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奋斗者| 谢有造古稀之年仍坚持著书育人

  儋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谢有造古稀之年仍坚持著书、育人

  让“学困生”沐浴“阳光”教育

谢有造正在阅读家传古书。本报记者易宗平摄

  海南日报记者易宗平

  尽管两鬓苍苍,但他精神矍铄,乐观开朗。儋州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以下简称“儋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谢有造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我的专著《东坡补南天》已写了28万字,年内将出版发行。”

  今年70岁的谢有造,已编著各种作品16本。其中,他的作品囊括“东西南北”:《北部湾涛声》,记录了儋州这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郡概貌、沿革、景观、代表人物;《西海岸浪花》,包括“儋州人物评传”“儋州趣闻掌故”“儋州调声山歌”“儋州经济轨迹”等版块;《南中国歌海》,对儋州调声、山歌和当地历代民歌进行了疏理和理论解析;《东坡补南天》,描写对象为谪居儋州三年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充分挖掘和展示苏东坡的人生遭际、济世情怀、政治理想、人格魅力等。

  著述颇丰的谢有造,儋州市新州镇人。他说,从清代以来,谢家就保持着有一种别致的家风:每年春节一大早,全家把藏书搬出来吹吹风,如果天气好,还要摆放在院子里晒一晒。尤其是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写完“开笔大吉,龙马精神”8个大字,才能吃早餐。

  具有这种精气神的谢有造,无论是执教,还是从政,每逢发了工资,第一件事就是去书店选购心仪的书籍。在他的“宝树书斋”里,现藏书1.3万余册。

  由于全家人爱读爱写,2016年,谢有造家庭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书香,不但在家风中传承,而且与人分享。谢有造为一批农村书屋及中小学师生送书,先后共捐赠多种书籍逾5万册。

  除了写书赠书弘扬地方特色文化,谢有造还积极投身教育事业。2008年退休后,他担任儋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多管齐下。

  “针对部分学生迷恋网吧,出现厌学、逃学甚至斗殴等现象,我到市内多所学校讲课,要求同学们要争当‘懂事长’,即在家听父母话,到校听老师话,在社会上要守规矩。”谢有造告诉记者,为了转化教育部分“学困生”,他协调有关单位,由儋州市关工委于2008年创办儋州市阳光少年培训学校,对这些学生分批进行短期强化训练。

  “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很不容易。记得有一次,培训班上有一个来自留守家庭的学生吴某,傍晚偷偷溜出去上网打游戏。我连夜带领教官和老师,到那大镇多个网吧逐一查找才找到那个学生。”谢有造感慨地说,这个学生经过反复开导和训练,15天后终于戒除了网瘾并回到原来学校,开始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对此,吴某的父母年底回儋州时,自编了一首山歌表达谢意:“阳光学校家长夸,教咱儿不上网吧;回家孝敬父与母,父母心里乐开花。”

  谢有造介绍,儋州市阳光少年培训学校开办国学、法律、军训等课程,每期接收36人,训练时间15天-20天。近年来,该校成功转化教育“学困生”1000余人,不少人对国学等产生浓厚兴趣,回到原学校后一跃而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其中,有16人考上了大学,39人考入重点高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谈及下步打算,注重以文化人的谢有造透露,市关工委会同市教育局等部门,正在编写《儋州教育史话》;会同市扶贫办等单位,正在编写《儋州革命老区史》。他表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要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学生进行乡土文化和历史教育,争取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懂事长”,汇聚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海南西部中心城市的正能量。

  (本报那大3月24日电)

  记者手记

  家风·学风·民风

  海南日报记者易宗平

  儋州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谢有造不懈地读书写书,让文化的魅力在家风、学风、民风养成上,发挥着由内及外、层层推进的带动和辐射效应。

  在家风传承中,原动力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从清代以来,每年春节,谢氏家庭成员都必须先写下“开笔大吉,龙马精神”这8个大字,才能开饭。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个家庭对传统文化的执著守望,谢有造家庭因而获评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在学风转化中,原动力源于对下一代的关爱。针对部分学生迷恋网吧,出现厌学、逃学甚至斗殴等现象,已退休的谢有造会同多方力量开办国语、法律、军训等课程,转化教育上千名“学困生”。谢有造热心帮助可能被边缘化的“学困生”,缘于他对下一代的深切关爱。

  在民风养成中,原动力源于对家乡的一往情深。曾经担任过多年教师和儋州市政府秘书长的谢有造,为激发人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倡导开展乡土文化和历史教育。他还积极为儋州的发展鼓与呼,为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建设献计献策,体现了一位退休干部对家乡的拳拳之情。

  退而不休的谢有造,无疑是充实和快乐的,因为他正努力践行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责任编辑:谢军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