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宁夏海原:万名“绣娘”绣出“非遗”产业花

  扬长避短,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离土”脱贫道路

  宁夏海原:万名“绣娘”绣出“非遗”产业花

  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道路两侧是一望无际的丘陵,群山裸露的黄色肌肤向人们讲述着这里的干旱与贫瘠。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当地群众扬长避短,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离土”脱贫道路。

  2015年以来,海原县将刺绣剪纸作为全县“离土”脱贫的产业之一重点打造,以刺绣剪纸产业为重点,以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为依托,以96个脱贫村的建档立卡妇女为对象,以脱贫助困为目标,形成了“人才+基地+产业+脱贫”的人才促脱贫模式。

  同时,海原县还引进上海牡丹缘非遗文化有限公司,组建了宁夏牡丹缘非遗文化有限公司,打造“海原回绣”“海原剪纸”文化产业品牌,形成“前店后厂”模式,辐射带动了合作社和专业村的发展,帮助农村妇女就业增收。

  发挥“非遗”实际效用

  让传承者受益

  6月13日下午,在海原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业孵化园内,数十名来自各个乡镇的农村妇女正在教室内认真地学习着剪纸的技艺。

  卢惠琴出生于海原县西安镇下小河村,是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以来,为了让更多乡亲能靠手艺过上好日子,卢惠琴创立了海原县万绣庄刺绣剪纸专业合作社。多年来,她的合作社共培训学员近3000人次,2016至2017年先后有700多名农村妇女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刺绣专项职业证书。

  “目前万绣庄刺绣剪纸专业合作社已形成培训、设计、加工三位一体的多项经营模式,年产值近百万元。”卢惠琴认为,“非遗”不仅仅要“守艺”,更要发挥它的效用让传承者受益。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业孵化园内像万绣庄这样的刺绣剪纸专业合作社共有8家,带动刺绣剪纸专业村12个,培训技能人员4200人次,其中贫困户2600人次,年产值1500多万元,已使620户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海原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李进兴介绍说,加上当地原有刺绣剪纸的农村妇女,全县现有1万多名“绣娘”,年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不拘一格

  活化“非遗”谋发展

  在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的展厅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刺绣和剪纸作品,创作主题多种多样,有的作品展现出当地的黄土丘陵的苍凉壮美,有的又完全是江南的小桥流水风致。

  “传统的海原刺绣作品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特点,虽然艺术水平较高,却不太能走入一般消费者的家中。”李进兴认为,要实现“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必须突破创作主题上的自我设限,敢于以市场为导向融合不同的主题风格。

  近年来,海原县积极向东部省市学习,与苏州刺绣研究所开展了交流合作,选送了一大批刺绣骨干前往苏州学习,也请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设计人员负责设计刺绣作品主题。

  除了创作风格、主题的多样化,海原刺绣、剪纸的市场定位也随着市场的变化在进行着及时的调整。

  “前店后厂”模式

  紧抓市场机遇

  “海原的刺绣剪纸艺术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品牌影响力低,知名度不高,在设计研发方面没有专业人才,产品形式单一等。”李进兴坦言,作为欠发达地区,海原的“非遗”产业发展不能好高骛远,应该实打实地紧抓市场机遇。

  李进兴所说的紧抓市场机遇,就是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利用本地的刺绣剪纸人数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刺绣剪纸生产、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做到有序分工,形成“前店后厂”模式。

  前店后厂最初是指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经济合作中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港澳地区利用海外贸易窗口优势,承接海外订单,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销售。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

  尽管海原与江浙等地在地理空间上没有紧密相联,但由于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样可以运用“前店后厂”的模式。近年来江浙等地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刺绣等产业有向外转移的需求,海原刚好有刺绣的传统,所以两地对接以后海原负责生产,苏州等地的企业负责设计、销售。

  (本报海原6月18日电)

责任编辑:张红霞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