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为引领
省交警总队:打造交通治理新格局 助力美好新海南建设
正在巡逻的交警。本版图片均由省交警总队提供
路管员帮群众找回走失小孩。
路管员帮群众将一辆装满货物的三轮车推过马路。
海南日报记者良子 特约记者周平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消息让每一个海南人倍感振奋。
面对深化改革开放浪潮,海南公安交警如何扬帆起航,肩负起神圣的新使命?
“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为引领,努力提升公安交管现代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为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安全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便捷服务和品质服务并重的新需要。”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总队长孙赫给出了坚定的回答。
全省已设立286块“路长制”公示牌。
“路长制”打造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感谢大东海派出所,感谢路管员的帮忙,有你们在我们很有安全感。”5月1日下午,在三亚市大东海广场,游客吴先生握着三亚市公安局吉阳分局大东海派出所路管员黎吉珊的手表示感谢。
原来,就在不久前,正在大东海岗位执勤的黎吉珊接到吴先生的求助,称其70多岁患病的老父亲在大东海附近走丢。黎吉珊立即将吴老先生的相片发到工作群里,并通报各岗位的路管员协助寻找。40分钟后,走失的吴老先生被找到了。
提升群众安全感,是今年1月份省公安厅在全省范围内实施“路长制”警务机制改革以来的成效之一。“路长制”重点针对全省道路交通和治安突出问题,实行“一路一长”、分级管理、包干负责,坚持职能重组、流程再造、资源整合,积极构建“一警多能、多警联动、齐抓共管、快速反应”的新型警务机制,是提升公安交通管理和社会面治安防控能力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积极探索建立“情指一体、情勤联动”的新型警务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公安勤务的主动性、精确性、合成性和实效性,着力提升我省道路交通和社会治安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路长制”全面推行3个月来,全省道路交通和社会治安状况发生了可喜变化,初步实现了“三个明显提升和三个明显下降”。
见警率、管事率明显提升
“不间断巡逻的警察,让大家做生意都更加安心。”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椰林镇新华街,经营一家食品店的符女士说。
陵水将各乡镇分管政法工作的负责人纳入“路长制”一级路长,打破公安部门“包打天下、孤军奋战”的格局,发挥政府协同共治的统领职能,将巡警、交通、派出所“三警合一”,成立“战狼特勤队”和“铁骑”巡逻小分队,24小时不间断管控县城和辖区各乡镇的道路交通和社会治安。
澄迈县在城区主要道路、路口建设“交警、特警、志愿者”三级力量体系,将警力最大限度屯于街面,充分参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目前已基本解决主城区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我们成立‘澄迈县公安局路长制’微信工作群,实时了解掌握各辖区路段‘路长制’工作动态,及时收集各路段开展‘路长’工作状况。”澄迈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长陈昌政介绍,通过微信工作群,加强督导检查各辖区“路长制”的工作进度,每周还通过微信工作群通报未按时上报工作状况及工作推进不力的单位。
陵水和澄迈的工作模式,只是“路长制”在全省推行以来提升见警率和管事率的缩影。
“目前全省共确定各级路长和路管员3646名,管理重点路段585条,社会治安防控的覆盖面明显加大,‘见警率、管事率’明显提高。可以说,‘路长制’是实现‘四个要警力’的生动实践。”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各市县整合了交警、治安警、刑警、特警、旅警和社会联防等资源,各级路长、路管员积极参与治安管理,在执勤岗点、流动巡查中注重主动发现、快速反应、及时处理群众举报的各类治安警情,既整合了多警种资源、缓解警力不足,又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达到加强治安管控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社会治安防控的覆盖面。
该负责人表示,同时保持路面警力充足,一方面提升了见警率,处处见警灯、时时见警察;另一方面事事问警察、件件有落实,不仅及时有效处理了发生在路上的警情,提升了“管事率”,大大增加了广大群众和游客的安全感。
快速反应能力明显提升
为践行“路长制”工作,三亚市组建了具有警民共建特点的“飞鹭支队”,400名队员全天候配合公安民警开展社会面群防群治防控巡逻、交通管理、先期处置涉旅警情、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等。
去年10月12日,G98环岛高速东线三亚往海口方向大矛隧道内连续发生3三起交通事故,各级路长、路管员按照“路长制”应急预案部署各司其职:交警负责疏导交通,消防负责伤员营救,派出所负责维持现场秩序,特警负责站岗执勤。原来需几个小时才能处置完毕的事故,仅用几分钟就完成道路疏通。
东方市主动将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纳入“路长制”工作体系,实行“公安+城管”勤务模式的“路长制”,将治理重点放在汽车站、农贸市场、学校周边及市区主要道路交叉口等重点部位,以迅速反应由于占道摆摊造成的交通拥堵等突出问题。
记者了解到,全省各地公安机关屯警路面、街面,提前备战,提前预警路障和交通信息,动中处警,确保城市道路在3分钟内到达现场处警,有效提升了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提前化解矛盾隐患。在重大节假日和高峰期,组织动员广大交通志愿者和各汽车4S店清障车,提前在事故多发和易拥堵路段做好准备,一旦发生交通或者治安紧急事件,快速调度各种力量应急处置,响应时间由过去的1小时至2小时缩短到最快10分钟,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公安机关接处警工作当中指派警力程序过多、流程过长等问题。
群众安全感、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护送迷路老人回家、帮助老人修理自行车、在执勤中主动掏钱为汽车抛锚的外地游客加油,三亚市路管员林玉桐被群众称赞为“加油哥”。这样的好人好事每天都在全省各市县发生。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及时转变理念,带着感情去服务,路管员除了管交通、管治安以外,还管“闲事”,大到打击犯罪、治安案件、寻找失踪老人小孩,小到扶老人过马路、帮助群众推车等。各地还设立局长热线电话、征求意见箱、微信号、监督电话,向社会公布了局领导班子、支队领导的工作电话、监督电话和微信号,广泛倾听社会各界、企业、群众的工作意见和建议。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各重点部位、重点地区单位、企业和社区走访调研、巡查,主动与群众建立紧密联系,现场督促指导落实内部治安、反恐防范措施,共同打造社会稳定环境。
目前,全省已设立286块“路长制”公示牌,主动公开路长、路管员姓名、工作范围、联系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在各村(居)委会专门设立征求意见箱,深入各重点部位、重点地区单位,开展巡查走访,现场督促指导企业、社区落实内部治安、反恐防范措施,主动与群众建立紧密联系,共同打造社会稳定环境。在路(街)面,各级路长、路管员不间断地在路上执勤,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安在行动、警察就在身边、安全就在身边,增强了警民血肉联系,进一步构建了和谐的警民关系。
道路街面治安和刑事警情、交通事故明显下降
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路长制”实施以来,全省道路交通和社会面治安防控相互融合、优势互补,补齐了社会治安治理短板,各类警情预测预警预防能力进一步加强,路面、街面显见违法行为明显减少。其中不少市县切合当地实际的举措值得点赞。
琼海市在全市范围推广实施“地网工程+路长制”警务模式,立足环博鳌公安检查站和10个公安执法服务站,明确各级路长和路管员的责任区,形成相互配合联动来维护交通、治安稳定的“地网工程”,着重解决农村地区常见的交通违法和携带管制刀具、毒品、危爆物品等治安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就近派警、就近执法、协同互助”的工作机制。
儋州市确定主城区的15条主干道为重点,明确人流量大、治安环境复杂、交通秩序较为混杂的路段为重点管控区域,在全市划分7个片区,明确管理职责,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和常态化管控机制,以点带面推广实施“路长制”。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针对本地交通基础薄弱,交通事故多发的现状,以“路长制”勤务改革为契机,邀请了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专家组深入琼中调研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会同当地安监、公路、交通等职能部门对15条交通事故多发路段进行实地踏勘,有力推动了公安、公路、安监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道路交通综合治理格局。
省交警总队联合多部门开展交通安全隐患排查。
交警夜间指挥交通。
融合新科技 构建智慧交通
近年来,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坚持城市安全与道路畅通并重,大力开展“源头管、入口堵、路面查”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最严执法,积极适应科技发展浪潮,推进“公安交通管理+互联网”服务,建成了全省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广使用“交管12123”手机APP,实现了130多项交管业务网上办理。
加强全省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监管系统建设,全省正常运营的46家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已全部接入公安部检验监管系统开展机动车检验业务,应用率达到100%。近两年开展信息化建设项目14个,已完成9个并投入使用,包括智能化交通安全管理平台、公路查控网、缉查布控平台,高速公路卡口设备的接入,以及海口南港、秀英港2个省际执法服务站,有效融入海岛型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为提升交通管理现代化治理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提高市民文明交通意识
近日,在海口举行的“礼让斑马线为您点赞”直播中,一幅画面温暖了整个椰城。
斑马线上,一位老大爷腿脚不便,走得很慢,看到其他行人都走过去了,老大爷迟疑起来,不敢再往前走了。这时,司机刘师傅将手伸出车窗,微笑着示意老大爷先通行,直到老大爷安全通过斑马线,才启动车辆。
“驾驶员都要向他学习,做文明驾驶员”“我们期待礼让斑马线成为城市的常态……”30分钟的直播,吸引了近15万名网友观看留言。海口交警在整治斑马线上交通违法同时,组织志愿者在全市开展礼让斑马线活动,提高市民文明交通意识。
海口、三亚等重点城市多措并举深入开展礼让斑马线、电动自行车、低速电动车交通违法整治,交通出行者守法率进一步提升。
海口在整治电动车违法方面继续推动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同时协调市质监部门更新发布电动自行车登记目录,进一步提高登记上牌率。定期向工商部门抄送登记上牌过程中发现车辆技术参数超标的车型和厂牌型号,并配合工商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从销售源头加强超标车管理。协调交通、城管等部门,建立道路交通秩序巡查巡控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多部门职能作用,逐步建立健全综合执法长效机制。
在主要交通路口,采取“交警+志愿者”工作措施,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活动,让“文明出行”理念落到实处。坚持严管重罚,加大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行、占用机动车道行驶等突出交通违法整治力度。
海口市交警支队新建26处电子警察抓拍设施和8套机动车不礼让行人抓拍系统,2017年以来,共查处不礼让行人交通违法行为11063起,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同比下降60%,受到了公安部充分肯定,并向全国交警系统推广学习。
三亚市交警支队先后建立了不按规定使用灯光自动抓拍系统、锯齿车道、鹰眼监控系统、行人过街人脸识别系统、智能斑马线、机动车鸣笛自动抓拍系统、非机动车和行人闯红灯语音提示系统和海燕系统等8套先进交通管理智能化设施,实现了市区交通状况监控全覆盖。
全面加强城市精细化交通组织
优化交通组织,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海口市交警支队坚持“窄马路、高密度”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在龙舌路、玉沙路等10个社区实施交通组织微循环改造,其中龙舌路通行能力提升了30%至50%,电动自行车通行秩序和停放管理也得到进一步规范;充分利用路口时空资源实行全待行,在国兴大道与五指山南路交叉路口设置四个方向待转区,并优化交通信号和设置待转提示牌,早晚高峰小时通行量较比之前分别增加299辆和256辆。
三亚市交警支队合理分配路权及缓解高峰路网交通负荷,先后在河东岛状片区、下洋田转盘、丹州社区实施区域单向大循环措施,着力优化路网通行效率。
规范交通标志标线设置,提升道路通行保障能力。海口市交警支队选择9条道路施划黄色禁止停车标线,充分利用标线交通语言提醒驾驶人拒绝违停,同时精准查处机动车违停3425起,解决“因乱致堵”问题。三亚市交警支队推动市政府印发了《三亚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管理规定》,全面推进交通标志标线的规范化设置,补齐短板,对市区多处重要路口重新渠划、改造,根据平峰、高峰期交通流量变化,及时调整信号灯设置,实现了交通信号、交通设施紧跟交通流量走,最大程度地优化交通秩序。
海口交警开展“礼让斑马线,为你点赞”文明交通活动。
交警疏导交通。
打造新品质 实现服务升级
近年来,全省公安交管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全力推行“互联网+”服务和委托社会机构代办等便民服务措施。
从2017年3月1日起,我省全面推行机动车驾驶人互联网自主预约报考工作,全省通过互联网办理机动车驾驶预约考试、补换驾驶证、提交驾驶证审验身体条件证明材料等业务成为新常态,目前我省驾驶人互联网平台个人注册用户为89.9万余人,注册率为41.56%;驾驶员通过“交管12123”手机APP可以现场快速处理21种简易交通事故和交通违法处理缴费,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网上”“掌上”便民惠民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
同时,积极推进社会化考场启用,选定琼海市雄发机动车驾驶人考场、东方市海星驾校机动车驾驶人考场等两个社会考场,指导并完备考试设施、考试系统和相关岗位人员配置。
简政放权,落实“放管服”管理工作。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将原琼北、琼南车辆管理所办理的小型汽车类驾驶证业务全部下放至辖区县级车辆管理所办理,特别是驾驶人考试事权已完全移交县级车辆管理所。全省15个县具备了全科目考试能力;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业务监管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车、驾管业务日常办理。(本报海口5月3日讯)
责任编辑:谢军辉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