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自贸区| 四川自贸区强化枢纽建设 推动内陆沿江协同开放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强化枢纽建设,推动内陆沿江协同开放

  “空、铁、水”多路联动畅通国际“黄金通道”

  海南日报记者林诗婷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成都国际铁路港内,一派繁忙,满载着“中国制造”产品的中欧班列汽笛长鸣,朝西北方奔向波兰罗兹;来自欧洲国家的优质产品在德国纽伦堡集中装箱,通过铁路运输送往成都……一来一往,合作更紧密。

  4月18日,海南省考察团第十团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考察学习时了解到,成都国际铁路港通过强化交通枢纽建设,促进国际间贸易畅通、便捷。尽管深处内陆腹地,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依托双流航空枢纽、成都国际铁路港、川南临港口岸,全方位联动航空、铁路、水运交通网络,打造综合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畅通国际开放通道,促进内陆与沿海沿江协同开放。

  “成都至波兰罗兹,全程9826公里,铁路运输仅需10至12天,3天内便可将货物分拨至欧洲的任何一个城市,运输时间仅为海运的三分之一,运输成本仅为空运的八分之一。”成都国际铁路港工作人员黄国静向前来考察学习的海南省考察团第十团介绍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时,用一组组数据生动展示了四川陆路商贸物流的成绩。

  如今,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带动下,四川省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与合作,打通欧洲铁路通道,连接起罗兹、纽伦堡、莫斯科等境外16个城市,与上海、深圳等14个枢纽城市互通互联,辐射影响力不断外延。据悉,2017年,成都国际铁路港共开行国际班列1012列,货值达40亿美元,同比增长207.7%,为联想、长虹等优质国货走出国门提供了优质的铁路运输、通关、仓储等服务。

  “我们还与上海、钦州关检部门合作,首创平行进口汽车海铁联运监管模式,打通欧洲、北美、中东三大采购渠道,链接全球的网络,带动贸易功能整体提升。”成都市商务委副主任、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张金泉说。

  与世界相连,另一个重要途径在空中。目前,成都市开通的国际(地区)航线达106条。如何借助“空中桥梁”,牵引高端产业聚集?

  四川的做法值得研究、借鉴。以航空枢纽为依托,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着力打造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双流综合保税区和西航港开发区三大功能板块,发展航空经济、保税贸易、供应链综合服务等临空自贸产业。

  “2017年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主营业务收入达1429亿元,仅空港板块的业务收入便有950亿元;机场口岸监管货值达461亿美元,占全省的70%以上。”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管理局副局长蒲钊胜说。

  与此同时,借助地处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四川亦在探索“水路+”模式对外贸易新通道,对接沿海沿边沿江城市,努力实现内陆航运出口“一票制”提升,提升物流、关务、口岸综合业务水平。

  (本报海口4月20日讯)

责任编辑:谢军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