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故事:领头雁胡松曾带领村民创下石屋传奇

  “北有大寨 南有石屋”

  领头雁胡松曾带领村民创下石屋传奇

胡松工作现场。(资料图)

胡松雕像

  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驱车沿着儋州市北部湾大道一路北行,车子驶过橡胶林,不多时眼前一片敞亮,一座坐落在郊区绿坡秀水间的村庄映入眼帘,村道整洁通畅,一簇簇乡村特有的绿色令人神清气爽。它曾被国内新闻媒体誉为“海南岛上的大寨”、“南方的大寨”,它曾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广东学大寨的好榜样”,它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令人惊叹的“两个100万”,它就是那大镇石屋村。

  在这儿,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时任石屋大队(现石屋村)党支部书记的胡松。他的名字,与石屋大队一起镌刻在海南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与石屋大队共沉浮。南国都市报记者文盛 文/图

  A

  大战燕子潭

  拉开石屋开发序幕

  石屋,原名五角岭。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居住在简陋、低矮的茅草房里,下雨天满屋滴漏;大风天房梁摇晃;夏日闷热,冬天寒冷。住上用石头砌的房子,是五角岭百姓的梦想与期待,石屋之名由此得来。

  1959年,一场特大旱灾袭击五角岭,村民惶恐不安,纷纷准备逃荒。石屋大队党支部书记胡松站了出来说:“山村要活,村民要活,唯一的出路就是开发山区。”

  胡松和村民认真分析石屋情况,提出了开山造田、兴修水利、大种粮食,在全村建立水稻——番薯——木薯三道粮食防线,实现农田灌溉的基本保障。

  1959年10月3日,是一个令石屋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石屋村召开了别开生面的誓师大会,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胡松头戴草帽、手里拿着锄头站在村民中央,向全村人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一心、开发山区、建设石屋的号召。当天,胡松带领由73人组成的生产突击队,开赴山区,进驻燕子潭。

  “胡松同志上山不久,腿上长了一个大脓疮,严重的胃病又时常发作,浑身冒冷汗。有段时间痔疮发作了,疼得站不起来,他就用藤条编个吊椅,坐着砍大树。”儋州史学家谢有造对记者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胡松靠着这股劲成了石屋的精神领袖。在胡松的带领下,石屋人苦干2个月,开发出燕子潭500多亩荒地,并种上了木薯。

  B

  齐心协力

  荒山野岭变成胶园良田

  到1963年,石屋开山造田已经取得辉煌成就,相继开发荒山117座,开荒造田6500多亩,全村耕种面积扩展到16000多亩。荒山野岭变成了胶园良田。

  就在石屋全队开山劈岭的同时,石屋又进行了一场挖沟开渠、兴修水利的活动。1963年,兴修水利会战在“凤翔岭”展开,劈山开渠,引水上山。

  社员连续奋战,依靠手挖、肩挑、背驮,挖掘土方3万立方米,经过10年艰苦奋斗,建筑了一条长91千米的引水渠、1030条总长197千米的灌溉线,同时兴建了16个电灌站。当松涛水流入渠道,引上56个山头的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笑了。日后,许多人都把这条灌溉渠称为“海南红旗渠”。

  原先贫困的石屋,经过创业变得家大业大,至1964年,拥有集体财产120多万元,除了100多个热带作物园和水果园以外,还办起了烟胶厂、淀粉加工厂、发电厂、石灰窑,购买了拖拉机一台,汽车一辆,还有电动打谷机和碾米机。到了1970年代,大队储粮量达到了100多万斤,存款达到了100多万元。

  C

  集体养老免费读书

  石屋式“社会主义新村”

  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此时,一个祖国边陲的小山村,靠着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当时创造了“双百万”的成绩。总理周恩来亲自接见了胡松,说“石屋是广东学大寨的好榜样”,并称“北有大寨、南有石屋”。

  而作为石屋领头雁的胡松,同时担任中央十一届候补委员、广东贫协副主席、海南行政区儋县副书记、那大公社书记、石屋大队书记,这些头衔集一身,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随着石屋大队经济收入不断增加,集体福利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大队的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完全中学,社员子女读书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全部免费;大队合作医疗站已经改成卫生所,实行公费医疗;各生产队的托儿所、幼儿园费用也全部由集体开支。

  由于有了雄厚的集体经济,社员住房由破旧的茅草房向集体居住的新房过度,第一个由集体投资盖起社会主义新村已经建成,50多户社员和一批下乡知青搬进了规格统一的新瓦房。从1976年开始,石屋实行了年老社员由集体养老,让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不用子女供养,安度晚年,他们除了由大队免费供应口粮、食用油、猪肉以外,每人每月还发给10元零用钱。

  1979年,胡松调离石屋大队,到松涛水库管理局当副局长。至此,胡松很少在公众视野中出现。

  旧事新说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

  石屋村重焕光彩

  2005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等一批知名学者教授倡导下,以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为平台,在全国范围发动和培训大学生志愿者,到广阔的农村天地施展抱负。

  作为当年“北有大寨、南有石屋”的新农村建设典型,石屋村曾经的辉煌让人难以忘怀。作为温铁军等学者发起的新乡村建设运动试验田之一,如今的石屋村,又是幸运的。

  2006年12月7日,儋州市委、市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共同创办石屋农村社区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农村社区大学。石屋农村社区大学目前工作内容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开设农民短期培训班,为各高校和各中学学生提供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6年11月20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海南省第一批40个美丽乡村名单,石屋村获评为三星级美丽乡村,2017年1月,在国家住建部发文公布的全国14个省区第一批绿色村庄名单中,石屋村成功入选。如今,石屋又以崭新的面貌呈现,曾经的战天斗地豪情延续为发展特色经济的激情,昔日的老典型再创新的辉煌。

  据介绍,石屋村借助良好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种植蜜柚1000亩,打造“胡松牌”蜜柚产业;种植玫瑰等花卉产业基地300亩;种植有机蔬菜300亩,推行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培育有机蔬菜品牌;复兴传统食品手工艺,培育石屋擂茶等品牌;培养林下种植大户,实行立体发展;以“互联网+”构建现代营销体系。

  观光旅游业也成为石屋村的重要产业。在村中央广场上,胡松纪念馆、中国村官精神馆、中国农村博物馆相邻而立,石屋已成为海南省红色教育重要基地,每年吸引数万游客。

  如今的石屋村“变”中保存着“不变”:村规民约清晰写明要发扬胡松精神,乐于助人,扶贫帮困,弘扬正气,勤劳致富奔小康。

责任编辑:谢军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