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回访记 | 第三站: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4月11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有关活动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省长沈晓明陪同下,先后来到琼海、三亚、海口等地,深入农村、科研单位、政务中心,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发挥优势建成“南繁硅谷”

  第三站:4月12日下午,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精彩回放: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十分宝贵。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习近平

习近平在三亚南繁基地考察回访:让超级水稻惠及千家万户

  4月12日,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农技专家们回忆暖心细节。本报记者 李英挺 摄

  4月12日下午4时许,三亚阳光炽烈。位于三亚海棠湾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内,风吹稻叶百花香,大片绿汪汪的水稻整齐丰茂,稻穗籽粒膨大,长势喜人。

  这里,每年冬春季节,数以千计的国内外南繁科研工作者聚集,培育、优选、展示着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在这里,屡屡创下世界水稻单产纪录。这不仅是中国人的南繁“硅谷”,亦是世界水稻种业发展的风向标。

  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健步在稻田间行走,听取国家南繁育制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查看南繁优质品种样品,一路看、一路与袁隆平院士等农业科研技术专家交谈,了解“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和南繁优质水稻的产量、口感和推广情况。它关系着中国乃至世界的饭碗,也是习总书记始终牵挂的事情。

  端起“中国饭碗”的大国自信

  “习总书记看到我,跟我握手,第一句就问,你身体还很硬朗啊!”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站在田头,手抚摸着绒绿的稻叶和嫩黄的稻穗,笑呵呵回忆起1个小时前的场景,脸上有种“老友相见”的宽慰神情。

  习总书记和袁隆平院士的两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5年前,2013年4月2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曾向袁隆平说起一段往事:1998年他就曾到湖南见过袁隆平,“我那时在福建当省委副书记,主管农业,十分关心种业问题。杂交稻育种,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业,要继续抓好。”

  总书记的话语深刻印在了袁隆平院士的心间。“谢谢总书记。看看我们的超级稻吧,很好看嘞!”袁隆平爽朗一笑,指指身后100亩的超级杂交水稻展示田,盛情邀请总书记下田走走。

  袁隆平所指的,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大家通常叫它另外一个名字,“袁隆平基地”。这片水田里,种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最新成果“超优千号”,预计亩产达1000公斤。

  总书记沿着田埂走进了水稻田。柔软稻叶环绕着总书记和袁隆平。走走停停,总书记低着头仔细查看超级稻的长势,时而指点,时而侧脸与袁隆平交流。一句句提问,切中关键,一次次答复,怀揣“南繁硅谷”的自信。

  “水稻品质怎么样?”“超级稻是高产优质,不以牺牲品质为代价,我们接下来要向亩产1200公斤攻关,向党的一百周岁献礼!”

  “海水稻现在怎么样了?”“估计还有两三年,海水稻就可以大面积生产和推广。”

  ……

  听到我国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屡创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取得喜人成果,总书记十分高兴,频频点头。他说:“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汇报中,袁隆平还想起了一个关于“超优千号”的趣闻。“有一次,我拿这种米给日本水稻专家品尝,他们说,口感可以媲美日本高级水稻品种‘越光’,我说, ‘越光’亩产800市斤,我们是800公斤!这么好的稻子,印度专家看了都流连忘返!”说到这里,袁隆平笑了,总书记神情亦十分欣慰。

  就这样,总书记一路问,一路从袁隆平基地走向毗邻的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来自18个省、70家单位的500个水稻品种,种满了这里150亩的水田。

  一边是超级水稻,一边是南繁院水稻,两片稻田毗邻而居,好似同在一个擂台,那它们的产量有什么区别?习总书记好奇地发问,他指了指南繁院水稻田问道:“这些水稻产量多少?”陪同调研的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柯用春告诉总书记:“亩产是1200到1500斤。”

  听罢,习总书记一笑:“还是袁老师的水稻产量高呀。”此时,气氛十分轻松,大家笑开了,柯用春还介绍了三亚南繁的近期工作计划:“我们今年要在这里开个水稻论坛大会,由袁院士牵头。”“是国际性的大会。”站在习总书记旁的袁隆平接着补充了一点。

  “那好啊!”总书记点点头,十分认可论坛的举办。同时又问道:“有多少种子走出去?”袁隆平自豪地说:“我们走出去的杂交水稻种子,可种600万公顷,就是9000万亩。”

  一边交谈,总书记一边快步走着,很快就来到了三亚南繁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的栈桥。

  桥头处,福建农业科学院水稻专家、中科院院士谢华安按捺着心中的激动。直到总书记站定面前,招呼他道:“老谢,你也来啦?”

  谢华安双手握住习总书记的手,记忆仿佛一下子回到十多年前的场景。“再次见到习总书记,他一句话,拉近了距离。”谢华安感慨地回忆,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自己曾数次跟随他下乡调研。

  “如今总书记特地来水稻田考察,问产量,问品质,对国人温饱与粮食安全充满了牵挂。”这让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谢华安既感光荣,又深感使命重大。

  目送总书记离开后,谢华安心中的奋斗目标更加坚定清晰:“新时代的农业科研也要迈上新水平,我们要研究更优质的水稻品种,把水稻的丰产性、优质性、抗性和广适应性‘四性’,维持在综合较高水平上,这才叫做超级品种,种水稻的农民收益更高!”

  端好“中国饭碗”的坚定信念

  面对老朋友般的中科院院士们,总书记与他们叙旧事、拉家常,对新一代中青年南繁科研人员,总书记同样亲切随和。

  记者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时,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仁山脸晒得微微发红,细细品味着一个多小时前,与总书记在一起的珍贵回忆。

  他当时与5位农业科研人员站在田间,总书记走来,非常亲切地同他们一一握手,天气炎热,总书记同大家一样,汗湿衣裳,但交流的现场笑声不断。

  “我来自武汉大学,是做红莲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的。”紧紧握着总书记温暖的手,朱仁山激动不已。他没想到时隔5年,能在这样熟悉的田间,再次看到和蔼可亲的习总书记。“我到你们那里去看过。”总书记也记得,5年前与武汉大学红莲型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在田间的对话。

  这句话,一下子让朱仁山心里暖暖的。2013年7月22日,同样的高温天气,总书记在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镇东港村育种基地视察时,对在场农业科研工作者说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这句话,让朱仁山铭记于心。

  而这次,总书记再次来到田间地头,踏上这片南繁热土,显示出他对杂交水稻发展、农业科研情况的牵挂,也令朱仁山发展农业科研的动力更足了。他深知,这份沉甸甸的职责关乎粒粒粮食的安全,关乎百姓的生产、生活,关乎一个大国的发展自信。

  “习总书记懂农业,懂我们农业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努力钻研,做好优质稻育种工作,让百姓吃得到,吃得舒服,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投身南繁事业30余年的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泽田,向记者动情还原了他与习总书记的对话场景。

  当他向习总书记介绍,自己是做北方优质粳稻育种工作时,习总书记微笑点赞:“优质稻,好。”紧接着他又关切询问:“天津有个‘小站稻’,‘小站稻’怎么样了?”

  这个看似朴实简单问题,让华泽田的内心顿时沸腾了,“没想到习总书记还记得‘小站稻’这个水稻品牌!”这让华泽田深刻感受到,总书记对水稻、对农业的深刻了解。

  “总书记关心的,其实不仅是‘小站稻’,也是我国优质稻米育种工作,他为农业科研指明了方向。”这次以后,华泽田暗下决心,更要加把劲儿,让中国稻香飘出国门,树立起大国自信。

  激励“中国饭碗”的后备力量

  生机勃勃的稻田,映照着同样青春活力的脸庞。与总书记面对面交谈的,还有几位“80后”农业科研工作者。总书记几句“拉家常”的鼓励,一下便将年龄的距离拉得更近了。

  “总书记好!我是陈涛,来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见到总书记时,陈涛显得略微紧张,手心不断冒汗。总书记微笑着跟他握手:“你很年轻!”

  简单的4个字,好似家中长者的关怀,却令陈涛脸颊滚烫。 “作为一名‘80后’科研育种人员,我从事科研工作已有12年,总书记的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一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年轻一代育种科研工作人员的殷切希望和关怀。”陈涛说,在水稻科研领域,自己的确还年轻。

  通常,研发一个稻种新品种,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与耐心。“袁隆平院士和谢华安院士等老前辈们还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水稻育种,作为年轻的科研人员,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水稻育种的接力棒传承下去,培育更好的品种,造福更多的农民兄弟。”陈涛说。

  总书记温和的风度,现场交流的动作细节,都给不少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总书记跟我握手,握了将近10秒,我舍不得松手。”回忆时,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犹召依然兴奋不已。

  面对这位年轻热忱的小伙子,总书记仔细看了他的制服,指着“隆平高科”几个字念了出来。“总书记关心我们的工作,关心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觉得特别亲切、平易近人。”同为“80后”的中国水稻研究所博士张华丽,有和犹召一样的强烈感受。

  总书记对年轻一代的农业科研人员的关怀与鼓励,让“中国饭碗”的生力军、接班人决心更坚定、信心更足。

  “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十分宝贵,我们更要倍加珍惜国家提供的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努力学习、充实自己,为促进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张华丽回望身旁的稻田说道。

  (海南日报海口4月13日讯记者周元 彭青林 罗霞 林诗婷 孙婧 尤梦瑜 王玉洁 计思佳 徐慧玲 李磊 丁平 杜颖)

  相关报道》》》

  三亚南繁基地和深海所科研人员重温与习总书记的难忘瞬间

责任编辑:张红霞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