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应对物质生活对青少年价值观认同的影响

  编者按:近日,第二届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术论坛在海口举行,来自省内外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师生,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多个议题展开理论研讨。本届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330余篇,将选取部分优秀获奖论文予以刊登。

  物质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培育青少年,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切实关注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系列物质利益问题,科学应对物质生活对青少年价值观认同的影响。

  物质基础与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哲学的思辨回到人们的社会实践,典型地体现为物质基础与价值观的关系。特定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在地建立在特定的物质基础(社会的经济基础及相应的物质生活状态)之上,直接或间接地维护特定社会中人们的现实物质利益;而物质基础的保障与巩固,以及由此而来的人们的现实物质利益的维护与实现,又会推动人们对特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物质基础是思想认识的前提。人们的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决定的。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是人类一切历史的首要前提,人们只有必要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才可能有时间、精力和心情去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无法保证,人类精神层面的追求就无从谈起。

  物质基础推动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是马克思对利益和思想关系的经典表述。通常来说,人们对某种社会意识的认可程度与其对人们利益的维护密切相关。某种社会意识较好地满足人们的利益需要,人们才会拥护这种社会意识及其倡导的制度。所以,毛泽东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中国共产党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这是广大人民群众认同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跟党走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意识”的能动作用引领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实现。适度领先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能够提升生产者的素质、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维护人们的物质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有的是对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程度的追求,如“富强”;有的是对利益分配方式的呼唤,如“公正”;有的是对利益交往原则的强调,如“诚信”。这些价值观念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精神诉求,有利于引领社会价值取向,调动社会活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

  物质生活对青少年价值观生成的现实挑战

  青少年时期的物质生活经历深刻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生成与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为青少年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对外开放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尤其是“资本逻辑”伴随着西方文化冲入国门,冲击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念;而在对内改革中,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多样化,也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认同与践行。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持有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的现象。“资本逻辑”客观上刺激了“生产效率”,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整体上呈现“物质繁荣”的表象。这种表象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伴随着西方流行文化传入中国,使一些缺乏辨别力的青少年出现了“资本逻辑”崇拜。“资本逻辑”在价值观上渗透利己主义思想,鼓励一切以个人利益为转移,把财富积累的多少当作毕生的价值追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公正”“友善”“和谐”等价值理念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改革开放以来,以利益为杠杆的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了社会活力,但客观上也加剧了竞争,诱发了个别人的逐利思想。青少年身处“利益”环境,随时面临着竞争,也随时需要获得必要的物质利益。物质利益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追求一定的物质利益无可非议;但利益观念扭曲,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则会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受这些腐朽思想影响,有的青少年一切向钱看;有的青少年追求眼前的舒适和感官刺激;有的青少年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集体观念淡薄。这些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对青少年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在冲击,不可等闲视之。

  在日常生活中,物质生活经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家庭固有的经济状况是青少年价值观念生成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会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价值观。这种影响向正面还是负面方向发展,教育引导是关键。家庭经济状况的变迁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念的演变。家庭变故往往会撞击青少年的心理,引发他们对既有价值观的反思与调整。这个时候,教育引导更为重要。此外,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民生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有没有辐射到青少年本人或其家庭,也会重塑青少年既有的价值观念。如果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在青少年价值观培育中,就需要做更多、更深入、更扎实的解疑释惑与教育引导工作。

  正视物质生活的影响,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受西方“资本逻辑”的冲击、市场经济利益原则的挑战和青少年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当前一些青少年思想中存在重物质、轻信仰的倾向。以在校大学生为例,有的为了获得一定的物质回报,在各种兼职中迷失自我;有的对奖、助学金的追求出现异化,间接影响到部分青年学生对“公正”“敬业”等价值理念的认同与践行;有的面对就业困难陷入焦虑,就业观念扭曲。面对这些挑战,必须正视物质生活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既要避免忽视物质生活使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陷入空洞的说教,又要避免青少年价值观出现物质化倾向。

  首先,要正视物质生活的影响,夯实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深刻表明了物质生活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在价值引导中的基础意义。物质上“富强”,奠定了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才能更好地支撑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殿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精神吸引力。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在通过改革开放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后,党的十九大又作出了新时代要努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宣言,这些都是党和国家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物质基础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次,以正确的物质观念深化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理论认同是青少年价值观认同的思想基础。青少年已具备理论思考能力,要引领青少年通过理论思考,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富强”等物质理念,是物质利益观和精神利益观的统一;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国家强盛、人民富裕,不是引导物质主义,更不是引导人们唯利是图。必须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念,理性看待财富,适度进行物质享受,妥善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要引导青少年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倾向,牢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中国古训,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培养尊重与维护集体利益的正确观念。

  再次,引领青少年在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的统一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价值观认同的深层心理活动,是青少年“情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意识根源。当前,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需要引领他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只有让青少年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的满足,才能赢得他们“情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经济上发展较快,物质财富涌流,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改善,精神文明不断提升,结合这样的背景开展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更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琼理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