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院士在三亚为水稻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看看他们说了啥?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三亚4月17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高鹏)4月17日,第二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在三亚市召开,在论坛的“院士论稻”环节中,袁隆平、刘旭、谢华安、陈温福、罗锡文、朱有勇、宋宝安、张洪程等院士为推动水稻产业发展共同建言献策。

  “我国杂交水稻每公顷均产接近8吨,超级稻亩产700、800、900、1000公斤目标都已提前完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我们选育水稻品种要兼顾高产和优质。”袁隆平说。

  陈温福认为,在实现量的基础上,再实现质的飞跃,被市场和群众喜欢是新时代对“好大米”的定义,中国有能力生产出好大米。

  “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在水稻资源的创新、品种选育、栽培推广做出巨大贡献,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国水稻育种栽培将继续领先世界。”刘旭同样对中国水稻发展充满信心。

  在谢华安看来,“超级稻”应兼具丰产性、优质性、抗性、广适应性。“让水稻种植少下肥,少施药,风险大大降低,这是育种家的追求,是农民喜欢的品种。”谢华安说,要实现高产高效低风险,最大的难度就是把这四性综合于一起,这需要跨学科跨界合作。基于现阶段中国水稻育种取得的成就,自己对实现这一目标充满信心。

  张洪程认为,为了让种植水稻的农民生活得更好,研究并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意义重大,该技术需要强化绿色栽培,强调优质、丰产水稻品种,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和推行大型基地生产模式等。

  “长久以来,我们种植水稻的品种越来越少,遗传和品种的单一化是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需加强研究,确保遗传的多样化和品种的多样化。”朱有勇说。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更注重大米的营养和水稻生产的安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逐渐用绿色生态的方式替代传统农药,为全程水稻安全生产护航。”宋宝安说。

  罗锡文说,生产适应杂交稻每穴一苗的精准插秧机械,使用商业化水稻播苗移栽机械,研制不同育秧基质,培育适应不同品种、不同地区、不同的水稻直播品种,水稻同步施肥机械等是未来水稻机械化发展的方向。

责任编辑:曾令瑾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