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倡一种风气,酿一大潮流 他是蔡元培先生

  150年前的1月11日,蔡元培先生诞生于人杰地灵的江南名城绍兴。众所周知,蔡元培一生有三个重要阶段:一是民国成立担任教育总长;二是1917年任北大校长;三是南京政府成立后执掌中研院。不论是从事教育行政,还是学术研究,蔡元培做的都是开风气奠基础的事,他对中国青年和知识界的影响有目共睹。

  而在蔡先生这三段经历中,最令人称道的是北京大学时期。此间,蔡元培秉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更新观念,延揽人才,将一座衙门式的旧学堂改造成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蔡元培先生的北大校长任命状。

  着意创新令北大校风改变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当时的北大素有“仕学院”之称,学生来此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毕业后能够做官,一些老师和学生生活糜烂,逛妓院、抽鸦片样样精通。曾在北大读书的陶希圣这样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文科那边有一个学生坐自用人力车来上课……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两院是国会的参众两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鉴于这种状况,蔡元培的许多朋友都不希望他去这般乌烟瘴气的地方,认为治理不好则有碍名望,然而孙中山却不以为然:“北方当有革命思想的传播,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教育。”蔡元培对此十分认同,遂慨然领命北上。

  蔡元培到校那一天,北大正门的校役自动列队,恭恭敬敬地向新校长行礼请安,但校役们没有料到,蔡元培竟然规规矩矩地向众人脱帽点头微笑回礼,这在北大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此后不久蔡元培宣布,学校师生与校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今后应以“工友”称之——蔡元培的民主作风和革新精神由此可略见一斑。

  当时的北大一切都保留着前清大学堂的形式,学生有事和学校接洽,必须先写呈文,然后由校长批示,仿佛是一座衙门。蔡元培到北大后,立即废除这一陋习,并贴出布告通告全校:“此后学生对校长应用公函,不得再用呈文。”蔡先生的这一举动让很多人迷惑不解,不知这位新校长为什么这样谦逊。

  北大校园里当时没有一个学生课外组织,蔡元培注意到这个情况后,马上将各班的班长找来,劝他们每系或每班成立一个学会,自主地研讨问题。在蔡元培敦促和指导下,学生们组织了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音乐会、辩论会和武术会,甚至还有静坐会,谁想组织什么就组织什么,谁有什么特长就加入哪个学会。一时间,北大自由、民主和研讨学术的空气浓了许多,而原来打牌、听戏甚至逛八大胡同的师生几乎绝迹了。

  青年时期的蔡元培

  民国初年国立大学只有北大一所,在人们眼里这已经是国内最高学府了,但蔡元培却提出在大学之上办研究所,邀请饱学宿儒来做导师,让学生大学毕业后再入校做研究,这其实就是今天研究生教育的雏形。前清大学堂时代,北大图书馆里有许多词曲书,学堂监督认为都是些淫词艳曲,有伤风化,所以一把火给烧了。北大国文研究所成立后,蔡元培请剧曲专家吴梅来做教授,不但买来大批古今词曲典籍,还公开征集民间小曲歌谣,并在《北大日刊》上选载,绝不怕这些市井民间东西玷污了最高学府的尊严。多年以后,北大学生顾颉刚在文章里这样写道:“那时我们都是20余岁的青年,自以为思想是很新的了,哪知一看学校当局公布的文件,竟新得出乎我们的意想之外。”

  蔡元培还在全国率先招收女生入学,从前女子只能进女子学堂或者女子师范,大学与她们是无缘的。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后,有女学生请求进校旁听,下面办事的人请示校长,蔡先生说:“北大的章程上并没有说只收男生不收女生的话,我们把她们收进来就是了。”暑假北大招生,果然有女生报考,学校也择优录取了三个——今天看来,这不仅仅是中国大学第一次招生女学生,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革新。

  不拘一格用人才

  因为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治校理念,所以北大校园里非常热闹,既有帝制派的刘师培教中古文学史,也有复辟派的辜鸿铭讲授英国文学。据学生们回忆,刘师培样子还不特别,而辜鸿铭却留着一条大辫子,活脱脱一个出土文物。但蔡先生不管这些教授外表、主张如何,只要有可用之处便下聘书。当时哲学系的经学通论课,蔡先生既请了今文家崔适,又请了古文家陈汉章,两人观点截然相反,蔡元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听了他们的观点后,深入思考,细加辨别,然后自己去选择一条合适的路。

  蔡元培刚刚就任校长便推荐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文科学长相当于今天大学里的文学院长,位置非常重要。当时很多人质疑陈独秀既没有学位头衔,也没有像样的学术著作,如何能胜任?蔡元培为了通过这个任命,竟然虚构了陈独秀的学历和履历,称陈“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结果教育部很快便下达了陈独秀的任职命令,这为日后《新青年》迁京和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心埋下了伏笔。

  说起蔡元培“造假”,还有一个故事。胡适在美留学期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极力宣扬新文化运动,蔡元培听说后,便聘请胡适为北京大学教授,当时胡适才27岁。

  1919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蔡元培亲自作序,他在序言中说:“留学西洋的学生中治哲学的本没有几人,这几人中能兼治‘汉学’的更少了。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所以编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难处一到先生手里就容易多了。”

  胡适虽然祖籍是安徽绩溪,但与蔡元培所说的“绩溪胡氏”并非同宗,蔡先生对此心知肚明。蔡元培之所以如此介绍,目的就是抬高胡适身价,强调胡适家学渊源,借以堵住那些攻击者的嘴,属于“善意的谎言”。胡适对蔡元培的支持念念不忘,多年以后,他在口述自传中还专门提及此事。

  蔡元培还聘请只有中学学历的梁漱溟到北大教书,梁漱溟曾经写过一篇名为《究元决疑论》的文章,引起蔡先生的注意。据梁漱溟回忆,蔡元培约请他和文科学长陈独秀一起到校长室,请他教授《印度哲学》。梁漱溟极力推辞,蔡元培劝他说:“你不是爱好哲学吗?你不要当是老师来教人,你当是研究,来学习好了。”

  蔡先生的这番话打动了梁漱溟的心,他留在了北大,而年长梁漱溟近30岁的蔡元培对于这个后辈学生,总是以“漱溟先生”相称,这让梁漱溟记了一辈子。

  创办工友夜校

  蔡元培十分注重平民教育,他认为大学人人可读,他曾经这样解释平民教育:“平民的意思,是人人都是平等的。从前只有大学生可受大学的教育,旁人都不能够,这便算不得平等的。”基于这种教育理念,他在校内提倡并兴办了北京大学工友夜校,开创了中国社会教育的先河。

  蔡元培(右一)与鲁迅(左一)等在一起。

  1918年1月,部分学生写信向蔡元培反映学校工友何以庄谦逊好学,因家中贫寒而废学,建议校长量才使用。经过考察,蔡元培发现此人确实名副其实,便破格将其调入教务处任缮写。

  这件事启发了蔡元培开设工友夜校的决心,为此还专门听取了学校工友的意见。那天恰巧学校门房老刘跑来找校长,说老父亲劳累了几十年,他无法尽孝,知道校长有事好商量,想求校长为父亲生日写一幅寿联。蔡元培满口应承,为他写完寿联后问道:“如学校为你们办一所夜校,不知工友们会踊跃参加吗?”老刘一听乐坏了,双手抱拳连连作揖:“那敢情好,我在北大干了二十年,只认得头顶的校名,连写封信还要求人。再说以前校役是仆人,教室是主子们坐的地方,咱们连门都不敢进。夜校一开班,咱们不也登堂入室了,这有多神气?”蔡元培听了也很高兴,宽慰地说:“一校之中,职员与工友,同是做工,并无贵贱之别。不过所任有难易,故工资有厚薄之分。像何以庄既然文理精通,我们就量才录用。今后夜校开班后,如再发现人才,就再录用。”

  1918年3月18日,蔡元培在北大月刊上刊登《校长告白》,宣布正式举办校工夜校,并请师生报名任教。在蔡先生感召下,学校师生十分踊跃,傅斯年、罗家伦、张国焘等人为校内工友讲授国文、算术、理科、修身和外国语课程。4月14日,工友夜校在文科第一教室举行了开学典礼,230余位工友身穿长衣,排队走进了以前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大学教室,蔡元培亲到现场祝贺并发表演讲。后来,北京大学还举办了平民夜校,在全国首倡学校为社会开门,教授为社会服务的新风。

  蔡元培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也不在事功,而主要集中在倡导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从而影响世人,泽被后世。这就是蔡先生的伟大之处,也是他异于常人的地方。

责任编辑:肖秀燕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