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海南30年30人| 林秋雅:海南,抹不去的乡愁情思

点击进入专题

海南日报版面截图

4月7日,林秋雅女士在三亚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本报记者武威摄

  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总会长林秋雅积极搭建中马文化桥梁:

  海南,抹不去的乡愁情思

  自2001年踏上琼州故土后,17年来,马来西亚籍第二代海南人林秋雅扛起琼岛文化传播使者重责,每年多次往返马、琼两地,组织策划、参加美食义卖会、书画展、音乐会等多项文化活动,积极推介海南旅游、文化,为两地人民搭建起情谊桥梁,将海外儿女对故乡的情思与牵挂,化作源源不竭的动力,推动海南文化进一步传承与发扬,助力琼岛品牌声名远播。

  乡音未改,乡愁愈浓,乡情绵长。如今,年近古稀的林秋雅,仍心系家乡发展,情牵家乡父老,积极为家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在促进中马人民友谊、传承发扬海南文化的道路上奔走相呼。

  一次次寻根,苦中带甜;一次次探祖,情真意切。对于林秋雅来说,海南,是魂牵梦萦的故乡,是抹不去的乡愁情思,是穷尽一生去追求的美好家园。

  2009年4月6日,林秋雅(右)与南侨机工翁家贵(中,96岁)、吴惠民(左,91岁)一起交流海南华侨机工滇缅抗战历史资料。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海南日报记者林诗婷 徐慧玲

  核心提示

  4月6日上午,在三亚市天涯区回辉村一户庭院内,绿影婆娑,村民围坐,情深意浓。21名马来西亚籍海南回民后裔和侨胞回乡探祖,与亲友们叙旧话情、互赠信物,泪水与笑语交织,血浓情感在此交融。此次省亲活动的策划组织者——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总会长林秋雅,将闯南洋的祖辈们留下来的篮子、茶壶等用品带回海南。这份跨越大洋、穿越时光的特殊物品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代代海南游子的长久守望与乡情寄托。

  “我吃的是海南饭,说的是海南话。”出生、成长于马来西亚槟城的林秋雅,是马来西亚籍第二代海南人,祖籍文昌市会文镇宝石村,一口地道的海南话,是她融进骨子里的“海南标签”。

  乡远情切,牵挂海南——

  “时刻不忘来时的路”

  林秋雅出生在马来西亚槟城,她的“海南回忆”停留在儿时父母口口相传的故事里。那是一段海南人不惧艰难、敢闯敢试千里下南洋闯荡生活的血泪故事——

  上个世纪20年代,林秋雅的父亲、母亲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历经坎坷、排除万难,先后从海南文昌远赴马来西亚讨生活,在陌生的国度,顶住生活压力,埋头苦干、敢于拼搏,尝试过厨师、酒保等工作,靠勤劳双手白手起家,逐渐发展起餐饮业、酒店业,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

  “我母亲常跟我提起家乡的故事,描述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家乡环境优美,有洁白的沙滩、成片的椰林,家里老房子有口水井,屋前种着一棵槟榔树,家乡的人人心淳朴……”林秋雅回忆,当时,父母非常挂念海南,家庭经济有所好转后,他们常常回到家乡,出资帮村里办学校、盖楼房,支持年轻人学习、工作,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建设以及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父亲时常教育我,饮水要思源,要时刻不忘来时的路,不忘故乡人和故乡情。当时,我母亲还常说要回家乡盖大房子,回海南成为父母的毕生夙愿。”那时,林秋雅年纪虽小,对海南的认识还很模糊,但她清楚地知道,那片令父母亲难以忘怀的土地,有她的根,有家族的脉,有割舍不断的牵挂与情感,支撑着她日后为家乡文化发扬与传承辛苦付出、奉献。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林秋雅说着一口流利的海南话,令人印象深刻。方言,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符号与标签,是文化的延续发展的根。远离故土,乡音难忘,这是林秋雅对海南浓浓的情思与牵挂,“我母亲不会说别的语言,从小就教我讲海南话,给我唱海南歌谣,父母常对我说‘你吃海南的饭,应该说海南话’,家里兄弟姐妹说海南话是父辈定下来的家规。”

  乡远情切,最令林秋雅牵挂的,还有那口浓郁的家乡滋味,“小时候,母亲常给我们做海南传统美食,有文昌鸡饭、‘鸡屎藤米巴子汤’、‘笠’(一种用椰叶包住的饭块)、薏粑、三角留(海南话,是一种番薯制成的三角形粑)、粽子等,并告诉我们这些食物背后的典故。”

  事实上,如今行走在马来西亚的街头巷尾,时常能在餐厅招牌上看见“海南”二字,这正是林秋雅父辈一代“闯马人”埋头苦干、艰苦拼搏留下的宝贵财富。当时,老一代“闯马人”无一技之长,多在餐厅打工、帮厨,凭借着海南儿女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他们勤恳好学,在学习当地烹饪技巧中,逐渐融入了海南饮食文化,对当地传统菜式进行改良创新,形成颇具特色的海南风味美食。

  “一盘融合了马来西亚与海南风味的美食,浓缩的并不仅仅是各种成分与营养,更是浓缩了老一辈‘闯马人’浓浓的思乡情。”林秋雅说。

  或许,正是父母对家乡这一丝丝情深意长的思念与牵挂,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海南乡音,一口口回味无穷的“海南味道”,耳濡目染地熏陶和影响着她,林秋雅对海南的情感一天天真切,一天天深浓,激励着她积极投身于中马文化交流事业,为家乡发展倾注一生。

  重踏故土,寻根海南——

  “将家国情怀的根深植心中”

  林秋雅隐约记得,童年时期曾随家人回到海南。如果说,儿时对海南情感是抽象的,那么,在2001年,她代表马来西亚武术总会回到海南三亚,参加“首届世界太极拳大会”,并参与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签名活动时,“海南回忆”才真正变得鲜活、具体、真实。

  那一年,这位两鬓渐白的中年女人站在三亚街头,看车流人往,任海风拂面,听熟悉的乡音,不禁流下热泪——终于啊,历经多年奋斗与拼搏,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脚踩父辈牵挂一生的热土,替父母完成了心心念念的夙愿。

  “看到三亚美丽的海滩、成片的椰林,笔直的马路、林立的酒店,这与母亲口中的家乡有很大不同。经过多年发展,海南日新月异,城市建设越来越现代化、国际化,家乡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林秋雅说。

  那一刻,沉淀多年的乡情被激荡,父母教诲、海南歌谣等回忆如潮翻涌,林秋雅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她迫不及待地要回文昌老家看一看。

  凭着记忆中家乡的地址,林秋雅一边向亲友打听询问,一边只身一人辗转换乘车辆,回到了家乡。文昌的亲友们没有想到,能再次看到这位身处异乡的亲人,多年未见,甚是亲切,热情地拉起她的手,用海南话交谈。最令林秋雅动容的是,她来到父母常提及的老房子,那口水井、那棵槟榔树依然还在。

  2003年,林秋雅担任马来西亚槟城海南会馆主席,开始投身于中马两国文化交流事业,策划马来西亚海南美食义卖会,推介海南旅游景点,举办“把根留住”交流会、孙中山与宋庆龄研究讲座会等,组织“南洋华侨机工”系列纪念活动,推动海南亲友间的交流,先后被文昌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授予“椰乡赤子”奖、“赤子模范”等荣誉称号。她与海南的纽带更紧密了。

  2004年,正值中马建交30周年,林秋雅参与组织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组织三亚回辉村村民到马来西亚省亲;出资加印《中马文化交流史》千余册,举行槟城推介典礼;与海南合作打造音乐会,邀请海南歌唱家赴槟城交流演出……

  “中马关系近年来往频繁,在政经文教等领域交流密切,异中求同达成互惠互利局面,这不仅是两国政府长期的推动,也是学者、民间人士长期以来努力的成果,促进两地人民友谊更加深厚。”林秋雅犹记得,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一首经典的海南话歌曲“久久不见久久见”在槟城上空回荡,在马华人共同哼唱,场面十分感人。

  传承文化,服务海南——

  “能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我们很自豪”

  今年4月,林秋雅策划组织了马来西亚第五任首相敦阿都拉巴达维亲友团回海南进行省亲活动,并亲自率队,带领亲友团成员走亲访友、寻根问祖,考察故乡的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探访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藤桥伊斯兰古墓群,了解千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举行中马亲友座谈会,进一步推动两地在文化艺术、经济合作、商业贸易等方面的友好往来。

  跨越千余里距离,横跨时空的阻隔,简朴的祖屋内,当亲友重逢,感人场面令林秋雅动容,她深知,正是这份血浓于水的情谊,推动着越来越多的外籍海南儿女回到故乡、建设家乡、服务家乡。

  水有源头,树有根脉。林秋雅常言,教育发展是振兴民族的根本。多年来,她心怀感恩,努力回馈家乡,在文昌会文镇捐款建造了教学楼、教师校舍,设立奖学金,带动子女共同为海南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积极搭建文化教育交流平台,推动马来西亚籍海南子弟到海南大学留学,协助马来西亚与海南高校间的交流互动。

  令林秋雅欣喜的是,随着海南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推进,一代代“闯海人”孜孜不倦地奋勇拼搏,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迎来飞速发展时期,从一个较为封闭落后的边陲岛屿,发展成为中国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旅游产业、生态建设、文化事业等欣欣向荣,家乡发展愈加受到世界关注,越来越多的海南游子不再需要外出讨生活,而是选择回乡,在崭新平台上谋长远发展。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林秋雅看来,是融进骨子里的海南人精神,“我们父辈一代当年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穿越大洋,下南洋创业、发展,逐渐在马来西亚打拼出属于海南人的一片天,正体现出海南人勤恳踏实、敢闯敢试的创业精神,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异乡游子艰苦奋斗、打拼事业。”

  如今,林秋雅已是年近古稀,凭借着对家乡的挚诚热爱,对家乡的真切期盼,她依然奋战在对外传播海南文化的第一线,往返中马两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她的重要工作。

  (本报三亚5月1日电)

  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总会长林秋雅女士。本报记者武威摄

  秋雅寄语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海南应重视古村古镇资源,借力旅游产业优势,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特色民宿等,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不断提升海南的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增强家乡的文化自信。

  海南文化源远流长,红色娘子军、宋庆龄都是海南重要的文化符号,他们坚韧不拔、舍家为国的品质令人尊敬。在外的年轻人即便久别故土,也要心系家乡,乡团不应只是停留在扮演促进乡谊的角色,还应该推广乡语文化,加深对寻根问祖的情怀,将家国情怀的根深植心中。

  我很幸运,能够见证家乡发展走向繁荣,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能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我们感到很自豪,祝福海南建设越来越好,乡亲生活越来越幸福!

责任编辑:谢军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