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30年 美好新海南| 三亚:书写新时代华章 扬帆迈向“世界级”

  调结构经济发展显实效,补短板幸福民生奔小康,优环境生态文明阔步走

  三亚:书写新时代华章 扬帆迈向“世界级”

  鸟瞰三亚海棠湾高端酒店建筑群。本报记者张茂摄

  海南日报记者林诗婷

  4月鹿城,风和日暖,满目苍翠,天高海阔,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在三亚亚龙湾,一望无垠的海平面上,一圈圈水花有节奏地飞跃而起,香蕉船在海面上飞快穿梭,一家三口骑着水上自行车悠然自得,天际边一顶顶拖伞五彩斑斓,洁白细腻的沙滩上,一家老小尽享日光浴、逐浪戏水,一系列旅游新业态产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汇聚于此、乐享时光;

  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内,清风吹拂,稻浪滚滚,百花飘香,稻穗籽粒膨大,随风低垂摇曳,田埂边、田地里,一群群农业科研人员戴着草帽,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详细记录下花、叶、茎等形态细节,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使得三亚具有发展南繁育种无可比拟的优势,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位于三亚海滨的中科院深海所的工程实验室内,“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天涯”号深渊着陆器等深海科考设备依序排列,印证着我国在深海科技事业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三亚努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一系列促进海洋科技全面发展等新兴科技产业政策掷地有声……

  这一组组生动剪影,展示着三亚多个领域的瞩目成就,正是该市在加快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进程中的有力印证。今年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三十载光阴弹指一瞬,三亚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一支柱两支撑”产业格局建立,以幸福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市,创新求索、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昔日边陲渔村蝶变转型,阔步迈上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建设道路。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三亚,书写时代新华章,昂首阔步向前进!

  三亚顶级酒店——亚特兰蒂斯酒店,游客驻足观赏水族馆中的海洋生物。本报记者张茂摄

  夯基础 经济发展显实效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区位、自然资源优势,三亚的发展,似乎都与光环相伴。30年前,在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的年代,三亚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带动三亚经济起飞的中心产业来抓,建设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

  在一代代敢闯敢拼的三亚人的努力下,曾经的边陲渔村迅速开启传奇的“旅游时代”:建成营业国内首家五星级度假酒店——凯莱度假酒店,逐步成为国内酒店国际化水平最高、盈利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建成国内首个国际邮轮专用码头;推动“离岛免税、航权开放、26国免签、空域开放”等优惠政策落地,在海棠湾打造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创新“四位一体”治旅模式,成立我国首支旅游警察支队;开国内先河举办世界小姐总决赛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文体赛事论坛活动,成为举办高端展会、品牌赛事和开展首脑外交、休闲外交、公共外交的首选之地……

  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是三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三亚抢抓国家重要战略机遇,加快打造“大旅游”产业支柱,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明显,2017年,三亚接待过夜游客1831万人次,同比增长10.9%,其中入境游客69.3万人次,同比增长54.4%,创下历史新高;旅游总收入406.2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3亿美元,同比增长108.3%。

  好成绩面前,三亚自我加压,砥砺前行。聚焦城市发展,优化产业格局,三亚加快构建以大旅游为支柱、以新兴科技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支撑的“一支柱两支撑”产业格局,打造三亚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项项成绩有目共睹。全域旅游建设稳步推进,旅游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大三亚”旅游经济圈联动发展,国际航线网络逐步加密,旅游新业态各美其美,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亮相,南山“4+2”等项目加速建设;

  一个个展望未来可期。以千亿级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互联网信息产业和海洋科技产业蓄势待发,深海科技产业园正抓紧谋划,中科院深海所、遥感所等加快发展;

  一项项举措掷地有声。三亚围绕“绿色有机”做文章,做强农业品牌,“三亚芒果”香飘国际,打造“南繁硅谷”,南繁育种、冬季瓜菜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建设“十镇百村”……

  今年初,三亚承托重任、再接再厉,进一步补充完善了《三亚市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行动方案》,通过明确“十大行动”加快推进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建设,为琼岛发展的国际化进程添油助力。

  补短板 提升百姓幸福感

  4月初,临近三亚河的鹿回头滨河公园内,花香鸟鸣,草树丰茂,河道与花田相互映衬,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市民游客徜徉其中,感受城市的美好氛围。“白天可以在这里晨练、赏花,傍晚可以跳广场舞,生活越来越惬意了!”一年前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了美丽公园,三亚市民张爱霞感慨颇深。

  “鹿回头滨河公园于今年1月底开放,总占地面积近15.6万平方米。”三亚市住建局市政维护应急中心副主任吉嘉骥透露,鹿回头滨河公园是集市民广场、公园、游艇码头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景观公园,是三亚市幸福民生行动计划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去年9月,围绕提升民生福祉,三亚研究制定了《三亚市幸福民生行动计划(2017-2021年)》(简称“十大工程”),明确了实施教育提升工程、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工程、住房保障工程、“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居民增收工程、社会保障工程、文化体育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农村提升工程、城市治理管理工程等十大工程,共40项任务,切实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下决心拿出真金白银,大力度、大手笔推进民生工作,全力打造幸福三亚。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人民幸福是三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7年,三亚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所提升,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1%。

  “‘五网’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学校、医院、文体设施日渐完善,沙地变高楼,菜地变商区,在三亚,我很自豪!”三亚市民王水秋感叹道。

  生活在三亚,幸福感、满足感在百姓间传递:

  棚改户吕秀妹感激更舒适、友好的人居环境。近年来,三亚重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棚改安居”工程,2017年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11577套、新开工建设384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98户。

  中廖村村民黄菊金不再“看天吃饭”,收入更稳定、有保障。在“十镇百村”工程的推进下,中廖村导入优质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乐享“旅游饭”。

  市民张芸境点赞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三亚市教育基金会助力教育环境改善,“菜篮子”工程、住房保障工程惠及民众,社会治安逐年向好,脱贫攻坚扎实推进,贫困户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产业帮扶实现全覆盖。

  游客在三亚亚龙湾体验帆船运动魅力。本报记者武威摄

  促发展 生态文明年年强

  “这一个个白色的大棚可以住吗?看着璀璨星空、闻着田野芬芳、伴着虫鸣鸟叫,这样的住宿很吸引人!”前不久,在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前来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的马来西亚国家通讯社采访编辑主任杜拉·吉被这里的特色民宿深深吸引,“三亚气候适宜、环境优美,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等优质资源,生态环境令人向往!”

  三亚收获生态好口碑、好名声,其实在情理之中。三亚设市以来,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先进园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等称号。去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生态城市绿皮书,三亚在全国286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荣登环境友好型、绿色生产型、绿色生活型、健康宜居型四项城市榜单前十名。

  “三亚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先天优势,中央、省委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极大支持,推动着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三亚市环保局副局长王蓓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亚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生态环境,一系列“双修”升级版实践、“创文巩卫”探索稳步推进,全面治理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治理全系统,三亚下大力气对海岸带整治、河污治理、破损山体修复,严格落实“河长制”等监督管理机制,构筑“山、海、河”生态系统;

  治理全覆盖,三亚喊停房地产项目兴建城市公园,491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城乡居民共享环境福利;

  治理全方位,三亚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使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出台《三亚市白鹭公园保护管理规定》等多部法律法规,以法为剑呵护生态……

  坚持走生态路,三亚“自然圈”更热闹了。“海石”开花、海豚腾跃、蛙鸣虫叫、白鹭翩飞等成为鹿城生态名片,2016年三亚森林覆盖率达68%。去年10月,三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100条”,阔步探索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市打造。

  如今,站在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和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新起点,三亚奋勇向前,加快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当好提高海南国际化水平、建设美好新海南的排头兵。

  三十而立,奋进鹿城,振翅腾飞!

  (本报三亚4月18日电)

  南繁硅谷三亚南繁科研基地,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在田间查看彩色水稻生长状况。本报记者武威摄

  科技前沿科技爱好者在位于三亚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参观“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本报记者武威摄

  海绵城市暴雨后的三亚市丰兴隆生态公园,园内水体水位上升,发挥着“海绵”调节作用。本报记者武威摄

  关键词

  “双十行动”

  2017年,三亚出台《三亚市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行动方案》和《三亚市幸福民生行动计划(2017-2021年)》,合称为“双十行动”,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补齐民生短板,提升了市民和游客的幸福感、获得感。

  “双修”升级版

  三亚下大力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双修”升级版,对海岸带整治、河污治理、破损山体修复,推进城市净化、绿化、彩化、亮化、美化“五化”建设等。

  “创文巩卫”

  三亚创新城市治理管理模式,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建立起科学有力的长效机制,实施“片长+网格长+12345热线”管理体制。

  “国际范”

  三亚国际航空网络不断加密,境外旅游止跌回暖,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等国际知名项目落地,成功举办世界小姐总决赛、ISY三亚国际音乐节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城市发展越来越“国际范”。

  新兴科技

  三亚打造新经济增长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科技产业,推进“互联网十条”政策,着力发展深海科技产业,下一步,将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实施海南卫星星座项目,搭建高分遥感大数据云服务平台。

  “南繁硅谷”

  三亚发挥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打造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每年吸引着数以千计的科学家、技术员从全国各地聚集到此育种、制种,着力打造“南繁硅谷”。

  宜居宝地| 4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太极拳爱好者在三亚南山景区表演太极拳,展示全民健身风采。本报记者武威特约记者陈文武摄

  旅游天堂| 游客在三亚西岛景区乐享阳光假期。本报记者武威摄

责任编辑:谢军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