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4 月 17 日  星期三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动态
字号:

智库丨夏杰长、张颖熙:夯实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要义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夏杰长 张颖熙 时间:2018-02-13 16:06:09

(资料图片)

  现代产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产业强则经济强,只有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协调,现代化经济体系才有坚实的基础。

  夏杰长 张颖熙

  201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了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这是顺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寻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途径和战略部署,也是适应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的客观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的具体运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诸多方面一起努力。国内外经济实践经验表明:现代产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产业强则经济强,只有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协调,现代化经济体系才有坚实的基础。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三大产业如果存在明显短板,就不可能建成现代产业体系,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经济体系。

  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向融合做大做强“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

  过去30多年,我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迅速渗透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组装和制造环节,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工厂”,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但规模大、附加值低、品牌缺失的基本格局没有实质性改变,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而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价值链上游(如研发、设计)和下游(如市场营销、品牌)的高端环节。这种格局如果继续下去,我们可能在全球价值链上被“低端锁定”。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推动,要通过知识密集型服务要素对制造业的嵌入,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含量,实现“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协同制造”,攀升价值链的中高端。在工业化发展较高阶段,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界限日益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就需要彼此支撑、互助共赢,推进“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互促共进和双赢发展。因此,选择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向融合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双赢”战略,既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制造业强国找到了新动能、新路径,也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扩展了新空间、新出路。这种双向融合的模式,主要是通过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两种方式来实现。

  1.制造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的核心要义就是制造企业为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价值增值以及获取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的一种动态过程,这个转变的实质就是提供更加完整的“包(bun? dl es)”,包括物品、服务、支持系统、综合方案等。推进制造服务化,当前要着力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一是鼓励制造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按照做强做专制造业的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环节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主要包括:分离发展科技研发服务,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将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重大产业技术平台等,组建成专业化的具有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环保功能的服务型企业,形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社会化有偿服务的体系,打造一批竞争能力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科技研发企业,促进科技研发服务业加快发展;分离发展现代物流服务,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现有的仓储能力和库房、运输车辆以及原材料等资产,投资组建独立的物流配送公司,对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实行统一配送;分离发展贸易营销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生产制造企业成立独立核算的贸易和营销企业,利用生产企业的品牌优势,开展第三方贸易;分离发展融资租赁服务,依托知名制造企业的品牌优势、渠道优势、资金优势,借助客户资源和营销网络,联合金融服务机构,共同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融资租赁等服务;分离发展设计策划服务,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将设计、咨询、策划、广告、工业创意等环节分离,打造一批高附加值、高层次的设计策划企业。重点对象是设计策划等功能完备、具有较强对外服务能力的大企业集团。

  二是推动制造业延伸产业链,在最终产品中增加更多的服务元素,实现产业链服务化。不断强化研发设计、工程设计、运营管理、客户服务、维护维修、检验检测、售后服务、金融租赁等高端服务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过程中,要善于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以装备制造业为例,除为客户提供自产主体设备外,还提供设备成套(包括系统设计、系统设备提供、系统安装调试)和工程承包(包括基础、厂房、外围设施建设)等,同时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维修改造服务,由设备的制造厂商提供设备的维修、检修、升级、改造,并向客户提供专业化远程设备状态管理服务,对客户装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状态管理。

  2.服务型制造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服务型制造能力成为决定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以及利润的主要来源,许多传统制造企业将业务重心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移,全球制造业发展正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即以生产过程为主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趋势。《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将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一项任务。服务型制造具有绿色、柔性、协同、智能等特点,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选择,是服务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意。通过发展服务型制造,有助于实现中国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从高能耗向低能耗、从低效率向高效率、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也可以更好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更有效地实现供需对接和市场出清。

  以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不能仅在“种植业”上下功夫,还要特别关注农业产前、产后问题。农业的产前、产后问题基本上属于服务业范畴。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这些年农业发展实践表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培育为农服务主体,整合为农服务资源,创新为农服务机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这些成就,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等意见,这些意见对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和为农服务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在整合、集成以往工作基础上,从服务主体、服务资源、服务机制等方面,统筹谋划推进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服务的规模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对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1.培育为农服务主体

  一是改革政府农业服务机构体制,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完善其公益性服务职能。改革政府服务机构体制、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关键是要加强县乡两级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健全县乡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疫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当前重点要推广现代农技咨询平台、农业科技入户包村联户制、农技推广责任制和村级综合服务站等比较成熟的服务模式。通过对公共服务机构的改革和服务机制的创新,使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与其履行的依托职能相匹配,通过承担公益性的农业产业化服务项目,满足农民的服务需求,促进农业效率的提高。

  二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服务中的基础地位。各级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采取恰当、有效的扶持政策,如在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可设立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项资金;对于实力较弱的合作组织,应在收税上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设立农村信贷担保基金,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协会组织创办为“三农”服务的担保公司;引导种养大户建立信用联合体,完善信用加互保的信贷模式,解决种养大户资金需要。

  三是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地方政府应该把龙头企业产品的定位放在依托地区资源优势、生产高端产品和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上来,重点扶持一到两个能够带动整个地区发展、农民致富的优质企业。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企业与农户责权利相一致的共同体。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统一供应良种、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农产品等服务,共同分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所带来的利益。

  2.整合为农服务资源

  伴随着农业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服务资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这是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但这些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其中相当部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加强农村服务资源整合,提高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服务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是我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是加强政府涉农机构力量整合与部门间协作,提高凝聚资源的能力。建议在地方政府设立农业服务改革领导小组,把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的“一把手工程”。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农业服务体系改革相关工作,落实试点改革的相关方针、政策和重大项目,统一协调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在组织上保证综合改革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作,积极探索和完善部门间协作的机制,整合各类农业服务资源,形成农业服务业发展合力。

  二是积极打造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探索促进资源集聚和共享的有效方式。农村服务业公益性较强,而服务对象的特点是量大、面广,通过构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如人才服务网络平台、科技资讯平台、信息服务平台、装备服务平台等,可以有效地集成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推动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各级政府部门无疑应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向公共服务平台。

  三是努力推动城市资本与服务下乡,促进资源合理流动。长期以来,农民亟须的公共服务、科技、信息、中介、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都集中在城市,与农村联系松散,资源大量闲置。应把城市部门的服务职能向农村延伸,不单要为城市服务,更要为农村服务,推进城乡服务一体化。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带动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跟进,可以较快地弥补农村服务资源短缺的老大难问题,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3.创新为农服务机制

  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各类服务要素、各子系统能否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发挥体系的整体功效,关键是能否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促使各类要素有效组合和合理搭配,促使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因此,应把加强机制创新作为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创新的切入点,通过机制创新,提高各类主体参与和开展各种为农服务的积极性,促进服务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促进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一是创新投入机制。在加大农业服务体系投入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投入机制,尤其是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和机制,提高投入的效益和效率。如通过建立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资金补贴制度,设立专门的技术采用风险资金等形式,增强农村合作组织采用新技术和提供服务的能力;通过探索政府购买产品或服务等方式,引导科研院校、企业等向农户、合作组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二是创新参与机制。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多元化服务主体的参与,必须通过机制创新,为各类服务主体参与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重点是探索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相结合的机制,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建立农业推广教授制度、创建试验示范基地等方式,探索科研—推广服务、教学—推广服务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探索村企共建机制,充分发挥企业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探索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服务形式,与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农户和合作组织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探索农民主动参与的有效机制,鼓励在农民、科研人员、推广服务组织之间建立伙伴关系,相互学习,以提高农民适应新技术的能力。

  (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颖熙,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丽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每日焦点
热度点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