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采屋围炉吃斋菜,海南过年习俗大揭秘!

  海口博爱南路年货集市。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编者按:春节,是国人最隆重的节日。虽然整个海南岛有些年俗一样,但各个区域又因为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等区别,又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东西南北中,不同市县,过年做什么,吃什么,有哪些不一样的习俗,且看《海南周刊》本期的“海南岛最年味”。 

  海口

  采屋围炉吃斋菜

  斋菜煲。

  文\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很多文章说海口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采屋’开始,其实进入腊月后,海口人就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说起海口的年俗,多年来热心本土文化的陈开杰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每年进入腊月后,海口一些农村地区开始为村中公庙塑像刷漆换新装,迎接新春的到来。

  采屋,也就是大扫除。民国《琼山县志》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取竹枝扫屋尘。是夕祀灶。宣灶经,送灶君朝帝。”腊月二十四为扫尘日,年前大扫除的习俗从古时候保留到现在,如今的扫尘多从腊月二十三小年持续到除夕。采屋时,家中老少会一起动手,找来青竹枝叶捆成大扫帚,把屋顶、屋檐及墙壁,这些平时打扫不到的地方清扫一遍,还会将家中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营造出过年的欢乐氛围。

  “吃围炉可是海口人过年的重头戏,全家人围坐火炉旁,火炉上架着一个锅,一家人就围在旁边吃饭。”陈开杰介绍,《琼山县志》中说除夕夜“子妇辈盛列酒馔供父母,围炉”,这体现出传统的孝道。现在吃围炉时,年轻一辈会向家中老人汇报一年来的工作、生活的情况,展望新一年的生活,老人则会勉励年轻人好好工作,同时也会将过去的故事向年轻一辈娓娓道来。

  吃过了鱼肉丰盛的围炉,到了大年初一这天,海口人迎来了“素食主义”—— 吃“斋”。斋菜煲是海口民间的传统菜,它不使用肉类,而是将腐竹、粉丝、黄花菜、甜菜、水芹等素菜以讲究的做法烩成一锅。不仅不吃肉,在海口的一些农村地区,大年初一这天还讲究不能动刀,连祭祖用的都是红糖条等素食,寓意新的一年不杀生。

  年俗一瞥

  备年:临近新年,海口家家户户都会出门采购年货。年味哪里最足?许多老海口人会推荐博爱南路。博爱南路是海口有名的购年货一条街,各种年货一应俱全。虽然年货也可以在网上和超市买,但逛老街买年货是海口人对记忆中年味的执着。

  换花节: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海口市琼山区的府城华灯齐放,人流如海,鲜花满街。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换香”是老百姓互换香火,有换吉纳祥、发财旺丁的寓意。后来府城民间“换香”改为“换花”,“换花”逐渐成为人们元宵闹春的主要活动,演变为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习俗。 

  澄迈

  年味飘香黑豆腐

  加乐村村民在磨豆子。 通讯员 王家专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陈卓斌

  “过年吃豆腐,寓意让子女清清白白做人,同时沾点福气、富贵气……”农历腊月二十四,在澄迈县加乐镇加乐村里,许多户人家都起了个大早,开始忙着推石磨、筛豆皮,制作传统手工黑豆腐,村民王和山也不例外。

  记者来到王和山家时,他正手持一把约三尺长的大铁勺,探入锅中反复搅动,豆浆四溢的醇香勾来不少馋嘴的小孩。边张罗着给孩子们分豆浆,王和山边回头介绍道:“可别小瞧了我们这黑豆腐,制作起来总共需耗时3天,原料还得是我们当地‘世代相传’的小种黑豆。”

  通过品尝记者发现,当地村民手工制作的黑豆腐外皮焦黄朴实,内部韧实细腻,嚼起来满口豆香。早些年,王和山还把干磨、滤皮、浸泡、磨浆、过滤、熬煮、点卤、压实、切块、晒干等9道黑豆腐制作工序做成“推文”放到网上,使得不少客人闻讯前来购买。

  到了中午,王和山招呼来父母妻儿,一家人围坐一堂,就着饭菜热腾腾的“年气儿”,聊起了许多过往的故事。酒过三巡,其母王爱莲缓缓说道:“不仅是黑豆腐,春节我们这边要吃的菜色都十分讲究,比如得吃粉丝,寓意细水长流,吃饭团,寓意团团圆圆……”

  记者了解到,不仅是加乐,在澄迈南部中兴镇、仁兴镇等多个乡镇,村民们大多都有制作黑豆腐迎春节的习俗。但黑豆腐源自何处,为何得赶在春节前制作,各方说法尚不统一。“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近些年老人们制作手工黑豆腐,都是为了让外出打工、求学的游子,能够在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尝一尝最质朴的家乡味。”王和山说。

  年俗一瞥

  “渔乐节”:在澄迈县大丰镇的一些村落,村民们每到农历正月十四、十五,要集体到鱼塘捕鱼、欢庆,以表达延续年年有余(鱼)的美好寓意。

  祭“公祖”:在澄迈一些地方,在腊月二十九下午就开始宰猪,往往是几户人家合杀一头。三十那天,就开始用猪肉、内脏、饭团等祭拜“公祖”,求“公祖”保佑全家身体健康,出入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定安

  红糖年糕年年高

  定安菜包饭。 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邓钰

  在历史悠久的定安,其节序风俗同本省其他市县有诸多共性,但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的融汇,又另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

  定安人过年从年二十八、二十九就开始忙碌。年前,最重要的两项工作便是做“筐粑”和扫尘。“筐粑”便是人们寻常说的年糕。不同于人们常在电视中看到的白色、条状年糕,海南年糕是红色、圆块状年糕。

  “筐粑”的制作更是一绝。据说,在海南部分市县,年糕做法是蒸,而在定安,年糕是糯米经过蒸熟、捶打之后,捏成圆滚滚的白团子,放到煮沸的红糖生姜糖浆中慢慢煎煮,不断用木棍搅制而成的。

  “春节前,家家都要做‘筐粑’的。”家住定安县雷鸣镇的黄祥说,“筐粑”的做法是:把事先浸过的糯米磨成米浆后,先晾成半干,再将半干的米浆捏成一个个锥形的“粑个”,然后把这些“粑个”放进一大锅提前熬好的糖浆里面煮。待煮熟后,用两根长木棍伸进粘稠的锅内反复搅拌。将“粑个”完全搅成均匀的粘糊状后,最后倒进扁形竹筐内,一大筐色泽金红、软滑甜香、味美可口的“筐粑”就算大功告成了。做好的“筐粑”是要放置到圆形器皿中,晾凉,等到大年初三再切片油煎食用。

  年前,还需要扫尘,也便是大扫除。定安人认为春节期间忌打扫及倾倒垃圾。因为旧俗说法认为,春节期间,门前满地火红的鞭炮渣,及房内的果皮纸屑等垃圾,均被视为“钱宝”不宜打扫。年前一定要把家中清扫得干干净净,把去年的晦气送走,迎来新的福气。

  在大年初三,吃菜包饭是定城镇地区的一重要习俗。菜包饭,顾名思义,就是用菜叶包起并以手捧食的一种美食,在定安已传承了上百年。由于在制作包菜饭时需要繁杂多样、荤素搭配的食材,所以人们平时很少吃,只在合家团聚时才会烹食。

  手捧菜包饭就像捧着装满金银珠宝的聚宝盆,寓意新的一年会赚得盆满钵满。一大家子相聚,或站或坐,人人捧着刚刚包好余温阵阵的绿色“聚宝盆”,狠狠咬上一大口,象征着新一年里全家人“齐心协力,拢住家财不外流”。

  年俗一瞥

  年三十一早,定安人便开始“走年”。这个“走”字,所言的是儿女子孙从五湖四海回到老宅,阖家团聚。在定安,年三十到年初三,所有人必须在家“走年”,不可走亲访友,直到年初三吃完菜包饭和煎年糕后,才可出门。

  年初一不可用刀、火,必须吃斋菜,尤其是芹菜。因海南话“芹”和“勤”同音,食芹菜的深意是不忘勤劳、不忘艰苦奋斗,争取来年有更大的收获。

  年初二“归宁”,已外嫁的女儿回乡走亲访友。

  琼海

  送穷孵年炒谷口

  琼海市民带着孩子选购红灯笼。 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佳飞 实习生 韦思瑶

  琼海人过年有很多风俗。年前家家户户就忙着打扫室里室外卫生,连箩筐家具也洗刷一遍,把内内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把几件破旧的东西拿到村口放火烧掉,称为“送穷”,意思是把那些晦气全部送掉,以换来新一年的好运气。

  把“穷”送掉,就要“备年”——上市赶集采办年货了,给全家老少都买套新衣服、鞋袜,添置家具农具,油盐酱醋、春联年画、纸钱香烛等等。家住东平农场的欧先生说,他们家过年都会磨米做年糕,就是“甜粑”,寄意明年能种得一块大田,日子过得甜甜蜜蜜。除夕之前,贴好门联年画,门楣上还贴有一种叫“利是钱”的纸符。

  除夕这天,宰好鸡鸭鹅,备好各种菜肴,祭拜祖先之后,入夜,全家老小围坐一堂,父母给儿孙送“压岁钱”,儿女给父母送“孝敬钱”,这就是“围炉”。欧先生说:“小的时候是饮茶叙话,父母给儿孙说些关于来年生产生活、做人处事的话,儿女给父母祝福拜年。现在是围着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一直得到午夜时分,家长把香炉里的旧炉灰换掉,换上新的用一种草烧出来的灰、沙土、米粒等等。然后摆三茶五酒,饼干糖果,斋菜斋饭,祭拜祖先。

  这祭品有很多讲究。“三茶五酒”是三杯茶或五杯酒。斋菜一般是水芹、茄子、碗豆、京粉丝等。“围炉”之后,大家入睡,躺进暖暖的被窝里“孵年”,意为期望明年是个温饱之年。

  家住潭门镇草塘村的孙广茂说,在福田、上埇、潭门等琼海的南部地区,还流行一种“做新娘酒”的习惯。年内有女儿出嫁新婚,初一回娘家来拜年,得把叔伯兄弟各户拜遍。每户都摆上酒席,等着女儿女婿上门拜年,哪怕只是动一动筷子,吃口菜也行。户主还得给女儿女婿送红包。女儿女婿只送上爆竹,一般是个“炮车”,一进门就放,告诉大家,女儿回门拜年来了。当然,凡拜年的人都要带去鞭炮礼品。因此,村子里,大年这几天都炮声不断,笑声不断。

  年俗一瞥

  琼海初三习惯举行“炒谷口”,午餐的饭菜全是炒熟的。“炒谷口”,取意为盼望今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丰衣足食;

  甜粑、煎粑必不可少,这些都会用来祭祀先祖,也是最好的新年礼品;

  年糕也是春节走亲访友必不可少的送礼佳品。

  万宁

  阉鸡槟榔山兰酒

  马鲛鱼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佳飞 实习生 韦思瑶

  过年过节有鸡吃,是所有海南人根深蒂固的情结。鸡与“吉”同音,吃鸡,代表一种祝愿。

  在万宁,向来有“没鸡不成年”之说,万宁人最喜欢吃“阉鸡”,也是万宁年味中的代表与象征。在农村,普通人家过年,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要接连杀六七只鸡,因为在农村里,年过得好不好往往是以鸡杀多少来评定的。

  作为“年年有余”的预兆与吉祥物,马鲛鱼在万宁不仅是年夜饭的首道菜,也是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的吉祥礼品。马鲛鱼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名贵的鱼类品种之一,其肉质结实,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在海南,马鲛鱼俗称黑鱼,在民众生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山上鹧鸪獐,海里马鲛鱼”的赞誉。

  从古到今,万宁美食文化都较为独特,除了越来越被人们熟悉的后安粉,若是问到当地人最具代表性的年味小吃,就非猪肠粑莫属了。猪肠粑外皮有极富层次感的酥脆与香糯,外皮的余热融化老椰肉、红糖、花生馅的香甜浓郁,令人唇齿留香,再搭配一杯淡淡清茶,略去一些油腻,这便是当地人一份超赞的下午茶组合。

  万宁人大年初二要开始“喊官喊娘”,就是新婚外嫁女和女婿回家探亲,那天家里除了会准备丰盛的饭菜之外,还会准备以猪肠粑为主的茶点,此外,还有京果、“菜薯花”、牛奶椰汁糕等小吃。

  古往今来,万宁人把槟榔作为上等礼品,认为“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

  海南人种槟榔,吃槟榔的风俗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万宁种槟榔始于宋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万宁人吃槟榔的风俗历史悠久,今天仍然很有情趣。比如客人登门,主人会棒出槟榔果招待,即使不会嚼槟榔,也得吃上一口表示回敬。平时访亲探友也要买上槟榔果当作“甜路”(伴手礼)。特别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备有槟榔果,以敬拜年长的贵客亲朋。

  年俗一瞥

  万宁过年还喝山兰酒。除夕,一家人围坐一起,倒上山兰酒,年夜饭就热热闹闹地开始了。

  除夕守岁时,会吃点心,比如椰香薄饼、椰子酥等,还要吃糖果和桔子。

  饭后,万宁人还喜欢泡上一壶鹧鸪茶或是兴隆咖啡,边看春晚边品茶、喝咖啡。

  鸡、鸭、鹅和饭团是海南人常用的祭祖食物

  鸡、鸭、鹅和饭团是海南人常用的祭祖食物。蒙钟德 摄

  

  文昌

  除尘送灯制糖贡

  

  糖贡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佳飞 实习生 韦思瑶

  一过腊月十五,文昌人就开始为春节忙活了,和海南其他地方一样:阉公鸡、填肥鸭、做年糕、置年货、贴对联……诸多元素的年货组合在一起,烘托出文昌吉庆祥瑞的过年气氛。

  和其他市县一样,从年前的腊月中旬起,文昌城镇的街上便普遍进入春节的节日欢庆状态。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点缀渲染节日气氛的行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年画棚子售年画;对联摊写卖对联、横批、门心、抱柱、斗方;卖元宝的、卖烟花的、卖爆竹的、卖纸钱的、卖灯笼的、卖香烛的、卖京果的、卖糖贡的,一应俱全。

  家住文城镇的林先岱告诉记者,“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扫出门。每年这个时候家里的男女老少都齐动手,拿着新买的扫把将屋顶墙壁都要打扫一遍,并用水冲洗干净,力争一尘不染,这就叫做“扫尘”。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在文昌过年,各家各户少不了一样东西——糖贡。家住新加坡的侨胞张过德说:“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的亲人都会亲手制作糖贡,之前我回文昌过年,走的时候亲戚还会送我糖贡当作礼品带回新加坡,家乡的味道真的很不错,充满了年的味道,让人难以忘怀。”

  对于众多文昌人来说,春节总是与华侨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早年漂洋过海去番讨生活的华侨们,无论多么辛苦,都会在生活安定下来之后回家过年。也许是由于漂泊在国外,华侨们对家乡的习俗尤为重视。例如,文昌人的“送灯”习俗:每年,村庄里有男丁的人家都会轮流做“灯头”,在正月初五这天,家里的男丁就提上用纸糊的灯笼,将灯笼送入土地公庙,悬挂直至正月十五。“只要轮到哪家华侨家里做‘灯头’了,就一定会回来过年的,并且一定会做得热热闹闹。”林先岱说。

  年俗一瞥

  文昌人过春节喜欢用紫菜煮鸡汤,意指“紫气东来”“财源广进”。

  在鸡笼上、猪圈处、厨房内张贴“利是”,张灯结彩。

  把桔子挂在门口,表示新的一年“大吉大利”。

  在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放一串鞭炮,谓之“送穷”。

  疍家人身着传统服饰演唱咸水歌。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三亚

  崖州民歌贺新春

  三亚市民在市场选购大红鱼。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林诗婷

  新春佳节将至,三亚市崖州民歌协会会长张远来又到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候。每逢春节,迎新听戏、搭台助兴、引众吆喝,卸下一年来辛勤工作的包袱,携亲带友看崖州民歌表演,素来是三亚崖州地区等琼南一带民众的传统习俗。

  张远来介绍,时代变迁,但三亚崖州“有歌即为舞台”的传统依然延续,在树下、村口、家院内,常有亲友乡邻独吟或是对唱一曲崖州民歌。每逢春节,不少村民还会自发组织在村内空地搭建舞台,邀能歌善舞的艺人助兴表演,村民相聚演唱崖州民歌,锣鼓奏响、音起悠扬,借歌声共抒情怀、表达喜悦,台上台下其乐融融,这也是众亲友所盼的年度盛事。除了欢愉乐曲,还有不少人在阖家团圆的日子,吟唱思乡情怀的崖州民歌,“摇侬咧,摇侬勿哭勿作样,摇侬勿哭静静卧,勿作浪唠给母娘……”等崖州民歌广为流传。

  “迎春听民歌一直是崖州地区的风俗传统,歌王、歌后还会成为各村‘争抢’对象,需提前数月预约,只为能在佳节中听到一曲饶有韵味的崖州民歌。”张远来说。

  三亚疍家人也通过唱歌方式迎接新春。

  疍家人的咸水歌没有固定的歌谱,基本上就一个调,通过老一辈口口传唱,多数以情歌为主,表达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向往幸福生活的真挚情感。新春到来,三亚疍家人摆席设宴,烹饪鱼、虾、蟹等新鲜海味大餐邀请乡亲好友,欢愉之时,还会与亲友们唱起咸水歌,歌声悠扬嘹亮,节奏欢快活泼,共同为新的一年祈福、祝愿。

  年俗一瞥

  喝守户酒:三亚还有中廖村等不少黎族村落,村民在新春佳节会相邀唱山歌、跳舞,还有扎花灯、挑水、赶猪等趣味比赛。家家户户很早就要酿造山兰酒。大年初一早上,要喝守户酒,还要给猪栏、鸡笼等地方送年糕。

  逛花市:金桔、兰花、富贵竹……赏花、买花成为不少三亚市民的过节活动。金桔,意味着吉祥如意,寓意新年大吉大利;富贵竹节节高升,象征着来年生活风调雨顺,工作再上一层楼。

  陵水

  娘家酸粉最年味

  

  酸粉。

  文\海南日报记者 林晓君

  每个地方过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谈起过年,陵水本地人王时功最期待的,便是大年初一妈妈亲手做的斋菜, “虽然海南很多地方都有吃斋菜的习惯,但陵水吃斋菜有着不一样的地方。”

  有何不一样?王时功说,首先,吃斋菜当地人又称为“搬年货”。在陵水,每年春节吃斋菜算得上是全民行动,家家户户吃,而且一定是年初一吃。其次,包括大薯、腐竹、粉丝、茄子等制作斋菜的食材都是固定的,不同的食材有着不同寓意,例如粉丝代表长寿、茄子代表进步。吃了斋菜,新的一年将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酸粉也是陵水不可或缺的一道年味,当地有着大年初二回娘家吃酸粉的习俗。陵水人刘秋生说,年初二娘家会早早准备好可口的酸粉,等着出嫁的女儿回来。一碗酸辣甜香的酸粉,亦是家人对子女的眷恋。

  年还没到,在陵水中山路、财源路、新建路等老街,早已充满浓浓的年味,那里是当地人逢年必去之地。老街的店铺里,各类烟花炮竹和干果、糖果等琳琅满目,挂在店铺两旁的灯笼、对联让人眼花缭乱。“虽然现在政府在文化广场划区域卖年货,但每年春节前到老街逛逛早已成为习惯。”王时功说。

  每年正月十三,当地人还会去水口庙求神祈福。而在此之前的除夕夜,会有一些人结伴到水口庙搭帐篷过夜,来日抢烧头香,寓意着新年有福气。

  陵水的元宵节十分隆重,让年味渐淡的县城再次热闹起来。县城里会举办猜灯谜、琼剧大展演等活动,各乡镇的人们也会赶来参加。

  年俗一瞥

  吃米纸:陵水本地的一种特色小吃,用糯米蒸制,经过晒干,油炸而成,油炸后的“米纸”特别香脆可口,清甜得让人吃不腻。以前,在临近春节时,很多家庭都会着手准备“米纸”,为迎接春节的到来,而现在,更多的是到市场上去购买。

  煮甜粑:即红糖年糕。每逢年末,家家户户都会开始煮“甜粑”,来迎接新一年的开始。“甜粑”是用磨好的糯米粉、红糖、生姜、花生油一起制作而成的。煮好后要趁热放进筐里定型,然后可以在上面放上几颗红枣装饰。

  乐东

  文体联欢新习俗

  

  乐东沿海乡镇春节期间举办的排球赛。

  文\海南日报记者 袁宇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走进乐东黎族自治县,处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与全国各地一样,乐东遍地杀猪宰羊,积极筹备着年节美食。然而稍有不同的是,在乐东佛罗、黄流、莺歌海等乡镇,一张张春节文体联欢会排期表,给居民带来一丝不同的期待。

  一张来自乐东的春节活动日程表显示:乐东黄流镇东孔村将在大年初一到初四举办“足球春晚”,多支村民足球队将在当地群众间上演一场属于自己的超级联赛;初一到初二,乐东佛罗镇新坡村将举办春节排球邀请赛,不仅有精彩的排球赛事,赛事第一名还能获得3万元丰富奖金;初一到初六,乐东莺歌海镇将轮番上演。

  “我们佛罗镇是海南‘书法之乡’,今年春节我们要办一个书法展。”乐东文联主席孙体雄说,自己是佛罗镇人,小时候最期待的节日就是春节,“因为不仅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吃到很多平时吃不到的菜,还有很多春节联欢活动,如排球比赛、篮球比赛还有卡拉OK大赛等。”

  在孙体雄的记忆中,每逢春节,排球比赛都是文体联欢会上的必备节目。“大家以村为单位组建排球队,人数少的村就合起来报名,每个村都有参加。”孙体雄说,到了开赛的日子,大家换上新衣裳,携家带口来到比赛场地,为自己认识的队员鼓劲加油,“节日氛围满满,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比赛,别提多欢乐。”

  孙体雄说,现在搞文体联欢会已经是乐东沿海乡镇的一个春节新习俗。为了让村民更积极参与节庆期间的文体活动,大部分文体活动都会在大年初二、初三等时间举办,以错开村民拜年的时间。

  年俗一瞥

  乐东地区一般初一不杀生,春节期间食用的鸡鸭鱼等都是提前备好的。

  农历腊月二十日是乐东人常说的“春乱”,从这天开始,乐东人清理垃圾污垢、扫除蛛丝灰尘、抹擦桌椅床榻、清洗被褥衣物等等,以便祛除一年的污秽、晦气、贫穷和灾祸,寓意以全新的面貌迎来新的一年。

  琼中

  美食古韵三色饭

  三色饭。海南日报记者 王凯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郭畅 通讯员 毛景慧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河溪众多,水质优良,水清鱼肥。每当春节临近,当地人便会就地取材,在村子边的河里抓鱼,石鲮鱼、鲢鱼、鳙鱼、歪嘴鱼、福寿鱼等等,只要个头够大,都能制成鲜美的鱼干,等待过年期间被搬上餐桌,成为当地特色的菜肴。

  “小时候,天气晴朗时,母亲就会让我们兄弟几个去村口的小河里抓鱼,那里是万泉河的上游,水质好,鱼儿多,一天下来能抓不少鱼呢!”琼中上安乡南万村村民黄鹏说,最让他念念不忘的是母亲做的香煎鱼干,那就是“年的味道”。

  过年,哪能少了美食作伴。

  “每年春节、元宵节、三月三等重要节庆日,我们苗族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三色饭,祈祷新年里全家安康,团团圆圆。”琼中中平镇中平村新民村民小组村民邓运合说,三色饭的颜色,源于野生三角枫叶、黄姜及红参草,将它们洗净后,分别放进木臼里捣碎取汁,再放入山兰米中蒸煮,就制成了色泽诱人的三色饭。

  苗家三色饭,黄、黑、红三色相映成趣,有药味甘香,饭团甜滑,形态美观,营养价值丰富。

  而在“中国最美乡村”之一的琼中红毛镇什寒村,春节期间,苗族同胞们则会三五结对“打糍粑”迎接新年。村民李政富介绍,糍粑是用木臼舂糯米做成的,然后再用椰子叶或者是芭蕉叶包起来,蒸熟后食用。因为村民们热情好客,远道而来的游客也可以像家人一样走进苗族同胞家里,品尝最地道的糍粑。

  年俗一瞥

  在春节前进行大扫除是家家户户必做的一件事。在琼中,当地人喜欢用生姜煮水,然后清洗家里的被子、衣物等棉布制品。

  “以前没有洗衣液、洗衣粉,村里人就用最自然、最原始的方法清洁衣物。现在,虽然什么都不缺了,但一家人还是会用最土的方法清洗衣物,过程麻烦却充满回忆。”土生土长的琼中人王清山回忆道。

  屯昌

  风调雨顺吃新米

  文\海南日报记者 邓钰

  春节到了,在屯昌,忙碌了一整年的人们歇下来,杀鸡,贴对联,孩子们放起鞭炮,多少年传承下来的习俗一点都不改。

  年三十,人们一早起床设酒杀鸡迎年。在农村,村民们争相提着煮好的大肥鸡排队去宗祠祭祖宗,村里一派喜气洋洋的气象。待祭祀仪式完毕后,便放鞭炮,将祭台上凉透的肥鸡和饭菜拿下来全家围着火炉吃年饭。屯昌人认为,吃了这只鸡寓意来年会风调雨顺。

  此外,屯昌部分农村除夕仍然有“吃新节”的风俗,当天年夜饭的米必须是用刚从田中收割来的新谷米煮的。吃罢年夜饭,一家人还要共同守岁,过了十二点会点燃鞭炮、烟花,庆祝新年到来,祈求来年吉祥平安美好。

  屯昌与定安地域相邻,文化相近,在民俗上共性颇多。例如,在大年初一,两地都讲究要忌口。屯昌人相信,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要有好的兆头,必须要避免“祸从口出”。过年前,父母都会提前提醒小孩,不可说诸如灾祸之类不吉祥的话,一家人更不可发生争吵,否则会从年头吵到年尾,同时厨房也不可动刀,一般吃除夕的剩饭和斋菜。

  年俗一瞥

  贴利是,利是一种红纸制成的、满是小圆洞的纸。屯昌人在门框上都贴着四张随风飘扬的利是,甚至在水缸、炉、灶和犁、耙等农具上,都贴上利是,祈求劳动丰收。

  白沙

  山兰稻香伴手礼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笑非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对于黎族群众来说,过年是头等大事,不在异地他乡过年也是心照不宣的默契。过年前,大家会在自家酿造山兰酒、糯米酒,并在年三十这天大扫除、换新符、贴对联,宰鸡杀猪祭祀家祖、吃年饭,鸣粉枪、放鞭炮,表示祥和。

  在岛内种植山兰稻最多的青松乡,过年时都会拿出收获的山兰新稻,酿米酒、做年糕,走家串户带上山兰伴手礼,共庆新春。

  而在邦溪镇地区的侾黎村庄里,除夕的下午,村中都会选出一位老翁扮成乞丐状,穿破烂衣服、戴破烂竹笠、挑着对破烂箩筐走家串户,口中不停地叫喊:“要米来、要钱来,我要回去过年”。村民听到喊声,都送给他一把米、几枚铜钱或一些破铁锅,寓意着送走贫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风俗已逐渐消失。

  地处山区的南开乡地区润方言的黎族群众,年初一全村都会聚在一起敲锣打鼓,欢跳平安舞祝吉祥、祈平安。光雅、狮球、阜龙等靠近儋州的地区则一直保留着贴春联的习惯。

  年俗一瞥

  大年初一,黎族群众户户闭门守家不外出。早起的一家之主会给牛栏、猪舍、鸡笼送年糕,在果树和谷仓上挂粽叶,往河里或井边挑水时,要扔1个铜钱或1块年糕于河中、井旁,以示祈祷新的一年取得更好的运气。

  正月十五,各家各户杀鸡煮糯米饭。邦溪、芭蕉、芙蓉田等村还有包粽子和感谢恩人的习惯,这天给恩人送去1只鸡和1瓶酒表示恭贺新春。

  五指山

  别样年俗牛灌酒

  文\海南日报记者 林晓君

  五指山的年俗,绕不开当地独具特色的黎族风俗及丰富的原生态美食。

  在五指山市文化馆副馆长黄进征印象中,过年最有趣的事,便是“牛灌酒”。这是具有黎族特色的年俗,大年初一上午,主人“请”家里的牛“喝酒”。通过木勺舀取糯米酒灌入牛口,待牛有了醉意,将其放归山林,自由活动,直到来年开春才去将牛寻回。

  “这么做是为了感谢牛在一年中的辛勤付出。”黄进征打趣地说,每头牛大概能喝两斤酒呢!

  此外,大年三十中午包粽子,也是当地黎族同胞过年的习俗之一。全家人一起将采摘来的粽叶清洗、晾干,准备草寇叶用作捆绑的绳子,精心腌制五脚猪肉、鱼肉等作粽馅。当天,长辈教晚辈包粽子,晚辈为长辈打下手,寓意着全家人团团圆圆。

  “春节饮食也是非常有当地特色的。”黄进征说,在五指山,有这么一些春节必吃菜,其中包括被当地人称为“不回家的牛”的五指山野黄牛、“会冲浪的鱼”的石鳞鱼、“会上树的鸡”的蚂蚁鸡及野菜鹿舌菜、雷公根等美食。而腌制而成的鱼茶和肉茶,也深受当地人喜爱。

  据了解,在我省多地都有着大年初一不动刀吃斋菜的习俗,五指山也是如此。不过,当地人在制作斋菜煲时,最大的亮点在于善用野菜。此外,在拜年时,五指山人还有着互敬槟榔、香烟、喝山兰甜酒和酒席上对唱山歌等习俗。

  年俗一瞥

  新水洗脸: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首先将自家缸内的水倒掉,再从井里挑来水倒满水缸,最后用这些水烧热供全家洗脸,以“新水洗脸”祈求新年办事顺利。

  保亭

  黎苗鱼茶待客来

  

  鱼茶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说起年味,我最忘不了的就是那股猪肉香。”今年74岁高龄的梁志超是地地道道的保亭人,在保亭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改革开放前,我们日子过得很艰苦,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畅快地吃上猪肉。”梁志超介绍,大年三十是保亭人约定俗成的杀猪日,家家户户会在这天把自家辛苦养了一年的猪宰杀掉,烹饪成各种菜肴。“现在虽然每天都可以吃到猪肉,但是在保亭的很多农村,仍然保持着大年三十杀猪的习俗。”

  在保亭,鱼酸(也称“鱼茶”)是黎族人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也是他们年夜饭的必备食物。鱼酸的制作并不难,但也很讲究。将新鲜捕捞的鱼清理干净并晒干后,加入煮熟的米饭和盐巴,将它们搅拌均匀后装进密封的坛子中,等待10天至15天就可以食用。

  粽子和年糕也是保亭人过春节的必备食物。“过去,粽子是个稀罕物,通常过年才有得吃。如今粽子大家虽然经常吃,但是过年的时候也一定要包,走亲串友的时候是必备的伴手礼。”梁志超介绍。

  保亭人过年还保留着一些当地特色的习俗。据梁志超介绍,在保亭相传有一种叫“杂赞”的食人“怪兽”在过年的时候会出来伤人。“因此,在保亭,家家户户都会在大年三十在家门口挂上四菱草,祈求平安。”

  大年初一,在保亭还有着不串门、不动刀、不吵架、晚辈要给长辈送槟榔等习俗。“新婚的夫妇通常挑选初二、初四这种‘双日’拜访岳父岳母和亲戚,讨得是‘好事成双’的寓意。”梁志超说。

  年俗一瞥

  “封米缸”:黎族人一般以“封米缸”作为过春节的序曲。农历十二月中旬,黎族村落里家家户户的女主人选择数目为单数的吉日晚上,夜半鸡鸣三遍之后,将大米倒满自家专用的米缸中,然后用一片红纸封住缸口并系紧。直至正月十五,才能用缸内的大米煮饭,供全家人食用。

  儋州

  加丹纸上拟春联

  中和镇居民李郁成正在制作加丹纸。 海南日报记者 易宗平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易宗平

  一副副色泽鲜艳的春联,或悬挂在架子上,或平铺在地面上。春节前的儋州市中和镇,随处可见的春联,使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春联一般都要书写在红纸上,在中和镇,有一种独特的红纸,名叫加丹纸,深受书写者和群众欢迎。用加丹纸写春联,是儋州人民春节的一大传统。

  在中和镇的街道上,62岁的薛明才摆了一个春联地摊,他是儋州市的一位退休教师。“我写了20多年春联,大都写在加丹纸上。用这种纸写的春联,虽经风吹雨打也不易褪色,所以能较为长久地保持年味。”薛明才指着一副副春联笑着说道。

  那么,什么是加丹纸?加丹纸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家住中和镇中和社区的李郁成,今年56岁,多年来坚持纯手工制作加丹纸。他说,加丹纸的“丹”,名叫红丹。李郁成介绍,加丹纸的制作流程为:一是把红丹打磨成粉,剔出杂质;二是将红丹粉放在大锅里煮,并加入其他原料进行配方;三是将煮稠的红丹浆涂抹在较厚的白纸上;四是让涂抹了红丹浆的纸自然风干后,就可以用来书写春联了。

  谈起加丹纸的历史,李郁成说,古时候儋州不少渔民造船时,在船身上涂抹红丹浆,木船可防腐朽,铁船可防生锈。也许是前人受此启示,偶尔将红丹浆涂抹在纸上写春联,也起到了“保鲜”作用。他的祖辈、父辈就会制作加丹纸,他也慢慢学会了加丹纸的制作技艺。

  “加丹纸在中和镇代代传承,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和镇文化站站长谢琼鸿说。如今,儋州已荣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等称号。每一项称号背后,都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文化表现,加丹纸就是表现之一。

  年俗一瞥

  除夕,儋州人有大扫除、贴春联、做年糕的习俗。墟镇有舞龙的传统,气氛十分热烈。

  新春时节,在阵阵弦歌声中,“梁祝化蝶”“仙女散花”等艺术形象,如敦煌“飞天”般尽展凌空之美。这是儋州市每年都会推出的飘色作品。飘色是一种融戏剧、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艺术。飘是指戏台脱离地面,在旋转中使人物飘逸;色即饰,经过精心化妆和巧妙伪装使演员演得逼真。

  临高

  木偶大戏闹新春

  

  临高群众观看木偶剧庆春节。 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在临高,过春节人们把吃年夜饭称为“围炉”。“围炉”后,小孩子要穿上新衣服新袜子睡觉,这称为“睡福”,睡的时间越长,意味着来年越幸福。

  第二天到了上香时间,全家人醒来,儿女给父母、晚辈给长辈拜年,后者则给前者发红包。上香结束后,全家人吃饭,但吃的也有讲究。只能吃芹菜、青菜、大蒜、扁豆、豆腐之类的素菜,不能吃荤菜,做菜时也只能用花生油炒。

  对于海南人过节不能少的鸡,临高人要等到大年初一中午12点后才能吃。和许多地方不一样,即便是吃完了饭,临高人也只待在家里,享受阖家团圆的时刻,初一一天都不去串门和拜年。

  从初二到十五,只要听到鞭炮响,就知道是谁家又有人来拜年了。在拜年的酒桌上,经济宽裕的人家有一道菜必不可少,那就是墨鱼。临高话叫墨鱼为“hong”,发音接近“通”,因而吃墨鱼还意味着:新年吃了“通”,一年到头做什么事都通,都顺利。

  春节期间,传统的木偶戏是临高群众最爱的助兴节目之一。大年初二,临高县剧团都会在文澜文化公园或是文庙演出人偶戏。“作为临高传统的剧目,人和木偶同台演出十分有趣,从小孩到老人,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都是戏迷。”临高县剧团团长王范说,这样的演出活动不仅传承了临高的传统,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许多民间剧团也都在过年期间进村表演,为当地群众带去文化大餐。

  年俗一瞥

  临高烤乳猪是临高的一道名菜,过年也必不可少。

  返乡大学生办晚会:从2010年起,临高县波莲镇古柳村,每年春节都会举办一场春节联欢晚会。晚会除了村民自发组织的舞狮、八音舞表演等传统节目外,还有返乡大学生们编排的演唱、小品演出、朗诵、乐器演奏等节目。

  昌江

  吉祥祝福哥隆歌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笑非

  对于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大风村来说,每年新春佳节唱歌听曲,是村里的头等大事。

  “哥隆歌”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聚居在昌化江两岸的“哥隆人”所特有,全村人都会在春节之际组织民歌会,由村民们自己准备精彩节目庆祝新年。

  “哥隆歌”虽有成型的调子,但歌词常常是自由发挥,在往年的新春歌会上,除了演唱经典的唱词外,也会将新春的吉祥祝福直接唱进民歌里。

  除了独唱合唱外,经典的男女对唱也是一大亮点。随着村子的发展,男女对唱的题材既有歌颂新生活,也有用唱词为听众送去佳节的美好祝愿。

  现在,大风村里年纪最大的歌师已经90岁高龄了,虽然平时行动不大方便,但只要有隆重的民歌会,她也会跟着大家一起,到台上唱唱歌、贺新春。

  在昌江沿海地区的农村里,除了蒸年糕以期新的一年步步高外,家家户户还要在院子大门、屋子门口都贴上春联,祈求在新的一年里纳福安康。有的人家还会在院子门口贴一小幅“开门大吉”“百无禁忌”。而在家里的树、水缸、猪圈等处贴巴掌大小“利是”符的习俗,却随着大家都住上水泥房而慢慢变得少见。

  年俗一瞥

  在昌江汉族地区的除夕早上,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的食物,在晚饭之前,各家各户会在神龛或神台前摆上桌子,备好水果、年糕等供品,家中所有成员排列在堂屋的神台前,由家里的长者主持,祭拜列祖列宗,祈祷祖先保佑合家安康。祭祖完毕,全家吃完团圆饭的晚上还要点灯守岁,厅堂的灯彻夜通明,直到次日初一才可以关灯。

  东方

  醇香浓郁地瓜酒

  文\海南日报记者 曾毓慧 通讯员 符才丽

  在位于海南省西部的东方市,每逢春节酿造三五坛口味醇香的地瓜酒,几乎是当地人过年必备的年货之一,也是当地一个传承已久的习俗。

  据东方黎族文化研究会会长符文丰介绍,年前一个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准备食材酿酒,当地村民认为,无论是外来宾客,还是同族亲戚,无论是待客,还是送礼,只有端出足够醇香的地瓜酒或米酒,才能更体现出待客的诚意,这样的年味才会如酒香般浓醇回味。

  但如何酿造一坛醇香的地瓜酒,这可是有一定的技术讲究的。据东方市新龙镇熟谙酿酒工艺的老师傅介绍,地瓜酒顾名思义原料就是红薯(俗称“地瓜”),第一道工序就是先把地瓜去头去尾,细心刮掉身上的“牙眼”,用水洗干净后切成块片状,然后加水蒸熟煮透。第二道工序,将蒸煮好的地瓜捣成浆,连着水直接放到发酵桶内,待水温降至30-35摄氏度后,再配置一定比例的酒曲进行搅拌,然后封闭发酵桶桶口。此后两天,只需每隔大约24小时改用厌氧发酵并进行搅拌。

  据介绍,地瓜酒整个发酵过程一般需要15至20天,如遇到冬季低温需要的时间就稍长一些。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发酵好的原料倒进大铁锅里加热,把冷却的蒸汽接出来就变成地道的地瓜酒了。此时,只见地瓜酒色泽橙黄通透,细品一口饮下,顿感口感醇香,剩下的地瓜渣也不用浪费,那可是农村用于喂猪、羊、鸡、鸭的好食料。

  此外,在东方市还有一“补年”的特有习俗,如,过年祭拜祖先时忽然发生灯火或香烛熄灭、爆竹不响、春联被小孩撕破、吃饭碗碟摔落等“小意外”,当地人难免会心生“疙瘩”,有些人则会选在元宵节那天张罗一下“补年”,如,重新张贴对联,烧香点烛拜公,再祈福来年利是等。

  年俗一瞥

  除夕夜,杀猪或杀鸡用来祭拜祖先,有些地方忌用羊、鸭、牛祭拜祖先,祭祖仪式结束后,一家人开始吃团圆年夜饭。

  为避免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同一天扎堆回娘家,有些村庄会分区域约定俗成回娘家时间,如初二、初三等,但现在独生子女较多,这个习俗也已淡化。

责任编辑:张红霞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