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回娘家!海南乡村兴起外嫁女集体返乡团聚潮

  编者按:1月22日出版《海南日报》深读栏目推出《海南乡村兴起外嫁女集体返乡团聚潮——回娘家》一文,以图文、视频和H5的方式展示了外嫁女以“集体登场”的形式浮现在公共视野中,以超乎村庄以往活动的能量,激发了村民的乡土情怀,以及共建乡村的热情。

更多视频

  海南乡村兴起外嫁女集体返乡团聚潮

  回娘家

  澄迈县金江镇兴加朗村,外嫁女与亲人紧紧相拥。

  在澄迈县金江镇兴加朗村,回乡团聚的“姐妹”们一起合影,带着对未来的希望。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张杰实习生肖亚梅摄)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H5

  扫一扫让这张图动起来

  海南日报记者苏庆明

  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但陈金英对那场声势浩大的活动依然记忆犹新。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她很难相信,本来以为只是“姐妹”间的小型聚会,会演变成一场外嫁女的集体返乡团聚行动。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她们的到来,受到了村民们的空前欢迎。

  “到今天,只要一看那天的视频,眼泪还是会忍不住流下来。”动容的不只有陈金英。外嫁女集体返乡团聚所带来的巨大能量,几乎超出了每一个人的想象。

  这种近年来在浙闽、两广等地乡村兴起的外嫁女集体返乡团聚活动,在海南已呈蔓延之势。外嫁女以“集体登场”的形式浮现在公共视野中,以超乎村庄以往活动的能量,激发了村民的乡土情怀,以及共建乡村的热情。

  为什么是这一“泼出去”的群体,拉出了如此强烈的乡情纽带?

  A“村史最大的活动”

  2017年10月底的一天,住在广东顺德的陈金英突然被老家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香秀村的“姐妹”拉进一个微信群,群里告知:香秀村准备组织一次外嫁女集体返乡团聚活动。

  50岁的陈金英是1989年嫁出去的,丈夫是海口琼山区红旗镇人。出嫁当年,夫妇俩就去顺德打工,定居至今。接到通知时,距陈金英上一次回香秀村已有两年多时间。陈金英很兴奋:“有些姐妹已经二三十年没见过了。”她把消息告诉丈夫,丈夫也很高兴:“我和你一块回去!”

  举办外嫁女集体返乡团聚活动的想法,最早在香秀村外嫁女陈桂荣身上萌发。53岁的陈桂荣平时在海口市区打工,在了解其他村庄举办过这种活动后,也想借这一活动让多年不见的“姐妹”相聚。她也明白,“姐妹情”的背后,其实是一股乡土情。

  11月初,陈桂荣和陈海珠、陈彦伶等其他同村“姐妹”把想法告诉香秀村村民小组组长陈明兴。陈明兴转告其他村干部及村民,大家一致表示欢迎,村中老人尤为期待。“太好了,我们也想见见香秀村的女儿们!”

  确定举办活动后,陈桂荣等人负责联系本村的外嫁女,并邀请她们的丈夫一块参与。同时,陈明兴和陈桂荣的“姐妹”们分别组织村民、外嫁女捐款作为活动经费。这些活动均得到积极响应。

  香秀村把外嫁女返乡团聚活动视为头等大事。但此时,没有人想到,原本只想“聚聚餐”的活动,最后竟办得十分丰富、隆重。

  被陈明兴召来参与活动策划的香秀村村民陈明樟,是三亚一家企业的副总经理。他联系了自己的好友、曾多次志愿拍摄海南本地文化纪录片的海南水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蔡科文,对活动进行拍摄记录。“他是个有想法的人。”

  蔡科文也是海口人,他不仅答应安排摄影师义务拍摄,同时也成为活动“外援”策划者。正是他的加入,使活动立意得到提升。

  蔡科文提出,“光吃吃饭意义不大”,要举办祭祀、向父母敬茶、慰问老人等集体活动,让大家“抒发一种情感”,把集体热情调动起来,“把文化、情怀都融入里面”。

  11月25日是活动举办的日子。一大早,陈金英回到香秀村,其他外嫁女也陆续到达。其中,有刚刚嫁出的,也有嫁出去五六十年的,有的自嫁出后,已经50多年未回村里。

  这个现有58户人的村庄,当天迎回了岛内外79位外嫁女,除个别人因故未能成行,其他人均悉数而归。村民们在村口打出“热烈欢迎香秀村外嫁女及女婿回娘家大欢聚”的横幅,村里张灯结彩,十分喜庆。“我们从来没敢想,有一天村里会用这样大的排场欢迎我们。”陈金英说。

  在接受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后,外嫁女们换上统一印有“兄弟姐妹心连心”文字的淡绿色文化衫。随后,在喧闹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中,在全村男女老少的相伴下,陈明兴带领外嫁女开展了浩浩荡荡的巡村、祠堂祭拜、向父母敬茶活动。

  不仅如此,大家又热热闹闹开展舞狮、摆宴席、慰问老人、跳竹竿舞等活动。到了晚上,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外嫁女和村民们自编自演节目,纵情欢乐,抒发思乡和感恩之情。

  “这像是个盛大的节日,每一个人都很振奋。”陈明兴说,“没有想到,春节、‘公期’都没有这一天热闹。这是村史上最大的活动。”

  B“真到像假的”

  自去年底来,海口、定安、澄迈等地多个农村纷纷兴起举办这类活动,形式内容与香秀村大同小异,活动的热闹隆重程度亦是村史罕见。

  “感动”是活动的另一大特点。在今年1月初举办外嫁女返乡团聚活动的澄迈县金江镇兴加朗村,回来的外嫁女有约200人,最年长的有90多岁。有人“手上提着鸭”,有人“背上小娃娃”,也有人担着年糕回来。活动不仅有祭祀、舞狮、敬茶等内容,还组织了两晚的琼剧演出和广场舞。

  “五湖四海的姐妹相聚,好几代人见了面,村内兄弟姐妹对我们很欢迎,看到小时候的故乡变了模样,大家不由地感到‘人是故乡亲,水是故乡甜’,真是很感动,很多人掉了眼泪。”兴加朗村外嫁女、活动组织者唐秀霞说,“人这一生,最感动的就是这一回。”

  同样的感动,也出现在香秀村。“到今天,只要一看那天的视频,眼泪还是会忍不住流下来。”时隔近两个月,陈金英依然很激动。

  在活动举办前,蔡科文没有预料到它的能量。“陈明兴跟我说,一定会哭倒一大片,我说怎么可能?”蔡科文说,“那种感人的场面,可以说真到像假的。没有亲身经历,确实很难相信。”

  陈金英回忆,参加外嫁女返乡团聚活动的过程,自己哭了至少3次。“一次是在村口看到挂着欢迎我们的标语,组长带领乡亲等候我们时;一次是和父母相见时;另外就是给他们敬茶时。”她说,“人情浓浓的,感觉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

  最令外嫁女“泪奔”的环节是在本村祠堂前举行的向父母敬茶活动。在陈明兴的主持下,外嫁女们排成一排,向各自父母跪拜、鞠躬、敬茶,随后和他们拥抱。陈金英和不少人一样,在拥抱父母时大哭起来。活动结束时,外嫁女们纷纷高呼,“下辈子还要做香秀村的女儿!”

  其实,她们中大多数人,一年中至少会回一次香秀村,为什么此刻会如此动情?“因为活动很有仪式感,它帮助大家找到一种渠道去抒发情感。”蔡科文说,“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女性认为,自己是要嫁到别的地方的,生你养你的地方不是你的归宿,正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但在这一刻她们感觉到,故乡仍然是她们的归宿。这无法不令人动容。”

  被感动的不仅是外嫁女群体,本村村民亦是如此。“那一天,我们感受到的兄弟姐妹间的浓浓乡情是前所未有的。我回头看那些视频,也会流泪。”陈明樟说。

  在蔡科文看来,这个以往被农村忽视的群体,之所以能带来这么大的能量,是因为“外嫁女与村庄的‘距离’最远,所以情感牵挂也最多,借助集体活动,最能把相互间的思念、人情、乡情抒发出来。如果天天待在村里,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活动和效果。”

  C“共建的新力量”

  从一件普通的事情,演变为风靡的集体行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江南认为,“以前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如今女性地位提高了,她们希望通过这一形式重新获得家乡的社会认可,这应该是这一活动内在的社会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活动还激发了人们共建乡村的热情。“以后村里有什么需要,我们外嫁女都会出钱出力!”不同地方的活动中,外嫁女纷纷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这次回乡,发现村里的祠堂旧了,学校还没有电脑室、像样的球场。村里想改善它们,我们也会出力。毕竟,无论嫁到哪里,这都是我们的家。”唐秀霞说,“通过这次活动,第一次感觉到,我们外嫁女作为一个群体,是有力量的。”

  为香秀村的活动拍了纪录片后,蔡科文还为纪录片的发布准备了文案,代表香秀村对活动进行“总结”。他写了两遍初稿,始终感觉没有点到该有的东西。“有人建议我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我一看,果然感觉就出来了,蹦出两个词——‘新时代’‘新乡村’!”在文案末尾,蔡科文写道:“乡村活动,从古老的民俗走进了一个新时代,滋生了新的东西,注入了新的力量,振兴了乡村。”

  “新时代,新乡村”的概括得到陈明兴、陈明樟等人的肯定,认为它点出了外嫁女返乡团聚活动的精神主旨。“我们就是要结合十九大精神,反哺乡村,增强集体凝聚力,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振兴!”包括香秀村在内,许多村庄也表示,以后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这类活动。

  目前看来,尽管外嫁女返乡团聚活动对于促进乡村建设的实际作用有限,但活动激起的、在外嫁女和村民口中一再表现为“团结”的乡土情怀、共建家乡的热情却是实在的,对于以人情为纽带的乡村社会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陈明樟满怀激情地说,身为男性的自己也是少小离乡,很少参与本村事务,参与组织这次香秀村外嫁女返乡团聚活动,是对家乡的一次回报。活动也使他更加坚定,以后要为家乡多贡献力量,“大家都有把家乡建设好的热情,这就可能带来机会,比如,有资源的人,可以介绍乡亲就业,哪天有人搞起了旅游,也可能把我们村打造成共享农庄。”

  张江南更愿意从正面看待外嫁女返乡团聚活动的社会意义,“一方面,现在交通和经济条件改善,使得亲情价值回归,外嫁女回乡团聚,既是对家族观念的回归,也对改善一些农村的落后面貌,缓解一些社会矛盾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城乡的各方面交流,打破乡村封闭状态,促进信息、财物和人员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本报海口1月21日讯)

“扫一扫”看更多外嫁女返乡团聚视频

  更多相关新闻>>>

  海南周刊|  定安古村落里的大聚会:外嫁女回乡省亲

责任编辑:谢军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