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代表委员为创新驱动献策: “陆海空”并进

  

  我省代表委员围绕创新驱动建言献策

  “陆海空”并进,打造海南科技创新高地

  海南日报特派记者 李磊 刘操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创新驱动是国策,只有新旧动能真正实现历史性转换,中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党中央已经明确这样的发展目标,我们要推动营造科技创新的生态‘小气候’,增加我们的虹吸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也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近日,参加全国两会的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和住琼全国政协委员,就海南如何开展创新驱动展开讨论,他们表示,海南要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做好科技创新文章,通过聚焦南繁育种、深海科技、航天科技等“陆海空”领域,推动海南具有优势的重点领域创新能力全国领先、走在世界前列。

  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向“陆海空”进军

  “向‘陆海空’进军,是海南科技创新的突破点。” 住琼全国政协委员史贻云在接受采访时,先抛出了这一观点。他说,近年来,我省以国家级科研机构入驻和科研项目落地为契机,在深海、热带高效农业和航天科技等“陆海空”领域不断发力,努力打造领跑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

  “但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影响海南发展重要的要素之一。”史贻云话锋一转,“海南毕竟还是一个科技小省,底子薄、机构弱、人才缺、成果少,海南仍然面临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创新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低,高新技术企业量少等问题,需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史贻云表示,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比如在“陆”方面,作为中国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具备代育种的天然优势,全国很多省市的育种基地都设在海南,南繁已经成为一个品牌。

  就我省如何围绕“陆海空”开展科技创新,史贻云说,海南要抓好文昌航天科技城建设,争取火箭总装总测项目落地;抓好三亚深海科技城建设,培育深海技术国家实验室,探索深层海水开发利用,努力打造全国唯一的国家深海科技城和深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抓好南繁育种科技城建设,培育南繁育种国家实验室,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海南要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做好科技创新文章。”住琼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谢京也表示,海南需要通过聚焦南繁育种、深海科技、航天科技“陆海空”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融入国家战略,组织开展研发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引才、引企、引智、引资,推动科技工作上新台阶。

  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筑巢引凤聚才

  创新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低,高新技术企业量少……这些在我省科技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代表委员们在两会期间就此方面展开了不少讨论。

  全国人大代表,三亚市委副书记、市长阿东在接受采访时,首先说起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聚集”。他认为,我省首先要筑巢引凤,构建更多的科技创新平台,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来到海南。

  阿东以三亚为例指出,这几年,我国唯一以深海研究为主要方向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三亚正式投入运行。该机构是我国首个深海科研基地和深海研发试验的共享开放平台,目前已形成了包括深海科学研究部、深海工程技术部和海洋装备与运行管理中心在内的研发体系、管理支撑体系。该研究所的投入运行,也聚集了一批国内外深海科研人才。

  阿东说,下一步,三亚还将抓好三亚深海科技城建设,努力打造全国唯一的国家深海科技城和深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抓好南繁育种科技城建设,培育南繁育种国家实验室。

  在吸引科技创新人才方面,谢京也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她希望下一步国家深海实验室能够落户海南,将大批高素质的海洋科研人才吸引到海南来,并带来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这个平台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家大型海洋企业,让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促进海南经济的发展。

  “海南在加大优质科技资源引进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优秀科技人才的吸引。”史贻云也表示,海南要培育壮大现有的科技资源,尽快把海南科技创新的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科技部门要从政策的实施、项目的牵引、平台的建设等方面发力,把优秀的科技人才吸引进来。

  补齐科技转化短板,打造经济“发动机”

  在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还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加大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思坦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韩金光说,据他了解,在农业技术方面,省内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利用高端的生物技术来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但现在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种、研发新的技术相对容易,难就难在如何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上。

  如何补齐科技转化这个短板?韩金光说,应该在政府的指导支持下,以企业为主导,创建一些省域范围内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及产学研农产品深加工公共研发平台、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公共生产基地等,让这些平台成为有力的“转换器”,服务带动全省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产品的销售面。

  “此外,这些公共研发平台以及公共生产基地可以吸纳一些愿意把技术开放共享的企业,帮助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也为各市县、各乡镇的特色农产品提供个性的设计以及生产、推广、销售,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韩金光说。

  “南繁育种已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大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采访中,谢京也表达了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观点,在南繁育种基地建设中,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搭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真正让这些科研基地研发的科技成果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本报北京3月12日电)

责任编辑:张红霞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