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了一件大事 :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南省委迅速组织11个考察团分赴全国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考察学习,并及时总结经验,以求充分借鉴,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海南发展定位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融会贯通学经验,凝心聚力谋开放,南海网特别推出专栏“自贸区专报”,及时报道海南探索建设自贸区、自贸港的进展,并集纳国内11个自贸区和国际自贸港的相关新闻,助力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上海自贸区用国际高标准推进市场开放与贸易便利化
以制度创新激活自贸区生命力
繁忙的上海洋山保税港区。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周达延摄
海南日报特派记者苏庆明 罗霞 陈彬 孙婧
事物间总有“巧合”。5月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首家外资质量认证研发机构美安康质量认证研发中心注册落户海口国家高新区。而在5月7日,本报报道组恰巧在上海采访了这家机构有关负责人,他表示,美安康因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而生,如今又准备在海南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中寻觅商机。
新设企业数是此前20年同一区域企业数的1.4倍,外资企业占比从5%上升到20%左右,2017年进出口总值占上海外贸总值的42%,同年以1/50的土地面积创造上海市1/4的生产总值……这是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截至2017年底交出的成绩单。
作为全国首家自贸区,上海自贸区以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采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制度创新给上海自贸区带来的生命力。
开放举措催生多个首创项目
“没有制度创新,美安康就无法进入中国。”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首席财务执行官闫继红感慨道。
美安康是从事食用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外资认证机构。以前外资认证机构要进入中国市场,要满足一些“硬条件”:需要有10名以上相应领域的专职认证人员,取得其所在国家或地区认可机构的认可,等等。按照这些“硬条件”,美安康不具备进入中国的资格。
2014年,上海自贸区推出第二批扩大开放31条措施,其中包括取消外商投资进出口商品认证公司的限制,为美安康进入中国创造了条件。2015年7月,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入驻上海自贸区金桥片区。
闫继红所说的制度创新还在于,在这一过程中,得益于上海自贸区对负面清单外的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同时配套改革中将认证机构许可改为后置,美安康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拿到营业执照,节省大量时间成本。
美安康的案例背后是上海自贸区的开放诉求:确立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
2013年,上海自贸区制定发布全国首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此后历经3次修订,已从2013版的190条减少到2017版的95条。清单外实施备案制,外商投资办理时间和申报材料均大幅减少。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90%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都是负面清单以外的,以备案方式设立。
“理论上讲,负面清单以外都是可以做的。”复旦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尹晨用“革命性”来评价由上海自贸区率先推行的这一开放举措,认为它是自贸区活力的重要来源。
在推进负面清单制度的同时,上海自贸区还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制造业领域开放,先后推出2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累计有2400多个项目落地。中国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第一家合资道路运输公司、第一家独资游艇设计公司等首创性企业落地项目纷纷涌现。
创新口岸监管促进贸易便利化
“上海自贸区的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政策,大大便利了我们的货物操作,使我们一年节省500万元成本。”斯凯孚分拨(上海)有限公司物流操作经理赵咏敏告诉记者。
斯凯孚分拨(上海)有限公司是由瑞典斯凯孚集团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的独资子公司,主要从事轴承及轴承单元、密封件等进口业务。此前,斯凯孚在中国的贸易主要由设立在香港地区的分公司进行外币贸易,物流则由设立在新加坡的分拨中心承担。
在建设自贸区的过程中,上海自贸区确立了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系列贸易监管制度,寻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岸监管服务模式。斯凯孚从中受益。
一方面,上海自贸区探索建立货物分类监管模式,实现了保税、非保税货物、口岸货物同仓存储、分类监管。另一方面,上海自贸区口岸监管推出的“批次进出、集中申报”政策,则令斯凯孚无需考虑人民币还是外币贸易,按订单要求先出区,企业事后再完成相关的申报与缴税,极大地提高了货物的周转速度,仓库中不需要再为两类货币贸易备不同库存。
记者了解到,在探索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贸易监管制度,促进区内货物、服务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上,上海自贸区海关等部门推出了“先进区、后报关报检”“一区注册、四地经营”“十检十放”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这些举措使通关效率大大提高,保税区进出境时间较全关水平缩短78.5%和31.7%,企业物流成本平均降低约10%。此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大幅减少口岸货物与船舶申报数据项,累计为企业节省成本超过20亿元。
“窗口无否决权”助力企业创新
配合自贸区新政的,是“放管服”改革,是营商环境的优化。而这方面令记者印象深刻的,不仅是依靠政策和技术实现的企业办事流程的简化,更是上海自贸区从审批层面确保市场主体活力的前瞻性举措。
在上海自贸区(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服务窗口,我们看到这样的牌子展示给办事企业与民众,上面写着“说Yes不请示,说No要报告——对不属于本部门事项的,不设路障设路标;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打回票打清单;对法律法规不明确的,不给否决给路径”。
这就是自贸区推行的“窗口无否决权”举措。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分局企业注册科副科长施文英告诉记者,“窗口无否决权”的精髓在于第三点:对法律法规不明确的,不给否决给路径。“如果企业申请的事项是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窗口人员不能说No,要让企业提供材料,看看是否是国际领先技术、先进生产工艺等等。窗口人员搜集材料后,后台审批人员要看看有无先例;如果没有先例,要与横向主管部门进行沟通,看看有无解决方式。在达到一定的企业申请量后,看看能否纳到新兴行业目录中。”
施文英介绍,不久前上海发布的第二批新兴行业指导目录,有一部分就来源于审批窗口搜集的案例。上海自贸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蒋红军表示:“当今市场发展变化迅速,新的商业业态、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我们推行‘窗口无否决权’,目的就是避免把创新动力扼杀在摇篮中。”(本报上海5月16日电)
责任编辑:谢军辉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