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3 月 29 日  星期五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动态
字号:

“川”越十年:江苏对口援建后,绵竹乡村建设变“输血”为“造血”

来源:新华报业网 作者:汪晓霞 华夏 时间:2018-05-10 15:32:23

  交汇点讯5月8日至9日,记者走马十年前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四川德阳绵竹市,这里也是交汇点记者参与“‘川’越十年全国党报党端联合采访活动”的第三站。一个最为深刻的印象是:震后十年,重生的不仅是城市,也有乡村。

  汶川大地震后,江苏对口援建绵竹,曾为绵竹乡村建设“输血”,如今,置身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当地乡村建设更变“输血”为“造血”,产生出了充沛的内生动力。

  赵亚夫手把手教他们种草莓

  如今他们办起“乡村振兴农民大学”

  9日上午,细雨中踏访绵竹市九龙镇的“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园内果林繁茂,绿意充盈。正值草莓成熟季,大棚内的草莓也呈现出最动人的模样。

  2009年由江苏援建而成的农业园共236亩,是一处推广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最初由镇江农科所所长赵亚夫等农技专家前来指导并帮助发展,园内种植草莓、葡萄、梨、水蜜桃,同时生态养鸡、养猪、养鱼,形成了有机的生态农业链条。

  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园长谭少华说,地震前自己种了20多亩果树。村里地震受灾严重,房子基本都倒了,自己种的果林也毁了一些。地震以后江苏援建农业项目选在这儿,自己家的果林也纳入了示范园。“建园之初,赵亚夫和他的徒弟王柏生来到这儿,手把手教我们种草莓。他们告诉我们苗应该怎么引、怎么管理,教得很耐心,我们不会的就问,直到把我们教会为止。赵亚夫身体不是太好,但是他来的时候,还是亲自下田,拿起锄头,跟我们一起干活。”

  谭少华说,示范园确实起到了示范作用,从江苏引进的草莓、葡萄品种都向外推广,现在草莓基本上都卖到几万元一亩。“江苏三年援建任务完成之后,还给我们留下联系电话,有时候我们不懂就直接打电话求助。”

  九龙镇清泉村54岁村民李芳告诉记者,江苏来的农技人员魏忠明曾教她种植镇江的葡萄品种“夏黑”,“家里2亩多地,他教我怎么种苗、打药、掐尖……1亩葡萄能卖1万多块,今年这一块的收入就能达到2万多”。江苏的另一位农技人员赵勇则向李芳传授了养猪和养鸡新技术。

  地震时家里房子倒了,为了建新房,李芳家在政府补贴之外又贷了2万元,因为葡萄等高效农业技术提高了家庭收入,所以2万元贷款也已经还完。

  示范园内新近设立的“德阳乡村振兴农民大学”引人注目。在江苏援建基础上,当地又进一步加强高效农业实训,一批“地产”的高级农艺师成为农民的实训老师,活跃在田间地头,“示范园效应”已辐射周围5000余亩农田。

  “山上是漫山遍野的生态林,山坡上是各种经济林果,林果下面种草、养鸡、养羊,水田里面种的有机水稻。四川的丘林山区和我们苏南一样,整个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后,将形成一个新的有机农业生态系统,就能体现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自然节约,为全国乡村振兴做出表率。”面对正步步兑现当年设想、生机蓬勃的“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赵亚夫寄予厚望、描绘未来。

  强震曾推倒这里98%的房屋

  幸福生活终究还是有备而来

  付少平是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党支部书记,今年清明小长假时,他家新开的民宿一经亮相,便受到城里人的追捧。吸引城里人下乡旅游、住民宿,正唤醒棚花村在乡村振兴大潮里的发展活力。

  付少平说,汶川大地震导致村里98%的房屋垮塌,而得益于常州市的对口援建,村里又呈现如画般景象。

  “常州当时共援建镇上16个项目,共投入5亿元,其中,村里的年画传习所、4组农家乐集聚区的基础设施配套等都建好了。”遵道镇副镇长李国平介绍说,常州还帮助村里做了灾后重建规划,一批融合江南白墙灰瓦元素的川西民居,在村里崛起。

  这些年,德阳市推开“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投资500万元让村里的基础设施又上了台阶,路平了,建起了公厕,村民议事厅、德治法制广场、清廉池、骑游道等也一一登场。这给村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

  在付少平眼里,村庄沿龙门山而建,空气好,环境优美,夏季气温凉爽。“村里种植了2100亩经济果林和1000亩弥猴桃,开办了40多家农家乐。游客来了,不仅可以观赏和采摘林果,也可以登山望远,吃农家菜,发展乡村旅游独具优势。2017年,村民人均年收入18666元。”

  去年3月起,棚花村又确定8家民宿示范,均将在今年“十一”前亮相迎客,将有共50多个床位。

  付少平带头对自家院落进行改造,投入40余万元,修整出极具乡间特色的私家花园,并把4个房间改建成了融合绵竹年画文化的客房,并开设公共厨房。他说,自家民宿每间每晚288元,清明小长假和五一小长假客人都住满了。

  现在,棚花村正筹建“花棚子旅游民宿专业合作社”,对旅游民宿统一规划管理,建章立制,以规避恶性竞争。未来,村里还计划从单一农家乐为主的休闲旅游到乡村生态休闲、康体健身、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大马士革”迎风绽放

  “中国玫瑰谷”里演绎“美丽的事业”

  在绵竹土门镇麓棠村“中国玫瑰谷”,记者更见识到了一番“美丽的事业”。2009年北京银谷集团对麓棠村进行援建,在此建设玫瑰谷,共流转村里20375亩土地,目前已种植1.2万亩从保加利亚引进的大马士革玫瑰,成为世界第三、国内第一的大马士革玫瑰基地。

  产品加工负责人刘智勇说,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是花期,今年的花期比往常早了10天,遗憾的是繁花似锦的景象已经在5月7日这一天结束,尽管如此,记者还是欣赏到了少量在雨中绽放笑脸的粉色“大马士革”。

  据了解,玫瑰谷常年吸纳三四百位村民种植和进行田间管理,花期更是有上千村民活跃于玫瑰田地,村民收入因此增加,常年种植管理的村民年收入可达三四万元。从2011年开始,村民杨友金参与玫瑰的种植和田间管理,过去一年种田的收入仅1000多元,而今年花期时收入达到了五六千元。

  刘智勇说,今年花期共采摘了500吨玫瑰,产量与往年相比增长了三四倍。这是因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也积累起了更多的种植经验。

  种植的大马士革玫瑰4/5加工为精油纯露,1/5加工为食品、玫瑰茶等系列产品,有时也会做为鲜切花销售。近百名村民转型成为玫瑰加工的一线工人,花期时,还带动了旅游和周边农家乐,10多公里的玫瑰大道上,排满了前来赏花的车辆。

  32岁的罗青清之前在绵竹市内打工,眼看老家的玫瑰谷越建越好,她于2015年返乡,就近务工并兼顾家庭。现在,她是玫瑰谷的一名产品销售员,现在的收入比之前打工时还要高。

  三姐妹的“三彩画坊”点靓年画村

  情怀让生活变得更好

  在绵竹孝德镇,一家叫作“三彩画坊”的文创店远近闻名。店里的三姐妹有一份共同的事业——制作绵竹年画及其衍生产品。14年的时间,她们的作品已经成了绵竹年画首屈一指的金字招牌。

  2004年,贾红兵和小妹贾萍因企业改制相继下岗,因二妹贾君是年画博物馆的创作人员,对年画这门接地气的民间手艺又一直热衷,于是三姐妹一合计,在市政府100万项目资金的支持下筹钱开设了一间小店。

  贾君说,最初她们的店开在社区一个毫不起眼的巷子,只卖年画贺卡和年画挂历两种产品。后来,生意渐渐红火,产品开始触及到各类服装和日用品上:T恤衫、牛仔裤、抱枕、桌布、杯垫……身边能够得着的东西都成了贾家三姐妹的“画板”。

  两年后,绵竹市出台优惠政策,年画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带薪留职,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一下,“击中”了贾君的心坎。“三彩画坊”理所当然地诞生了。

  规模不断扩大,眼看着一切就要变得越来越好,谁也没料到,汶川地震了!这一震,让姐妹们几乎丧失了继续做年画的信心。“整个库房全部受损,还好,员工和我们都没有受伤。”画坊经营就此搁置下来,三姐妹也到德阳市做起了救灾志愿者,并照顾年迈的父母亲。

  “突然有一天,绵竹市政府的领导打电话给我,说人家指名要我们做的年画,问我们跑去哪了?”贾君纳闷着,家园都不保了,为什么还有人想要买年画?

  回到绵竹她发现,驻扎这里的江苏援建队和部队官兵们都对年画充满了浓厚兴趣。于是,三姐妹在搭起的临时帐篷里刻制年画、销售年画,生意出乎意料地好。“或许,那时候大家的生活都在一片灰暗里,而鲜亮的年画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吧。”

  “三彩画坊”生意的火爆也带动了绵竹其他年画作坊的兴起。震后两三年内,绵竹年画一度供不应求。但贾君并不满足于此,她更希望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传承给更多的人。于是,画坊在年画村开设了分店,吸纳该村家庭生活困难的农村妇女,举办手绘年画和刺绣年画培训班,以“授人以渔”的方式,使其掌握一门技术,解决农村妇女灾后恢复生产的实际困难。几年间,画坊共举办了40余期年画培训,培训妇女达600余人。

  贾君创作的“感恩江苏”年画

  现在的年画村,白墙青瓦,流水潺潺,既有川西建筑风格,又融入了江南水乡的苏式风味,再装点上色彩明媚、憨态可掬的年画,让这个川西小城平添了一分独特的祥和与喜庆。贾君说,未来自己还想在村里开设一个集纳全国各地民间艺术的体验基地,吸引更多年轻人到这里做手工、画年画。“和年画的关系就像恋爱,一开始是喜欢,后来注入的感情越来越多,就成了爱情。我希望这份爱能让我一直坚持,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年画村,爱上年画。”

  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村委会主任方锡光介绍说,镇里的射箭台村、大乘村和石墙村在大地震中被毁殆尽,成立于1993年的年画博物馆也受损关闭。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绵竹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灾后重建,三村合并而成年画村。

  漫步年画村,只见村内基础设施完善,年画街坊、年画广场、年画湖、休闲年画茶座、民间年画艺术馆、二十四孝雕塑群、廉政景观等分布其间,形成完整的以绵竹年画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落。

  年画村同样有深深的“江苏印记”。方锡光说,2009年上半年苏州对口援建孝德镇,年画村也因此建起了集中安置点,苏州同时投资3500万元重建了绵竹年画博物馆、年画街坊。当地政府也不断丰富年画创意产品的形式和内容,逐步培育出完整的年画文化产业链。

  绵竹年画已远销美、法、英、日、新加坡、台湾、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从2002年的不足40万直线上升到2017年的3000余万,直接或间接从事年画创作的人员达1500余人,带动数千户老百姓增收致富。

  交汇点记者汪晓霞 华夏

 
责任编辑:甘晨卉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每日焦点
热度点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