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4 月 18 日  星期四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动态
字号:

【新春走基层】双手奋斗出新生活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陈发明 时间:2018-02-19 15:02:20

  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东端,辖区内海拔在2040米至4874米区间。近年来,部分生活在高深山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农牧民因山区条件艰苦、自然灾害频发,就医、上学、行路、喝水等难题严重制约生产生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扶贫开发与资源利用的矛盾十分突出。

  为此,天祝县近些年通过市区农林场安置、南阳山片安置、县内易地搬迁安置等多种方式,将生活在海拔2800米以上群众搬迁出来。其中,位于松山镇境内的南阳山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工程,成为3万名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点民生工程。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蹲点松山滩上的南阳山片移民点,实地探访移民们的新生活。

  靠山吃山,不如下山奋斗

  “权指挥,山下的养殖成本太高了,一年下来,170多头白牦牛光饲草料钱就得20多万元。”2月8日,腊月廿三下午,德吉新村移民点的白牦牛养殖大户关斌福一见着权国栋就开始叫苦。从山里搬下来一年多,关斌福仍然时常挂念水草丰美的大山。

  权国栋是天祝县南阳山片移民指挥部副指挥,这个指挥部主要负责松山滩南阳山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工程的各种协调工作,经常走家串户的权国栋跟移民们已经成为熟人。

  “你咋不说今年卖出多少牛呢?”老权指着牛圈哈哈一笑,对关斌福说,“往年在山里,怕是没有这么好的销路吧?”关斌福被权国栋问住了,嘿嘿一笑,不说话了。他心里也算过账:山里草场好,养牛成本低,但是一年最多出栏几十头牛,山高路远,卖牛不方便。随着春节的到来,牛肉市场需求越来越旺,关斌福才慢慢看到搬到移民点的好处,“这里离县城近,牛好卖,最近陆续出栏了100多头牛,圈里只剩下40多头了”。

  关斌福的老家在天祝县哈溪镇茶岗村,属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范围,家里已经养了几十年白牦牛。白牦牛是天祝县独有的物种,毛色纯白,因肉质好、营养价值高,受到市场青睐,也是天祝县不少农牧民们发展养殖业的主打产品。近几年,自然保护区内全面禁牧,关斌福一家响应政府号召,把养殖场搬到了德吉新村。

  “从长远发展看,守着不花钱的草场靠山吃山可不行,销路打不开,限制了养殖规模,还破坏生态环境,法律也不允许。”权国栋耐心地给关斌福一家解心结,“这边投入高点,但是规模大了,效益也就上去了。花得虽然多,挣得也多啊!”关斌福一家人频频点头,其实移民们心里都明白,靠山吃山,过不了好日子。在德吉新村一栋二层小楼里,男主人付生财在客厅的墙上挂了一幅绣着“奋斗”字样的十字绣,楼上楼下的过道里,摆满了自己养的各种花草。2014年从祁连山区的朵什镇寺掌村搬到德吉新村后,付生财靠双手奋斗出了新生活。

  “山里待着没希望,15亩山地一年到头就能哄哄肚子,闲了赶上羊到山里放,连个零花钱都挣不出来。”付生财告诉记者,老家的村里几乎家家都养羊,平均下来每家有100多只羊,都是放养,山里的灌木长不到膝盖高,“人搬走了植被恢复得快,去年回去上坟,灌木条子有一人多高”。

  天祝县林业局的数据证明了付生财的判断。“以前村民们的牛羊啃食,在山里造林,树木成活率只有五成左右,这两年人搬走了,造林成活率能达到90%以上。”天祝县林业局副局长张万生深切感受到,山区村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2017年,天祝县在移民迁出区植树造林500亩,今年计划达到8000亩。“在实际工作中,护林防火是我们的重点工作,偷盗树木的现象几乎没有了。”

  告别2800米,享受新村好时光

  松山镇是天祝县19个乡镇中唯一不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乡镇,松山滩也是全县最大的一片地势平坦区域。

  傍晚时分,松山滩一起风,气温骤降。记者带着一身寒气走进祥瑞新村藏族群众刘智才家里,看不见生火炉子,但是房间内暖意融融。老刘告诉记者,家里烧着“土暖气”,用一个家用型小锅炉就能满足所有房间的供暖。

  “我们村离县城和乡上都远,以前办年货,要开着农用三轮车去古浪县的干城乡买东西,来回一趟就得一整天。”自从搬到祥瑞新村的移民点,刘智才再也没有为办年货操过心,现在一个电话,村里的粮油店和肉店就把年货送到了家门口。

  “移民点的学校、卫生室、广场啥都有,自来水也通到了家里,离县城只有20来分钟的车程,去哪里都方便。”刘智才老家在东大滩乡华朗村,出门就是森林,离县城有80多公里,每天只有一趟班车。以前最让刘智才头疼的是吃水,人在山上住,水在山下流,挑一担水要爬半个小时的山路。2014年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后,解决了项目区现有2万人及3万生态移民的生活用水、10万亩设施农牧业生产用水和5.7万亩饲草地灌溉用水。

  去年,在当地政府的补贴下,刘智才在村里的养殖区分到了一座养殖暖棚,买回来40只母羊,过完年就陆续产羔了。朴实的老刘嘿嘿一笑,“明年你再来,我的羊群就能扩大一倍,收入也不用发愁了”。

  晚上8点多,虽然是小年夜,但是在祥瑞新村社区会议室里,10来名忙完家务的妇女已经聚到一起排练舞蹈,准备过年的时候为乡亲们表演。

  “以前在老家安远镇白塔村的时候,我也当过村组干部,那时候工作少。现在虽然压力大,但越干越有劲。”祥瑞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朱国富也是移民,村里的产业、党建、卫生等大事小情件件都得操心,最让他费心思的是移民的融合问题,“大家来自不同的山区村,平时很少来往,只有心往一处想,干劲才能往一处使”。

  朱国富跟两委班子成员一商量,决定过年期间把村里的文化活动搞起来,搭个平台,让村民们多多交流。“除夕夜,村里的汉族和藏族群众一起在广场上跳锅庄舞。”老朱告诉记者,正月初一,村里除了有村民们唱歌跳舞的表演,还安排了篮球赛、拔河、下象棋比赛。“现在有这条件了,才能组织起来。以前在山上,连块平地方都没有,去哪里跳舞?”

  山里的羊倌变身种菇高手

  一身旧棉衣,脚上的黄胶鞋沾满了泥土,如果不开口说话,从菌棒填装车间出来的郑金云会被当做一个当地的务工者。

  “移民们才是我老板,我给大家打工。”一见面,一口南方口音的郑金云就跟记者开了个玩笑。他是天祝县天沪菌业种植合作社的老板,来自福建的他已经在天祝做了10年生意。合作社就在德吉新村,车间里的生产线上,十几名村民在熟练地填装菌棒。

  郑金云告诉记者,他的合作社为移民点的村民们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并回收村民们种出的香菇。“我提供全程服务,大家把菌棒领回去放到各自的暖棚里,只需要采摘交售就行,闲了还可以在我这里干活,每年光工资我就发出去100多万元,你说移民们是不是我老板?”

  2015年,在移民点稳定下来后,付生财由移民指挥部牵线搭桥,一边在郑金云的棚里学种菇技术,一边在自家的暖棚里搞试种。几年下来,曾经的山区“羊倌”付生财已经成为移民新村里种蘑菇的高手。

  “去年7月份在棚里放了3000根菌棒,到天冷的时候已经收了三茬香菇。”这几天棚里温度低,不产香菇,付生财就在郑金云的车间里填装菌棒务工。“等到过完年天热起来,我的棚里还能收两茬香菇,这一季下来能有2万元的收入。”

  在松山滩的移民点,像付生财一样靠着跟合作社签合同种香菇挣钱的村民有400多户。他们的暖棚本来是移民点配套的养殖暖棚,近两年养羊行情不太好,在县上技术人员指导下,大家用政府的补贴资金将养羊棚改造成了种蘑菇的暖棚,平时闲了在合作社务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除了种蘑菇,松山滩的海拔、气候条件成为发展藜麦种植产业的绝佳区域。根据移民搬迁的安置办法,天祝县为松山滩生态移民按照人均1.5亩的标准分配了耕地,但是整理出来没多久的土地还是生地,长不了庄稼,只能种草。去年5月,一家企业在移民点流转了5000亩土地试种藜麦获得成功,也让移民们看到了新的产业希望。

  “藜麦刚长出来的时候,我们听说是个新庄稼,都来看热闹。”祥瑞新村的杨文成老家在东大滩乡的边坡沟村,以前只见过小麦、玉米和豆子,看到藜麦后大失所望,“这不就是我们地里长的杂草灰条吗,咋还成了粮食呢?”

  几个月后,看着藜麦长得有人高,挂满了沉甸甸的穗子,杨文成和乡亲们才相信这不是草。经过测产,这家企业种的5000亩藜麦平均亩产达到了150公斤,总产值600万元。

  记者了解到,今年天祝县将在全县试种3万亩藜麦,其中松山滩移民区2万亩,并按照每亩400元的标准对农户进行补贴。“我家9亩地今年打算全部种上藜麦,反正地里长草也是长,长藜麦还能卖钱,麦秆也能喂羊。”杨文成感慨地说,从山里搬出来后才发现外面挣钱的门路多,“有政府帮衬着,只要自己肯吃苦奋斗,脱贫是迟早的事!”(经济日报记者陈发明)

 
责任编辑:邓丽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每日焦点
热度点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