,有名的凤阳花鼓也被当成讨饭的工具。

  为了吃饱饭,小岗村18户家庭各选一位代表聚在村中一间偏僻的草房中,摁下了红手印——实行“大包干”。所谓“大包干”,就是包干到户,是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1978年,严金昌就作为带头人,以“托孤”的方式按下鲜红的手印,搞起“包产到户”。当年11月24日晚,在煤油灯光中,带头人严宏昌写下“保证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图二:大包干纪念馆内,1978年18位村民按下手印的雕塑。 供图)

大包干纪念馆内,1978年18位村民按下手印的雕塑。 供图

  第二年,包产到户就让村民们丰收了。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79年秋收后,小岗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75万公斤增加到6.62万公斤,人均口粮由93公斤增至350公斤,人均收入由22元增至350元,村民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

  包产到户后,严金昌一家生活逐渐有了起色,但又遭遇到新问题——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进富裕门。尤其在2000年以后,很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或在当地从事二三产业,农村的土地大量荒芜,“谁来种地”是拷问着小岗人的一个现实问题。

  2004年,小岗村在第一书记沈浩的带领下开始致富——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起来,搞合作化经营。一批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顺势而生,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化经营,在小岗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土地“改革”。

  98个红手印,挽留第一书记再干三年

  初到小岗村当第一书记的沈浩,小岗人对他是怀疑的。有人觉得他是为了“镀金”,有人认为他太年轻,而沈浩提出的土地流转,更是让村民疑虑重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少农户担心自己“丢了土地,再也收不回来”。

  (图三:资料图:沈浩与小岗村村民在一起。 供图)

资料图:沈浩与小岗村村民在一起。

  但也有人支持。严金昌在2005年前后将自己家中的土地流转出去,后又听从沈浩的建议,在村中开了农家餐馆。

  在他看来,以800元一亩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把土地流转过来,交给企业整体经营,这样农民也不吃亏;劳动力解放出来后,又可以去企业打工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而通过流转土地种植,小岗村人程夕兵更是收获不少:2016年,他家纯收入25万元,2017年上半年利润达30万元。今后,他还想着要打造一个农业产业链,申报家庭农场,准备建设烘干房和米厂,从粮食种植、烘干、加工,再到消费者的餐桌,实现一条龙的服务,打造小岗粮食品牌。

  (图四:小岗村村貌。供图)

小岗村村貌。

  土地流转是沈浩“三步走”发展规划的其中一部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跳出小岗求发展,着力办好工业园。

  如果说土地流转还让村民有所疑虑,那么发展旅游业就让村民们真真切切尝到甜头。以严金昌为例,每年除去土地流转的收入,他家的餐馆经营收入能达十多万元。

  2006年10月,沈浩选派任期将满。村民为了留住他,起草了一份言辞恳切的挽留信,并用按下红手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是1978年后,小岗村村民第二次按下鲜红的手印。自此,沈浩在小岗村留任,直至其2009年与世长辞。

  现如今,小岗村正在创建国家5A景区。小岗村葡萄专业合作社、美国GLG集团产业园、小岗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和农村电子商务等项目的落地,为小岗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过去的“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到现代农业、旅游业、招商引资同步发展;从“大包干”到“大集体”,从“红手印”到“红证书”,小岗村不断变化着。“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金字招牌,在全村村民的奋斗下,被擦得铮亮。

 
责任编辑:苏乐思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每日焦点
热度点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