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大道上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文艺演出。本报记者陈元才通讯员朱德权秦海灵摄
海南日报记者刘操 通讯员吕妍
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省份、最大的经济特区、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还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生活着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4.4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8.11%,其比例在全国排前十位。
30年来,海南民族地区与全省一样,因改革开放而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30年前,一个个百业待兴的小县城;30年后,一个个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之城。可以说,进入新时代,海南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高速公路开工。本报记者张杰摄
民族团结事业不断巩固发展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通过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海南少数民族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尚未解决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大跨越。近年来,我省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从全局和战略来部署和推动。为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及《意见》的责任分工方案,明确了加强民族团结、做好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近些天,五指山、陵水、乐东、海口、三亚、琼海等市县,都在举办丰富多样的“三月三”节庆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
海南不断改革创新,一步一步地把“三月三”这个当地黎族、苗族传统节日提升为全省性重要文化活动,打造成符合国际旅游岛发展的节庆新品牌。
这是民族团结在我省各族人民中的一个生动体现。我省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节庆活动所在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借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采取新闻报道、政策宣讲、领导专访、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广泛宣传“两个共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今年2月,海南省出台《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吹响“十三五”时期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冲锋号。这项《规划》对海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事业发展部署了十项重点任务,即大力推动经济和民生事业全面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特色保护工作,创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建设,全力促进对外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
黎村新貌。本报记者武威摄
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出入更便捷了,生活更舒适了,在家门口也可以向全国各地销售土特产了——这是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百姓的共同感受。
近年来,我省加强民族地区的交通、水利和城乡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一大批交通、水利、电力、能源、通讯等重点工程,建成一大批支撑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民族地区长远发展增添了后劲,夯实了基础。
发展经济,交通先行。环岛高铁全线贯通,三亚绕城高速公路、中线高速公路海口至琼中段建成通车,琼中至乐东高速公路即将通车,白沙快速出口路、五指山至保亭至海棠湾高速公路动工开建,田字型高速公路列入国家公路网规划,全省将很快实现“县县通高速”; 2015年-2016年,投资4.28亿元,硬化民族村庄道路660.5公里,实现民族村庄道路硬板化“村村通”,在全国率先完成民族地区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工程建设。一条条水泥路不断向广大黎村苗寨延伸,百姓告别了“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尘”的历史。
电力保障方面,昌江核电一号机组、东方电厂扩建工程、儋州峨蔓风电场二期、东方四更发电场、东方高排发电场已建成投产,华能东方电厂、乐东西南电厂相继投产运营,琼中抽水蓄能电站、国电海南西南部电厂陆续开工建设,电网主网架建设基本完成,扭转了电力长期短缺的局面。建成东方1-1气田二期、乐东气田,铺设了三亚-东方-洋浦-海口天然气管道,城市天然气管网不断完善。
水利方面,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强化,红岭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大广坝二期水利枢纽竣工投产,扩建三亚大隆水库、琼中红岭水库、陵水小妹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建成了五指山、白沙和保亭等市县河段防洪工程。
通讯方面,城市和行政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率分别达到89.2%、71.0%,4G覆盖率分别达到99.1%、84.7%,固定宽带网络接入速率跃升全国中上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欢跳竹竿舞。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弹指30年,百业待兴的海南民族地区变身为富强文明美丽的勃兴之地。
我省聚焦民族群众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紧盯薄弱环节,持续加大投入,推动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大力推进医疗、教育、安居、环境等民生建设,千方百计让民族群众生活更富裕、教育更普惠、看病更方便、出行更便捷,让越来越多民族群众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海南有5个国定贫困县,其中4个是民族市县,2017年,全省贫困人口数8.3万人,其中,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数约5.79万人,占全省比例69.75%。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点和重点。这几年,海南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重点实施了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精准帮扶措施。2016年,全省脱贫2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脱贫15.55万人,全面完成了民族贫困地区的全年脱贫目标任务,贫困发生率由12.3%降至1.5%。
民族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推进,我省实施全面改造薄弱中小学校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从2016年秋季起,免除全省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学杂费、住宿费和教材费。
2018年以来,新农保领取待遇人员基础养老金提高到160元,远高于国家现定最低标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得到加强,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项目13项、省级项目35项;“三月三”、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保亭嬉水节等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
我省立足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气候等天然优势,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民生优势,着力保护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在加强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力求走出一条具有海南民族地区特色的百姓富裕、生态优良、民族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
茶园时光。本报记者武威摄
特色产品。本报记者陈元才摄
特色产业逐步做优做强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寒村,坐落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这里森林茂密,溪流缠绕,村庄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有着“天上什寒”的美誉,犹如世外桃源。从前,这里的村民仅靠种植少量水稻,勉强养家糊口。如今,这个“养在深闺”的偏远贫困村,抓住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的机遇,挖掘民俗特色,推动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进而变身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3721元,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近年来,海南民族地区积极参与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实施“国际旅游岛+”计划,乡村游、健康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加快发展。海南在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注重与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相结合,大力推动民族旅游商品开发、民族文化传承和民俗旅游产业发展;注重与脱贫攻坚相结合,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加持续稳定的脱贫增收能力。如今,特色村寨已成为民族地区推进脱贫攻坚、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据介绍,我省将特色民居、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生态保护、民族团结“五位一体”建设理念有机融合,2011年至今共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750万元,各级政府投入建设资金1.92亿元,建设5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新建及改建具有黎族苗族风情元素的特色民居3323间,建成一批民族文化博览馆、黎族苗族风情展演场所。
与此同时,我省还积极推进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建设,重点支持呀诺哒、槟郎谷等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目前,民族地区共有22家高质量、高标准的景区;全省5家5A级景区全部在民族地区;陵水清水湾、香水湾、土福湾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黎安风情小镇、槟榔河乡村文化旅游区、台湾民俗文化风情镇进展顺利。
(本报海口4月19日讯)
一把手访谈
省民宗委主任吉明江:
为新时代海南民族地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海南日报记者刘操 通讯员吕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海南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大力扶持和帮助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民族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省民宗委主任吉明江日前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南迎来了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全省少数民族地区一定要铸牢新时代海南民族工作的政治基础,铸牢在经济、法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建设基础,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九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方面给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确部署和要求。吉明江表示,十九大报告为海南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海南民族地区仍存在经济总量小、贫困面大、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民族地区与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需付出巨大努力。”吉明江认为,海南要以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为重点,夯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实施特色产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等工作,配合抓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今年建成不少于1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发挥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职能作用,围绕建设国家生态公园,配合省委、省政府和市县党委政府宣传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做好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切实保护好民族地区的绿水青山。
“我们还要以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亮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吉明江表示,海南要办好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和黎祖祭祀活动、第五届海南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第六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启动筹办2023年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项工作,不断扩大海南民族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特别是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海南30年来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这是重若千钧的温暖嘱托,这是扬帆远航的响亮号角!极大地坚定了我们进一步创新推进民族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一定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和厚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勇做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实干家,在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的新征程中建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业绩,为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吉明江说。
(本报海口4月19日讯)
关键词
【《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条例》】
《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条例》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从少数民族文化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和主管部门职责、保护和管理、认定和传承、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海南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规定》】
《海南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规定》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的出台紧扣时代脉搏,对维护散居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推进海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特招班】
1989年,省委、省政府就决定在海南中学设立一个少数民族高中班。2005年,海南省教育厅下发通知明确“重点培养优秀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海南中学和国兴中学具体承担”。
典型人物
邢福甫:
被誉为“果王”的大学生村官
35岁的邢福甫是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2006年,邢福甫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热带果树专业毕业后,返回自己的家乡乐东黄流镇佛老村创业。在他的带动下,佛老村芒果种植面积5000多亩、木瓜种植面积1000多亩,种植面积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他被当地老百姓称赞为“果王”,荣获“乐东县争先创优优秀大学生村官”“海南省农村科普带头人”“2015年海南省最美村官”“海南省青年五四奖章”“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符小芳:
汗洒“五里路”甜自创业来
符小芳是白沙黎族自治县五里路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法人。五里路茶专业合作社是我省第一家有机绿茶专业合作社,在有机茶种植、有机茶制作流程方面经过多年的钻研、探索取得了技术性突破,于2014年通过北京五岳华夏有机认证,2015年初通过德国CRESE(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严格检测,取得通向欧盟与美国市场的通行证。符小芳不但带领自己的合作社攻坚克难、创造业绩,还把自家的核心技术无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黎族妇女。在她的号召和带领下,目前已经有38户黎族茶农与五里路有机茶合作社一起打造白沙有机茶事业,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增加了群众收入,也为助力脱贫攻坚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金花:
“女艄公”投身偏远山区教育
王金花是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黎族教师。为了更多的少数民族孩子能上学读书,1976年高中毕业后,她返乡成为番打小学的代课老师,默默耕耘坚守三尺讲台,始终奋斗在民族教育的精神高地。为保证学生安全,她每天7时20分准时出现在松涛水库上游,借用农户的小船接送学生上下学,一天往返4趟,从不间断。从小竹排到小木船,再到如今的铁皮船,她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女艄公”。几十年来,她敬业爱岗,用双脚走遍了当地黎村苗寨的每一个村庄,家访千万次,确保她教的学生“零辍学”,近200人考上大学或中专。
陆亚深:
带动贫困村庄群众脱贫致富
2010年,黎族干部陆亚深退休后,被当地群众民主推选为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山竹沟村党支部书记。他积极探索适合黎族村庄自身的发展方式,时常深入群众家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当前农村各项惠农精神,推广实用科技,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难题;自筹资金带领部分干部群众到省内外多个先进地区实地考察并提出党员干部种养带户的发展思路,通过“合作社+农民”合作经营的发展方式,成立多个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带动整个山竹沟村群众脱贫致富。
张雄:
坚守18年用爱守护村民健康
2000年6月至今,张雄一直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什月村担任乡村医生,承担辖区2000人口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为改变黎乡缺医少药,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状,他与妻子回到家乡,自筹资金改善什月卫生室医疗环境,开启为当地百姓防病治病生涯。他坚持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免除患者挂号费、出诊费、诊疗费及五保户、特困户医药费,有时还为经济困难转院患者垫付医疗费。
(海南日报记者刘操 通讯员吕妍整理)
大事件
1988年
8月,我省印发《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同年10月19日,省委、省政府又发布《关于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
1989年
7月,海南省政府批准创办海南国兴中学,由副省长王越丰暂任校长。
1990年
4月,海南特区最大的电站——大广坝工程正式开工(东方黎族自治县)。该工程坐落于东方黎族自治县,总投资7亿元。
1992年
6月,全省民族工作会议决定,每年从省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民房改造。
1993年
7月,东方黎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在大广坝水电站淹区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
1994年
11月,《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颁布实施。
1997年
1月,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安装我国第一套大颗粒尿素装置的海南天然气化肥厂(东方县八所镇)一期工程正式投产。
1998年
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方黎族自治县,设立东方市(县级),行政区域不变。
1999年
7月,出台《乐东黎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2003年
9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同意我省琼中等8个市县享受西部大开发有关优惠政策。
2004年
3月,《中国黎族》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2005年
4月,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庆活动开幕式暨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特别节目在五指山市举行。
2006年
5月,海南省政府与天津科技大学签订省校合作协议,天津科技大学将在原招生计划的基础上,每年在琼定向增招20名少数民族本科生。
2007年
2月,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
2009年
10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
12月,海南历时19年,全面完成茅草房改造,帮助80多万黎族苗族同胞告别茅草房,住进了明亮、坚固的砖瓦房或平顶房。
2011年
6月,国务院同意将我省6个民族自治县纳入国家兴边富民行动政策扶持范围。
2012年
3月,陵水黎族自治县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 陵水成功“摘帽”。8月,大型原创舞蹈诗《黎族故事》获得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音舞类剧目金奖。
2015年
10月,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
2016年
1月,率先在全国完成民族村庄出口路水泥硬化。9月,我省选送大型原创舞蹈诗《黎族家园》获得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和“最佳舞台美术奖”。
2017年
8月,《海南省2017-2021年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规划》印发实施,为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奠定政策基础。10月,国家民委和海南省政府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决定在陵水黎族自治县共建中央民族大学海南校区。
2018年
2月,省政府印发《海南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海南日报记者刘操 通讯员吕妍整理)
责任编辑:谢军辉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