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海南30年30人| “龙哥哥”郑兴杰志愿服务19载 见证海南大爱

点击进入专题

海南日报版面截图

  在“龙哥哥”郑兴杰的影响下,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志愿服务19载 见证海南大爱

  郑兴杰接受记者采访。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刘洋摄

【椰视频】19年风雨兼程 志愿者郑兴杰讲述海南志愿服务变化

  海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执行副秘书长、海口龙哥哥爱心社负责人郑兴杰。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刘洋摄

  海南日报记者王玉洁

  核心提示

  郑兴杰每天都很忙,忙到电话微信响个不停,时刻要惦记着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一些需要办的事儿,有时候会分不清哪个是生活,哪个是工作;郑兴杰似乎也不忙,很长时间以来,他没有从事一份“稳当的工作”,而是把志愿服务当成毕生的事业来追求。

  今年春节期间,雾锁琼州海峡,数万名旅客因大雾滞留海口。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海口市龙哥哥爱心社社长郑兴杰和众多志愿者一样,连续几天放弃休息,走上街头,为旅客提供服务,温暖他们的回家路。

  不止今年,连续19年来,郑兴杰的志愿服务一直在进行,他有一个被许多人熟知的名字——“龙哥哥”。“有事就找‘龙哥哥’”的信任和支持使他成为海南志愿服务界的标杆人物。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19年?”郑兴杰慨叹地说,自己的青春时光都奉献给了公益事业,也有幸参与和见证着“海南志愿之花”处处开。

  文明新风清润人心,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滋养着社会文明建设,激发向善力量,折射出无数琼岛儿女文明友善的社会美德。

  二OO六年,郑兴杰为东方市东河中心学校捐赠图书的情形。

  “乐于助人”犹如一颗种子埋在心里,生根发芽。

  “虽然仍有许多人不明白,我究竟为什么要投入全部精力到志愿服务中去。”郑兴杰说,早些年自己整天忙日忙夜,也没有固定收入,老爸看不过去,说他是“四不像”:官不像官、商人不像商人、工人不像工人、个体户不像个体户。但是,越来越多志愿者的守望相助、市民的支持理解、受助者的感激感恩给了他无限动力和希望。2010年,郑兴杰成立了海口市龙哥哥爱心社,救助老弱病残、抗灾救灾、参与海口“双创”,用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积极拓展党建带团建,参与社会治理。

  19年的坚守与成长,郑兴杰愈发明白,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一次热心、一时热闹,只有以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运作护航,才能行稳致远。

  “学雷锋做好事”种下奉献的种子

  郑兴杰是土生土长的海口人,儿时住在玉沙村。读小学时,每天从家到学校短短两公里的路程常令他感到苦恼,“我小时候很瘦弱,不太会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每天往返4趟,都是搭载学长学姐的‘便车’。”他说,回过头想想,虽然那时居住的环境破旧,但孩子们之间的互相帮助就是一道温暖和靓丽的风景线。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早期,雷锋精神如春风般温润整个海南岛,“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吸引了许多学生加入其中。郑兴杰常常和同学们一起义务植树、清理卫生、看望孤寡老人。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郑兴杰渐渐开始懂得何为雷锋精神,也逐渐明白想要带给别人温暖,不必非要惊天动地,发自内心的小小善举足以温暖人心。

  “乐于助人”犹如一颗种子埋在心里,生根发芽。

  1995年,郑兴杰北上求学,恰好赶上了互联网发展大潮,颇有生意头脑的他一边读书一边依靠互联网打工赚钱。遇到一些家庭贫困或碰上麻烦事的同学,热情大方、仗义豪爽的他常施以援手。

  但郑兴杰不知道的是,就在自己离家求学的这一年,奉献、友好、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春风正吹拂在琼州大地上——家乡成立了海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各市县的志愿者协会也相继成立,学校、社区、街道、企业等也建立起了基层服务组织。

  1999年,天涯社区创办。也是在这一年,郑兴杰大学毕业回到海口,常“泡”在天涯社区论坛上的他给自己取了个网名“龍哥哥㊣㊣㊣”。两年后,他担任天涯社区海口城市版主。这也是为何大家总爱称郑兴杰为“龙哥哥”的原因。

  “为何不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发起公益活动呢?”很快,郑兴杰在论坛上发布的志愿活动收到不少网友的响应,大家一同去献血、去看望孤寡老人、去孤儿院给孩子们送衣服和奶粉……

  就这样,郑兴杰开始以网络资源为依托,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这也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最早一批自发组织公益活动的志愿者。不过,这时的他还不知道,未来自己将会为此付出全部精力和心血;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志愿服务中找寻到了别样的人生价值。

  身体力行

  许多人从受助者变成参与者

  在海南从事志愿者工作的人不少,但像郑兴杰这样,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在忙公益,并且还自掏腰包的志愿者并不多,“别人叫我一声龙哥哥,找我帮忙,我不能辜负他们。”郑兴杰的想法很简单。

  刚开始的时候,郑兴杰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还比较松散,一个月一两次,活动形式也大多只是献血、参加一些环保工作,以及节假日到福利、院养老院等地送“温暖”。

  海南志愿者注册工作全面开展是在2005年。当时“志愿者为老服务金晖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志愿者筑城行动”“青年志愿者禁毒宣传活动”“法律志愿者服务计划”等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逐步得到社会认可,参与服务的志愿者最多可达到一年30万人次。

  看到志愿服务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进入大众视野,郑兴杰觉得自己到了系统做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了。于是,2006年,郑兴杰通过网络募捐筹集书籍,计划在全省贫困地区建立50家“捐一本书建爱心图书室”。

  想干好一件事不容易,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都要不断协调。想要建图书室,没有钱怎么办?郑兴杰咬咬牙,把经营酒吧赚来的钱都投了进来。那两个多月,真是累!联系当地教育部门、社区、学校,去看现场,讨论建图书室相关事宜,他都要亲力亲为。

  “也挺好,密集地下乡、高强度地筹备工作,‘没收’了我的节假日,倒让我成了‘专职’的志愿者。”郑兴杰很骄傲,这个项目成了!他们募集到的10万余册图书送到了全省52间图书室,“比计划的图书室还多了两家,看到孩子们的笑脸,累和辛苦不值一提!”到现在,“捐一本书建爱心图书室”志愿服务项目已在全省建了400多所爱心图书室。

  慢慢地,郑兴杰发现,在海南,越来越多人对志愿服务的态度悄然改变。从不理解变成理解,许多人从受助者变成参与者。

  “虽然仍有许多人不明白,我究竟为什么要投入全部精力到志愿服务中去。”郑兴杰说,早些年自己整天忙日忙夜,也没有固定收入,老爸看不过去,说他是“四不像”:官不像官、商人不像商人、工人不像工人、个体户不像个体户。但是,越来越多志愿者的守望相助、市民的支持理解、受助者的感激感恩给了他无限动力和希望。2010年,郑兴杰成立了海口市龙哥哥爱心社,救助老弱病残、抗灾救灾、参与海口“双创”,用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积极拓展党建带团建,参与社会治理。

  19年的坚守与成长,郑兴杰愈发明白,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一次热心、一时热闹,只有以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运作护航,才能行稳致远。

  志愿服务

  激发向善力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涵养着海南岛善言善行的气质。

  2008年5月12日,当四川汶川地震的噩耗传来,悲痛之余,琼岛志愿者纷纷加入到救灾募捐的队伍中来。当年,海南分两批派出55人奔赴四川汶川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心理干预等志愿服务。

  在共青团海南省委的支持下,郑兴杰也以最快的速度发布为灾区同胞募捐活动的通知。仅一天时间,就有100多名在琼四川籍大学生报名参加,他们沿着海口宾馆附近的5条街道进行募捐。

  “当时海口市民还没见过那么多人抱着箱子在街上‘讨钱’,募捐第一天就有人报了警。”郑兴杰说,当时他刚从三亚回来,穿着看上并不严肃的短裤向警察解释活动的合法性。

  即便如此,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温情时刻不断地温暖着郑兴杰和志愿者们:捐款电话被114查询电话收录,也被想捐款的爱心市民打爆了;环卫工人揣着一元两元、一百元两百元找到志愿者们;海口南大桥底下的农民工把一沓沓褶皱的钱塞到志愿者手里……15天时间里,椰城大爱涌动,志愿者们辛苦奔波的汗水和感动的泪水无数次交织。

  同年的北京,100名海南志愿者齐聚首都,为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服务。活跃的海南志愿者身影、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井然有序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推进全省志愿服务工作迈向规范化,而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

  一年后,《海南省志愿服务条例》审议通过,从此以后,海南既明确了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也规范了志愿服务组织的法律地位、志愿服务行为,为志愿服务提供了保障机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越来越离不开志愿者的奉献和付出。

  也有许多志愿者把2014年视作“海南志愿服务元年”,从超强台风“威马逊”到台风“海鸥”登陆海南,短短2个月,我省民间志愿者们迅速行动,参与救灾工作,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社会氛围日益浓烈。

  郑兴杰发现,海南的志愿者们已然形成默契,筑起了文明风景线。大家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筹集救灾物资,除掉脏乱差,共建美好家园。

  每当郑兴杰接到受助对象感激的电话,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行列,听到施助者感谢自己让他们的爱心有了出口时,他这样告诉自己:“我做志愿服务工作,源于热爱,忠于责任。我收获的,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本报海口3月19日讯)

  2006年,郑兴杰与早年帮助的孩子比身高。

  郑兴杰寄语

  - “海南是我的家乡,我爱这里清甜的空气、温润的气候,我爱这里淳朴的民风,和谐友好的社会氛围。”

  - “我把志愿服务视作事业,19年来,无关于金钱,我收获了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份对志愿服务的热爱早已变成责任,支撑我再走下一个19年。”

  - “志愿者人人皆可为,再富的人也需要他人的帮助,再穷的人也可以帮助他人。”

  - “做好事有大学问,建章立制能长久。要建立起良好的志愿服务机制,继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社会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融入到社会治理的工作中去。”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谢军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