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4 月 20 日  星期六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动态
字号:

顾钰民: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经济由大变强的转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顾钰民 时间:2018-05-19 15:05:09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将其作为新时代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转化的条件下,谋划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党中央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更好地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深化改革新要求,更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任务。总体来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特别是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转向新的增长点。为了适应新常态,就需要在经济体制机制、经济发展体系等方面做出适时的改革和建设,实现经济由大变强的转变,从而与新常态发展的大逻辑相一致。因此,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地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才能为其他领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

  树立改革发展新观念

  与以往习惯于从个体、企业、部门、产业等局部领域思考改革和发展不同,现在我们把着眼点转向更为宏观全面的体系建设,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深化和提升。

  从经济层面来看,我们应当改变原来从单个部门或单个产业出发的微观角度,把经济改革和发展纳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宏观框架,着力于整个体系的建设。同时,不再对农业、工业、国有企业改革、商业等领域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开展较为零散的论述,而是更具整体性、协调性。例如,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这既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是关乎整体性、全局性、宏观性的问题。只有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此外,应当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优化区域开放布局,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等。这些涉及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和长远战略,也是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一体系的全局性、综合性。

  不仅如此,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等涵盖“三农”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样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是基础工程,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这里涉及的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包括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基础工作,以及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建设等内容。这也说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涉及经济发展观念的改变和思考问题着眼点的变化。

  筑牢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等,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整个经济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侧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我们需要在更深刻的理论层面科学认识虚拟经济及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平心而论,虚拟经济不像实体经济那样需要项目选择、投资、生产、销售等一系列复杂繁琐的过程,而是由钱直接“生”钱的简单过程。但是,国民经济发展不能完全建立在虚拟经济的基础上,虚拟经济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本身并不生产物质财富。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可知,一国通过发展虚拟经济可以实现金融资本的积累,但实现不了现代化;金融投机催生的只是经济泡沫,而不是真实的社会财富。正是基于对他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归纳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是局部性、地区性问题,还涉及经济发展整体性战略定位。这就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基础,无论是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还是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以及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都需要打牢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要求相一致。这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依据,使两者成为同向同行的整体工程。这一体系的建设更有利于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有利于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有利于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有利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等等。所有这些都必须既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可以说,把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过程中,有大量问题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也有许多问题离不开政府的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运行的独特优势,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独特优势。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红霞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每日焦点
热度点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